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廈門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廈門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以及1938年5月10日-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閩南一帶。是抗日戰爭重要戰役之一,交戰一方為守軍之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日軍[1]

前期衝突與金門登陸戰

廈門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奪取台灣後,便將廈門作為下一步擴張的目標。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台北日軍便開始策劃對廈門的軍事行動。1937年8月底,台灣方面日軍派遣扶桑、羽風、若竹等3艘軍艦搭載海軍陸戰隊前往廈門外海巡弋。台海局勢持續緊繃,廈門守軍也加強了戰備,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當時廈門要塞以胡里山炮台為指揮主台,共計有胡里山、磐石、白石和龍海一側的嶼仔尾等四座炮台及魚雷台一座,共裝要塞炮9尊、魚雷炮2尊,防禦力量明顯不足。出於戰略考慮,又臨時在五通霞邊和何厝香山增設2座炮台,形成犄角,互相因應,並派海軍陸戰隊一營兵力掩護廈門要塞,總兵力約兩千人。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空軍開始對廈門展開空襲及炮擊。他們先派出12架飛機襲擊廈門各炮台及軍事機構。而在9月3日天剛破曉時分,扶桑、羽風、若竹等3艘軍艦駛近廈門島以東的大擔、二擔海域,列成陣勢,發炮轟擊白石炮台、胡里山炮台和曾厝垵海軍機場。並且逐步靠近廈門島南部近海。

胡里山炮台在主台官何榮冠指揮下,首先開炮迎擊,一彈攔腰擊中若竹號。這艘驅逐艦建於1922年,時速31節,被擊中後,艦上配備的3門120毫米主炮和4個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均損毀。羽風號見狀,便夾帶受傷的若竹號轉由南方向外海方向脫離接觸。若竹號由於傷勢過重,在當天晚些時候沉沒於廈門灣南水道青嶼外海,這也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擊沉的唯一一艘日本軍艦。廈門守軍亦付出傷亡22名(陣亡16人,失蹤6人)的代價,其中磐石炮台4名(陣亡3人,失蹤1人),嶼仔尾炮台陣亡2名,廈門要港司令部失蹤3名。

9月3日的衝突結束後,由於上海淞滬會戰持續膠着,日軍暫時無力分兵直接奪取廈門要塞,於是日本方面經過考慮決定首先攻占廈門外海的金門島以封鎖廈門港。1937年10月26日,在飛機和戰艦炮火的掩護下,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乘20多艘小艇,分別從後埔、古寧頭等地強行登陸金門。守衛在灘頭的金門100多名保安隊員、壯丁隊員迎戰進犯的日軍,經過一小時戰鬥全部陣亡,日軍旋即奪取金門島。金門縣長及其與守軍逃往北部的大嶝島,廈門戰役第一階段的戰鬥至此結束[2]

戰鬥暫歇

1937年9月-1938年5月間,日軍雖然沒有對廈門發動進一步軍事行動,但是日本海軍艦隊仍然長期在廈門海域巡弋,以監視、封鎖廈門港。

據統計,1937年9月—1938年5月,進入廈門附近海域的日本軍艦計有:

航空母艦2艘:加賀、蒼龍。

巡洋艦1艘:妙高。

輕巡洋艦3艘:多摩、天龍、龍田

水上機母艦1艘:神威。

驅逐艦12艘:島風、汐風、灘風、追風、疾風、如月、彌生、芙蓉、朝顏、羽風、刈萱、若竹。

其他輔助性艦船十餘艘。

中國軍隊在此期間除了繼續加強防禦,修建工事外,也從漳州泉州等地繼續抽調兵力鞏固廈門防務。西北軍第75師在此期間進駐閩南,負責廈門、漳州地區的防務,師長宋天才為閩南地區軍政負責人,具體到廈門要塞的防禦則由副師長韓文英、廈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楚懷民負責。但是75師始終對於日軍登陸廈門的急迫性沒有重視,至1938年5月初,廈門島上駐防軍的總兵力仍只有約3000人,僅能維持部分重要地點的防禦,其他地區防務大多只能依靠地方保安團及壯丁隊負責。

視頻

廈門戰役 相關視頻

《廈門戰役》
「逃跑將軍」湯恩伯,在船上指揮廈門戰役,可以隨時逃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