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妮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妮妲英語:Severe Tropical Storm Nida,國際編號:16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rina)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妮妲」

一名由泰國提供,是婦女的名字。妮妲在尚未生成時就已經引起官方氣象部門和香港地區的氣象愛好者、以至傳媒和民眾的注意,原因是電腦數值預報模式權威之一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連續多日預測妮妲會以颱風強度直撲珠江口一帶,但美國的「全球預報系統」則預期此風暴會朝向台灣或其東面海域,隨後轉向再推進至日本以南,此外甚至有部分數值預報模式曾經預計此風暴根本無法作進一步發展,分歧之大相當罕見。最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預測準確,妮妲以颱風強度直逼珠江口和港澳地區,並採取類似2009年颱風莫拉菲的路徑穿越深圳大鵬半島一帶[1]

發展過程

經過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平淡的2016年上半年後,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在7月中下旬開始預計南海熱帶氣旋活動漸趨活躍,有兩個熱帶氣旋分別在7月末和8月初接連影響南海北部,當中前者發展成熱帶氣旋銀河;可是各預報模式對後者的動向分歧極大,路徑西至珠江口、東至日本以南之西北太平洋,強度方面則有預測指會增強至颱風水平,但亦有指會無法發展。直至7月29日之前,歐洲中期預報中心一直預料此風暴會以颱風強度直逼珠江口附近,而美國全球預報系統則預計它會穿越台灣或在其東面轉向,移至日本以南。

這個預報中的低壓區於7月27日晚上在菲律賓棉蘭老島以東之海面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6W。該低壓區初時環流廣闊、組織散亂且未具螺旋性,整合對流雲團需時,不過到翌日(28日)晚上對流開始爆發,呈現熱帶氣旋之雛形,日本氣象廳在晚上8時把該系統升為熱帶低壓,半小時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至翌日(29日)凌晨4時半上調為「中」,上午9時半進一步提升至「高」並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隨着該系統逐漸整合併開始旋轉,香港天文台亦在上午11時45分指出該系統正在增強,「一個熱帶氣旋似乎在形成中」;而日本氣象廳則在下午3時半對該系統發布烈風警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晚8時半把該低壓區升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06W,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在晚上8時及10時45分跟隨升格。

發展初期該熱帶低壓沿低層偏南引導氣流向北偏西方向移動,時速16千米,低層環流中心外露之餘,還曾經出現多中心情況;不過在30日主中心顯現,對流進一步加深,同時亦加速向偏北移動。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率先在下午5時把它升為熱帶風暴,而日本氣象廳在下午6時15分把該熱帶低壓正式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妮妲,給予國際編號1604;香港天文台亦於半小時後表示「位於菲律賓以東海域的熱帶低壓已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妮妲」。黃昏開始引導氣流有所改變,令妮妲一度西折,更為貼近呂宋,之後移動路徑較為波動,時而偏西、時而偏北。至此各數值預報模式均已收窄預報範圍,確定妮妲將進入南海北部,這亦從官方氣象部門的預測中反映,惟一分別只在登陸點究竟是珠江口東面還是西面。當中香港天文台預計妮妲在香港以東登陸,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初時預測妮妲在澳門附近登陸,之後微調至橫掃香港;而其它部門則傾向預料妮妲在澳門以西登陸。此外各部門均預料妮妲在逼近呂宋的同時會迅速增強,短短24小時內便會加強至強熱帶風暴甚或颱風級別。

日本氣象廳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把妮妲的強度向下修訂為強熱帶風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下調為60節(每小時110千米),中心最低氣壓上調至975百帕斯卡。但香港天文台在風暴過後不久發表了一篇名為《再遇東登颱風》的網誌,明確指出在8月1日的下午,香港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曾經派出定翼機探測妮妲的風眼,並在其眼壁附近測得颶風程度的風速,證明妮妲的強度曾經達到颱風級別,顯示日本氣象廳撤銷升格之決定錯誤[2]

視頻

颱風妮妲 相關視頻

中海油抗擊妮妲颱風
160802汕尾公安抗擊颱風妮妲紀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