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爾斯魯厄城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斯魯厄城鐵德語:Karlsruhe Stadtbahn)是連接德國卡爾斯魯厄及周邊地區的火車-有軌電車並軌城鐵系統。這一系統將市內的卡爾斯魯厄有軌電車系統與周邊的地區鐵路結合在一起,連通包括卡魯及周邊在內的的整個上萊茵河中部地區。

概述

卡爾斯魯厄城鐵系統是高效的市內軌道系統與短途鐵路系統的結合體,突破了市內軌道與鐵路之間的界限。卡爾斯魯厄於1980-90年代首次提出將兩者結合起來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市內軌道交通與近途鐵路交通這一概念並付諸實施,隨後被其他許多城市效仿。因而火車-有軌電車並軌系統又成為卡爾斯魯厄系統(Karlsruhe Model)。

卡魯城鐵網絡總長573.5千米。共有230台車輛運行。其中單程最長的線路是從Achern一直開到Öhringen的S4線路,總長145千米,單程運行一次需要約三小時。但自2012年起,為了避免線路過長而引起的晚點,從頭開到尾的S4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終點站設於卡魯市內的分段S4。若想從Achern坐S4到Öhringen,必須在市內換乘[1]

歷史

B線:全球首個火車-有軌電車並軌城鐵

1985年,儘管城鐵已經通過Albtalbahn、Hardtbahn和新建的線路成功將卡魯與臨近的南北地區連接起來,與相鄰東西地區連接的線路還沒有。於是直接使用德國鐵路現有鐵路線的想法被提出。然而當時,德國鐵路已經開始電氣化,部分線路已經部署了德國鐵路的15千伏交流電網。

當時還沒有同時適用於市內軌道直流供電系統與德鐵交流供電系統的電車,於是研發改造電車的事項被提上議程。改進的GT6-80C電車創新性的在車廂內加入了變壓器、整流器和直流電抗。同時德鐵完成了從萊-普州Winden到卡爾斯魯厄的鐵路的電氣化改造並加入了供轉換裝置。1986年9月5日,從卡爾斯魯厄西車庫開出的501號的電車成了全球首個火車-有軌電車並軌車型並在德鐵鐵路網上跑了一千多千米。接下來在1987-1989年,又研發室制了一輛基於151號GT6-D型電車改造的、使用電池組的電車。然而這些電車並未量產。直到1991年,DUEWAG基於501號電車的技術製造出GT8-100C/2S車型,成為首款量產火車-有軌電車並軌車型。然而這一年到東邊Bretten的鐵路還未完成,到西部Wörth的鐵路因德鐵以火車行駛已經很密集為由拒絕卡魯電車進入,所以GT8-100C/2S交付後的頭一年一直在卡爾斯魯厄-普福爾茨海姆的德鐵線上使用。1992年9月25日,卡爾斯魯厄-Bretten鐵路線(B線)建設完成並投入營運,成為全球首個火車-有軌電車並軌線路[2]

視頻

卡爾斯魯厄城鐵 相關視頻

卡爾斯魯厄城市宣傳片
火車模擬2018-法蘭克福高速德鐵ICE3M BR406 曼海姆-卡爾斯魯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