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聲電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默片)
前往: 導覽搜尋

無聲電影,(英語: films with no sound )(或稱默片)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1]

間幕

因為默片沒有與影像同步的聲音或說話,所以會加入所謂的「間幕」,以文字表示向戲院觀眾展示主要對話,甚至對電影內容的評價,或後來發展的暗示。所以間幕的寫手就成為了默片時代的電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專業,很多時候都與劇本寫手的職位分開。間幕(那時候通常稱為字幕)自身很多時候都成為了一種視覺上的元素,有着對電影本身或電影裡的行為的一種闡釋或簡介;甚至可以提高戲院內的氣氛[2]

演出技巧

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現今大部分的觀眾,或許會認為默片中對身體語言的倚重是膚淺和裝模作樣。正因如此,現在默片中的喜劇通常比戲劇受歡迎,因為過態的演出在喜劇中比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

播放速度

直至1925年,大部分默片的播放速度都比有聲電影緩慢,因應年份和影院的不同,每秒約為16至23格,而非現今統一規格的每秒24格。除非很小心地把他們的原本放映速度出來,他們的動作可能變得不正常地快或奇怪,致令很多現今的觀眾都覺得默片的可觀程度甚低。同時,有些畫面在拍攝的時候特意用上了減速攝影,好使動作加快,這種技術在較低俗的鬧劇中尤其普遍。很多時候,整套電影的每秒格數都不一樣,而且都是人手拍攝,在同一齣電影內很可能有多種速度。這種問題令許多學者和電影迷相當煩惱,尤其是今日許多「數字重組」的DVD推出,默片的播放就更麻煩。2002年的《大都會》數字重組版,就引來很多的爭議。

電影放映員很多時候都把默片放得比它們的拍攝速度稍快一點。很多電影都以一秒18格或更高的速度播放,有些更快得像有聲電影一般(每秒24格)。就算拍攝速度是一秒16格(常稱無聲速度),把35米厘的硝酸底片電影以這樣的慢速播放,就會有相當大的機會引起火警。播片員通常會接到片商的速度指示,例如某幾卷或鏡頭的播放速度,以配合音樂總監的配樂。有時電影院更會因應電影的受歡迎程度或每次放映的時段調整速度,好獲得最大的利潤。

視頻

無聲電影 相關視頻

卓別林作品《淘金記》無聲電影
卓別林經典電影,無聲勝有聲

參考文獻

  1. 默片,1905電影網,2014-04-02
  2. 默片,真的沒有聲音嗎? | 如晤 ,搜狐,201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