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薔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颱風薔薇(英語:Typhoon Jangmi,國際編號:08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fel),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最強熱帶氣旋。
「薔薇」是由韓國所提供的颱風名稱,指的是薔薇這種花朵,薔薇是玫瑰的一種,是時尚的象徵。它雖然氣味芬芳,但莖部通常有刺;通常生長在灌木叢中[1]。
發展過程及路徑
薔薇於9月24日在雅浦島北偏西約3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為一熱帶低壓。初時一個廣闊的亞熱帶高壓脊位於薔薇中心以北,薔薇沿着該亞熱帶高壓脊之西南面大致向西偏北移動。它在高空輻散非常良好,附近水溫頗高及垂直風切變微弱的大氣環境下迅速增強,當晚它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凌晨增強為強熱帶風暴。薔薇於9月26日下午進一步增強為颱風及轉向西北移動。
它於9月27日進一步增強,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五級颱風,其中心十分鐘最高持續風力為每小時215公里(日本氣象廳評級),一分鐘最高持續風力更達每小時260公里,最高陣風亦接近每小時305公里。超強颱風薔薇是自2007年颱風聖帕首個達五級超級颱風強度的熱帶氣旋,亦是2008年最強的熱帶氣旋。薔薇發展出一個55公里寬的完整無雲的風眼,它亦增強至大氣環境所能容納的最高強度。
超強颱風薔薇在登陸前受陸地影響減弱至四級颱風強度,並於9月28日下午3時40分在台灣宜蘭縣南澳鄉附近登陸。
當晚它穿越台灣北部,它受台灣地形影響,曾短暫向西南移動並迅速減弱。隨後西風槽經過令亞熱帶高壓脊東退,令薔薇轉向北移動,它於9月29日離開台灣,並減為一強熱帶風暴,傍晚再減弱為熱帶風暴及沿着亞熱帶高壓脊之西北部轉向東北移動。薔薇受較高垂直風切變和較冷海水的影響繼續減弱。薔薇於9月30日進一步轉向東偏北移動,穿越東海[2]。
薔薇於10月1日受西風槽影響,於晚上在鹿兒島以南約170公里變性為溫帶氣旋,穿越日本以南海域。
影響
台灣
當地發布之颱風警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台灣的中央氣象局於9月24日20時將薔薇升格為輕度颱風,9月25日20時再升格為中度颱風,9月26日23時30分對其發布海上颱風警報,9月27日8時30分再升格為強烈颱風並同時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9月28日15時40分,薔薇中心於宜蘭縣南澳鄉附近登陸。同日17時30分,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中度颱風。9月29日4時20分薔薇自桃園附近出海,同日8時,中央氣象局再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17時30分,中央氣象局解除陸上颱風警報,23時30分,再解除海上颱風警報。
薔薇為台灣帶來強風豪雨,各地出現較大陣風如下:蘇澳出現17級以上強陣風,宜蘭,蘭嶼15級,梧棲14級,台北、花蓮13級,新竹、基隆12級。其中,在薔薇登陸時,於蘇澳測得每秒62.4米的瞬間最大陣風,這是蘇澳15年來次大瞬間最大陣風紀錄,僅次於2015年的杜鵑颱風的每秒68.4米,最強風速紀錄為1994年的颱風格拉蒂斯的每秒68.6米。
自9月27日0時至9月29日23時出現較大累積雨量之地點有:宜蘭縣太平山1,135毫米、嘉義縣石磐龍1,000毫米、台北市北投區861毫米等。
視頻
颱風薔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08年15號颱風薔薇期間 ,豆丁網,2011-09-03
- ↑ 08年9月28日18時海上大風預報:超強颱風「薔薇」影響台灣附近海域(圖) ,和訊, 2008-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