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徒雷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生於中國杭州, 1962年9月19日逝於美國華盛頓。 他從一位美國基督教傳教士, 創辦燕京大學並擔任校長和教育家, 到外交官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由於毛澤東寫的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國非常有名,但是在他在美國卻是寂寂無名。[1]

傳承父母傳教士神職

1874年,司徒雷登的父親, 約翰.林頓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與新婚妻子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杭州, 夫婦倆在杭州傳教長達半個世紀,直到去世,兩人都葬在杭州。

1876年兒子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和生活,能操一口流利的杭州話,南京話、蘇州話和上海話等各地方言。 直至11歲, 他回到美國讀中學,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 對自小在中國長大,中文就像是他的母語,所以重新學英文顯得很吃力,但憑著不斷努力的學習,他以優秀的成績進入漢普登-悉尼學院就讀,又轉入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 就學期間,他擔任了學生會的會長,同時立志成為一名傳教士。

1904年他又回到中國, 除了擔任傳教工作, 還擔任教授職務,又協辦育英書院和之江學堂。 此時, 他更進一步學習中華文化典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他在回憶錄說道:中國傳統文學的核心指出了人要與宇宙道德秩序的相互和諧,長期的閱讀除了加深我對中華文化的敬重外,也陶冶了我的性格,並讓我對神的信仰更加堅定。

他也兼任美聯社特約記者的工作, 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後,召開了第一次臨時國民議會,他是唯一到場的外國人。

創辦燕京大學

1928年前後,燕京大學新校園正門(西校門,校友門)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龍易大觀

1919年, 42歲的司徒雷登被邀在北京創辦了一所聯合大學,他以戰國時期燕國的首都為學校命名,稱為燕京大學 (Yenching University)。他更以聖經中的一句話「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作為校訓,希望在校的學生能以神的信仰為中心,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追尋真理、自由,才得以為他人服務。

建校初期學生不到100人,校舍僅有二間,他說服山西督軍陳樹藩以極低的價格將一大塊地賣給學校擴建校舍。至1924年,陸續從美國各界募集到了250萬美元的捐款,他以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的樣式為建校藍本, 又聘請海內外一流的學者任教, 前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燕京大學成了世界知名大學之一。

1928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校的學術水平進行調查統計,燕大被列為甲級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其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2]

建校初期, 爆發五四運動,燕京大學有不少學生參與運動,然而他認為這運動本質上不理性, 所以他不阻止也不鼓勵學生參與。不久後發生九一八事變,面對日軍侵華,他支持學生抗日,甚至曾帶領學生上街遊行。[3]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整個華北。日本要求把日本教授納入教務委員會,並要接受日本政府的津貼, 但是司徒雷登拒絕了日方要求。作為淪陷區唯一一所不被日本統治的大學, 「燕大一日存在,華北一日不亡」的信念,使一批批優秀學子報讀燕大。

抗戰關頭,一些大學生選擇去抗日大後方,司徒雷登用了自己所有的關係,甚至用自己的汽車把他們送出日本佔領區。每當有學生離開前,他總要在「臨湖軒」為他們送行,並且勉勵大家無論是到重慶還是到延安,都要加強合作共同抗日。而此時,司徒雷登把燕大校訓改為「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務。」

1940年秋,他在重慶騎馬,因馬驚墮地受傷。毛澤東聞悉致電慰問,電文由周恩來親自面呈。毛曾兩次會見他,誇獎他燕大辦得好,感謝他對中國教育事業作出重大貢獻。[4]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燕大被解散,司徒雷登被軟禁三年零八個月。

任美國駐華大使

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開放雜誌

1946年7月12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司徒雷登為美國駐華大使,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與馬歇爾制止中國內戰的蔓延。

當時學生運動反美扶日,由於中美雙方在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嚴重對立,導致當時不但不可能建立中美外交關係,甚至貿易關係也難以保持。 最終, 司徒雷登只能必須執行美國的對華政策, 三年大使生涯讓他心力交瘁。 作為美國駐華大使,他要執行美國政策得罪了中共, 而在最後,他試圖與四面楚歌的國民黨保持距離,又得罪了蔣介石

1950年司徒雷登75歲壽辰時,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顧維鈞,請示蔣介石是否以蔣的名義贈送鮮花,蔣冷漠地回答:不必了。[5]

在晚年時, 司徒雷登曾經表示,他平生最錯誤的選擇,就是接受了大使這個職位。

遺囑骨灰送回中國

司徒雷登回到華盛頓後鬱鬱寡歡, 美國國務院向他下令三個不許:不許演講,不許談美中關係,不許接受記者採訪。 每月只靠教會補貼的600美元度日,[6] 回到美國僅僅4個月後,他便患上了中風失語症,後來的十多年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華盛頓病故。[7]

1955年8月1日,司徒雷登留下遺囑:「我指令將我的遺體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應安葬於中國北平燕京大學之墓地,與吾妻遺體為鄰;我並指令,如果此種安葬證實不可能,則上述骨灰可安葬於其他任何地方。」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最終獲批准葬於杭州半山安賢園。 墓碑上簡單寫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故居

杭州耶穌堂弄里的司徒雷登像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廣州文史

2007年1月8日,杭州城裏的「耶穌堂弄」的巷子裏,豎立了司徒雷登銅像,引起關注。杭州市政府把司徒雷登的故居改建為一間博物館。同時,司徒雷登父親於1860年創辦的「天水堂」也得到重建, 成為人文景點, 天水堂是杭州最早的一所基督教教堂。

司徒雷登的故居現是一座230多平米的二層小樓,裏邊有司徒雷登一九四六年獲贈的杭州市「榮譽公民」的金鑰匙。2001年進行維修,按照圖片文獻資料,仿製了每一件家具,儘量還原當時傳教士家庭生活的原貌。曾任外交部長的黃華,是當年司徒雷登燕京大學的學生,他題寫的故居銘牌。[8]

爭議與個人評價

1949年8月8日,新華社刋登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將他作為美國的象徵而極盡諷刺,說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 這篇文章還被收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在中國成了聲名狼藉和失敗的代名詞。

殊不知,同樣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聞一多在其《最後一篇演講》的原文中有一段話:「現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駐華大使,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生長在中國,受的美國教育 ......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9]

視頻

一篇中學課文讓他背負罵名幾十年--燕京大學校長 司徒雷登(歷史上的今天 20180802 第144期)


參考來源

  1. 美國政治家司徒雷登逝世. 每日頭條. 2016-09-19 [2020-06-07]. 
  2. 一個真實的司徒雷登. 每日頭條. 2014-10-08 [2020-06-07]. 
  3. 一生都摯愛中國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每日頭條. 2019-09-28 [2020-06-07]. 
  4. 司徒雷登回到中國. 開放雜誌. [2020-06-09]. 
  5. 他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於一個美國人. 每日頭條. 2016-09-22 [2020-06-07]. 
  6. 解放南京時堅持留守的司徒雷登,因為什麼後悔一輩子. 每日頭條. 2019-05-06 [2020-06-09]. 
  7. 歷史上的今天,1962年9月19日,燕京大學創始人司徒雷登去世. 每日頭條. 2018-09-19 [2020-06-07]. 
  8. 在杭州,尋覓民國時期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故居和墓地. 每日頭條. 2017-08-14 [2020-06-07]. 
  9. 在杭州,尋覓民國時期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故居地. 每日頭條. 2017-08-14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