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齒樟味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齒樟味藜

中文名:同齒樟味藜

學 名:Camphorosma monspeliaca L.

subsp. lessingii (Litv.) Aelle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藜科

亞 科:環胚亞科

族:樟味藜族

屬:樟味藜屬

種:樟味藜

亞 種:同齒樟味藜

命名者及年代:(Litv.) Aellen,1967

同齒樟味藜(學名:Camphorosma monspeliaca L. subsp.lessingii (Litv.) Aellen)是藜科樟味藜屬樟味藜的亞種。分布於中國新疆阿爾泰山俄羅斯蒙古伊朗也有分布。生於荒漠、戈壁和干山坡。

同齒樟味藜營養枝繁茂,葉量豐富,草質柔嫩,多汁,有鹹味,適口性好。早春和秋季綿羊最喜食,山羊、馬、牛、駱駝、驢也喜食,夏季適口性稍差,冬季各類家畜均喜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1]

同齒樟味藜形態特徵

同齒樟味藜, 半灌木。營養枝較短和形成緊密的墊狀式的灌叢,鋪散或上升;花枝通常長10-50厘米,直徑4-10毫米,直立或上升,密被捲曲的白色茸毛和長柔毛,後期毛部分脫落。葉通常較其腋簇生的葉長;鑽狀,長3-10毫米,密被長毛,腋間具成束的葉簇,其長與葉片幾相等。

花兩性無柄,單生,構成緊密的短穗狀花序着生於花枝上;花枝較細,直徑約4毫米;花被管廣橢圓形,頂端具四個等長的齒。苞片狹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鈍,稍反折,背部密被長毛,與花被等長或稍短;花被筒狀,矩圓形,扁平,被毛,長3-3.5毫米,上部具不等長的四齒,兩側齒較中齒長並向外略彎;雄蕊4,伸出花被外,花葯大,矩圓形,花絲條形;子房卵狀,花柱長,圓柱形,柱頭2,絲狀,伸出花被外。

胞果橢圓形,扁平,長1.5-2毫米,果皮膜質,不與種皮聯合。種子橢圓形,扁平,長1.5-1.8毫米,稀達2毫米,黑褐色。花果期7-9月。

同齒樟味藜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新疆阿爾泰山。生於荒漠、戈壁和干山坡。分布於蘇聯、蒙古、伊朗。

適宜於溫暖乾旱的氣候,多出現於年降水量100-250毫米、年蒸發量1700-2200毫米、年平均氣溫3-9℃的荒漠地帶。其生長地多為有地下水補給的地段或有季節性地表徑流流經的細流沖溝附近。耐鹽鹼性強,習生于山前洪積扇、沖積平原及低山區山間谷盆地的鹽化灰鈣土、鹽化棕鈣土、鹽化草甸土及草甸鹽上。同齒樟味藜抗寒,抗熱性也較強。

冬季氣溫在-43℃左右,地表溫度在零下22℃時可安全越冬。夏季氣溫在40℃左右,地表溫度在53℃時生長良好。

同齒樟味藜生長習性

同齒樟味藜為耐鹽中旱生鋪散式略呈墊狀的小半灌木。在土壤鹽鹼化程度較輕或無鹽鹼的山麓基帶附近則由原亞種樟味藜所代替同齒樟味藜根系發達。主根粗狀,入土深達1米。側根較多,長達50厘米,集中分布在40-50厘米的土層中。當降水充沛的季節和年份,土壤水分含量改善,發達的側根充分吸取上層土壤中的水分,其長勢明顯增強,當降水貧乏的季節和年份,上層土壤中水分含量減少時,粗長的主根可吸取深層土壤中較穩定的水分以維持其生長,說明它具有較強的耐旱性。同齒樟味藜植物體表面密被茸毛和柔毛,呈灰綠色,尤其是當年生植株被毛更甚,並且越是氣溫高,蒸發量較大的地區被毛也就越密,這一生態特性表明該草具有自我節制蒸騰、保持體內水分、恆定體溫等適應乾旱炎熱生境的能力。

