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伊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伊莎(Typhoon Isa)是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1]期間發生的11場超級颱風中的第一場。本季第二場熱帶氣旋,伊莎在4月12日從加羅林群島附近的季風槽的擾動內形成。它起初飄忽不定地移動,在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後,受風暴以北的亞熱帶高壓脊影響轉向西移動。伊莎逐漸增強,而在4月20日,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颱風達到最高1分鐘風速每小時270千米;日本氣象廳報告指出其最高10分鐘風速為每小時155千米。在轉向北移動後,它加速到向東北移動,並在4月24日與較大的溫帶氣旋合併。

在風暴早期,伊莎在波納佩島導致輕微的降雨和中等程度的風速。後來,來自颱風的一道停滯的雨帶在關島降下大量降水,時値關島的旱季。關島國家氣象局負責區域的損失總額達100萬(1997年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159萬美元),大部分來自農作物的損失。沒有死亡的報告。

氣象歷史

4月初,一道季風槽在赤道附近的密克羅尼西亞生建成。4月9日,在加羅林群島的槽內發展出的一片對流區域,並且擁有類似季風低壓的特徵。此後不久,系統內部形成一個規模大但強度弱的低層環流。系統緩慢地組織起來,同時不規則地漂移了數天;該系統經歷了數個發展和失去對流的循環。4月11日,該系統持續地保持了一片組織良好的深層對流,之後其上層流出量增加,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UTC4月11日下午6時將該系統歸類為第二W號熱帶低壓。來自季風西風帶的強烈影響使低氣壓原地漂移,並慢慢地向西北方走了一圈。基於足夠的衛星歸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4月12日早上將距離波納佩島105千米的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伊莎。同時日本氣象廳將該系統歸類為熱帶低壓,並在4月13日早上將其升級為熱帶風暴。

受北面的亞熱帶高壓脊影響,伊莎向北移動,並逐漸向西轉向。由於它是一個規模大的熱帶氣旋,因此其增強速度較慢,4月13日晚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風暴升級至颱風標準;同時,日本氣象廳繼續評估伊莎為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直到4月16日才升級為颱風。伊莎保持着近乎正西的移動方向,但熱帶氣旋預報模型預計風暴很快使將轉向北移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察覺到模型預計轉向北移動的偏差,認為其低估亞熱帶高壓脊的力量。4月16日,颱風達到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2]中的三級熱帶氣旋標準,儘管對關島有潛在的威脅,但颱風仍然在該島以南約260千米處掠過。它逐漸轉向北移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4月20日將伊莎歸類為超級颱風,並達到每小時270千米的1分鐘最高風速。此時,伊莎成為一個環形颱風,有大風眼和缺乏螺旋形的雨帶,在向正北移動的時候,經過亞熱帶高壓脊的弱點。同時,日本氣象廳評估颱風達到每小時155千米的10分鐘最高風速。

在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伊莎開始減弱,並在4月21日降至低於「超級颱風」標準。它在中緯度流動下加速向東北移動,颱風減弱得更快;日本氣象廳在4月22日將伊莎降級為熱帶風暴,由於上層風切變增加,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第二天跟隨。UTC4月23日上午6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了對該系統的最後公告,第二天,日本氣象廳認為伊莎已經消散,因為伊莎被日本以東的大型溫帶氣旋雲帶吸收。

視頻

颱風伊莎 相關視頻

科普:動畫講解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氣象科普-解密颱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