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奧爾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維奧爾琴(意大利語:viola da gamba;英語:viol),又譯「古大提琴」和「古提琴」,屬於弓弦樂器,聲音柔和並稍帶簧片的音色。整個維奧爾琴族,即使最小的一種,也像大提琴一樣,是夾在兩膝間豎着演奏的。與小提琴不同,各種大小的維奧爾琴在指板上都有許多弦品,按弦時需要對着它們按下[1]。
簡介
維奧爾琴(viol),16~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類似小提琴的弦鳴樂器。琴身側板較寬、較厚,背板平坦,音孔呈C形,6~7弦,弓杆略向外彎呈拱形。演奏時豎持擦奏,音色單調、空洞、帶鼻音。古典樂派作曲家為其寫有奏鳴曲,18世紀後被提琴取代,20世紀又為一些新古典主義樂派作曲家所採用。
弓弦樂器,主要用於16-18世紀室內樂。其調音為兩個四度,一個大三度,兩個四度。琴頸有腸衣制的底弦,分別定弦為d,G(或A)和D。後來在這些型號以外又另外增加了維奧隆內琴,定弦常比低音維奧爾琴低八度,維奧爾琴的特點是琴肩傾削;側板寬、琴背薄而平;演奏時豎着拉琴,把琴的底部放在膝上或夾在兩腿間,所以又稱做膝持維奧爾琴。琴馬略彎以增加寬度使弓能夠分別接觸每根弦。17世紀,器樂創作風格強調高音區表現象人聲的音響。由於小提琴的興起,中音和高音維奧爾琴趨於衰頹。到17世紀末葉,這—正常型號的低音維奧爾琴用在巴羅克時期的器樂曲中。進入18世紀,低音維奧爾琴獨奏繼續在德國和法國流行,尤其是法國,它甚至加用了第七根低音弦,定弦為A』。當作曲家在比較新的古典風格中創作完整的上聲部和聲時,維奧爾琴完全被廢棄不用。20世紀,為了演奏文藝復興時期和巴羅克時期的音樂,維奧爾琴又成功地復甦了。
分類
維奧爾琴族有多種大小,其中主要的三種是高音維奧爾琴、中音維奧爾琴和低音維奧爾琴[2],它們多有五、六、七條弦,有時會把柔音中提琴歸入此類。
歷史
維奧爾琴族出現的時代大致稍早於小提琴,而且在十六和十七世紀大量用於室內樂。它們的聲音柔和並稍帶簧片的音色,這使它們成為那個時代對位音樂的理想樂器。但由於它產生不出小提琴的輝煌和感染力的效果,因而在十七世紀後期開始失寵,漸被以維奧爾琴為藍本,但運弓和指法接近小提琴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取代。
但因為能產生不同於當代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音色,為忠實地表現巴洛克音樂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一部分演奏家和樂團重新使用這些仿古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