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永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永剛
原圖鏈接

吳永剛Yonggang Wu,1907年11月1日-1982年12月18日)江蘇吳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導演編劇。吳永剛是從默片時代走到改革開放的一位經歷曲折的電影人。[1]

他一生共拍了27部影片。1980年與吳貽弓聯合導演的《巴山夜雨》是他的藝術高峰。這部影片中,他充分調動電影作為視覺藝術的各種手段,細膩地刻畫了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對話洗練、雋永,格調清新、淡雅,實現了他一輩子孜孜以求的素描風格。1981年,他又作為總導演,執導了以描寫革命領袖人物董必武在大革命前夕革命活動的影片《楚天風雲》 。該片樸素、平實,也得到廣泛好評[2]

《浪淘沙》劇照

生平

吳永剛中學肄業,曾經學習美術。1925年,他加入上海百合影業公司當美工練習生,後來擔任美工師。曾經為導演史東山做場記,在《美人計》等電影中扮演角色。1930年之後,他在天一影業公司、聯華影業公司任美工師。1934年,其編導處女作《神女》問世,這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默片。此後,他導演了《浪淘沙》、《壯志凌雲》等電影,名聲日隆。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永剛曾赴平型關一帶拍攝反映抗日戰爭的新聞片。他在新華影業公司、華成影業公司、華新影業公司等電影公司,編導電影《離恨天》、《鐵窗紅淚》、《岳飛精忠報國》等等。後來,他為上海藝術劇社等團體導演話劇《花濺淚》、《明末遺恨》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為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二廠、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廠編導電影《忠義之家》、《終身大事》等。1949年,他在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導了第一部以土地改革為題材的電影《遼遠的鄉村》。後來,他到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導了中國首次採用少數民族語言及演員的電影《哈森與加米拉》。他還導演了戲曲片《秋翁遇仙記》。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1962年恢復工作之後,導演了戲曲藝術片《碧玉簪》、《尤三姐》等等。

文化大革命中,吳永剛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年他作為總導演拍攝了電影《巴山夜雨》(吳貽弓擔任執行導演),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他還曾擔任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

1982年12月18日,吳永剛病逝。

新現實主義旗手

黑白無聲片《神女》

吳永剛,1907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遊歷中原、江南等地,心中埋下了詩詞和藝術的種子。18歲他便加入電影公司當美工練習生,同時在片場做各式各樣的工作,為以後的創作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4年,在田漢的支援下,吳永剛編導的處女作《神女》問世,一舉成名,使他由美術師轉為了優秀的導演藝術家。

吳永剛導演後期的藝術創作,不可不提1980年他與吳貽弓聯合執導的《巴山夜雨》,這部影片也獲得了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講述一個受冤的著名詩人,被一男一女押解上了由重慶駛往武漢的客輪,途遇形形色色的旅客,各有各的心事和傷痛,卻都把同情給了詩人,影片表現了沉重年代裡普通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藝貴真實

影片《神女》、《胭脂淚》會用一些場景上的細節去表現場景的轉換。朱楓也補充道,吳永剛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人物和把戲的表現,把意味的表現放在第一位。雖然他在細節區域性上非常用心,但是他永遠是把這種刻意的東西,做很好的隱藏。

從當美工練習生時立下「終我身於電影事業」的誓言,吳永剛一生以「藝貴真實」律己,在導演藝術上一直追求質樸而真實的獨特素描風格。

處女作《神女》

黑白無聲片《神女》講述了1930年代的上海,貧苦女人為養活兒子而淪為暗娼,經歷無窮的欺凌與壓迫,對吃人的舊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控訴。這部吳永剛的處女作,就請到了當時已大名鼎鼎的影星阮玲玉飾演生動感人的「神女」形象。2017年底的吳永剛經典作品展映,《神女》就是七部珍貴展映片的其中之一[3]

視頻

神女(1934年)由吳永剛導演,阮玲玉與章志直、黎鏗主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