同齒樟味藜的根頸發達,加之其墊狀形式的株形和強大的根系,使它具備了再生力強,耐踐踏的特性,是一種耐牧性較強的牧草。同齒樟味藜返青早,生長期長。在伊犁谷地通常於3月中旬融雪後即返青,4-6月上旬營養生長,7-8月開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結實,11月中旬停止生長進入冬眠狀態。

在中國塔城地區和阿爾泰地區融雪期較晚,春季氣溫回升慢,返青期要較伊犁谷地遲25天左右。年內有春,秋兩個生長旺季,產草量高峰出現在秋季。同齒樟味藜在新疆天然草地植被組成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是砂礫質溫性荒漠、鹽土溫性荒漠、低地鹽生草甸類草地的亞建群種,優勢種或伴生種。在伊犁地區霍城縣西部礫質化較弱和鹽漬化的地段及察布查爾平原的鹽化灰鈣土上,分布有白莖絹蒿、同齒樟味藜和白莖絹蒿、同齒樟味藜、高枝假木賊砂礫質荒漠草地型,草層高度10-35厘米,植被蓋度40-60%,每公頃產鮮草855-1800千克。

察布查爾平原乾燥,蓬鬆的鹽鹼土上同齒樟味藜生機昂然,成為芨芨草、蒿低地鹽生草甸的主要伴生種,局部可成為優勢種,同時伴生的還有木地膚、小獐茅、苦豆子、多枝賴草及多種豬毛菜等。

在伊犁谷地野馬渡以東河流階地的鹽化草甸土和草甸鹽土上分布有枇杷柴+同齒樟味藜+小樟茅低地鹽生草甸草地,伴生種有芨芨草,波斯駱駝刺、奇異鹼蓬、駱駝蹄瓣、馬藺、長穗檉柳、鹽豆木等多種植物,草層高19厘米左右,植被蓋度達55%,每公頃產鮮草3600千克左右。

在塔城、托里、額敏、哈巴河山前沖積平原及烏倫古河的河流階地,同齒樟味藜常伴生於以芨芨草為建群種的低地鹽生草甸草地中,伴生種還有多枝賴草,甘草、蘆葦、大葉補血草、白濱藜、鹽生車前、小獐茅及蒿類等多種植物。

阿爾泰山山前海拔400-1000米,乾旱少雨的平原戈壁,同齒樟味藜經常以作為亞優勢種參與駝絨藜、白莖絹蒿,纖細絹蒿、針裂葉絹蒿、木地膚等鹽柴類半灌木砂礫質荒漠草地和蒿類半灌木,鹽柴類半灌木砂礫質荒漠草地,一同生長的還有鹽生假木賊、蛇麻黃、小蓬等植物。

福海縣布倫托海西南的濱湖平原和阿爾泰縣青河縣富蘊縣平原低洼地的囊果鹼蓬,白濱藜鹽生荒漠草地以及塔里木盆地北緣,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邊緣沖積平原的鹽爪爪細枝鹽爪爪、鹽穗木、鹽節木,多枝檉柳、鹽豆木鹽土荒漠草地中,也時常有同齒樟味藜伴生其中。

同齒樟味藜主要價值

同齒樟味藜營養枝繁茂,葉量豐富,草質柔嫩,多汁,有鹹味,適口性好。早春和秋季綿羊最喜食,山羊、馬、牛、駱駝、驢也喜食,夏季適口性稍差,冬季各類家畜均喜食。在所含化學成分中,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較高。

由於同齒樟味藜返青早、青綠期長,冬季殘留好,早春和晚秋可為家畜提供優質青鮮飼草,冬季又可放牧利用,故對於家畜(尤其是綿羊)春季恢復體力,秋季抓膘,安全越冬渡春以及接羔育幼具有重要意義。該草是荒漠草地上僅次於木地膚的一種良等牧草。

參考來源

  1. 同齒樟味藜,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