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陽古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境內,位於南四湖北側的南陽湖中,由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500米的主島和多個自然的小島組成,共有117個自然島嶼零星散落在南陽湖上。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簡介
南四湖明珠——南陽古鎮
在南四湖最北部的南陽湖中,有許多小島,像一把大大小小的綠色珍珠,如同神仙不經意地灑在青色的大籮里。其中西北側有一座最大的島,叫南陽島,古運河從濟寧南下時呈南北走向,來到南陽島這座島上,大運河在這裡轉彎向着東南大搖大擺地從島上走過去,留下了許多碼頭、老街、店鋪、客棧、廟宇,形成了一座永不沉沒的運河重鎮,南來北往的漕船,必須在這裡停船靠岸,打尖住宿。這裡和夏鎮、揚州、鎮江一道,被南北客商譽為大運河上的四大名鎮。
南陽島東西的長度約3500米,南北的寬度只有200米到500米左右。她就像一把橫放在綠色案几上的琵琶,任憑日月時光的打磨和風雨雷電的彈撥,演奏出一曲曲河、湖、島、古鎮相依相生的協奏曲。[1]
歷史由來
從秦漢兩晉,迄於隋唐由於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洼,自古有沛澤之稱,泗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南陽常有水 患,加之戰亂,一度造成南陽人煙荒蕪,這一歷史階段的南陽沒有史料記載。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東境內的運河由西而東遷,引汶泗二水至濟寧,再南北分流,南下順天然的泗水下流,過南陽,經徐州南達江淮,到了宋代南陽已成為泗水岸邊的較大村鎮。
公元1278年,文天祥經南陽鎮作《發魚台》,稱南陽鎮周圍為泗郊鎮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濟州河時,建南陽閘。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與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便有了名氣。到了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古運河畔四名鎮(另有夏鎮、鎮江、 揚州)之一,鎮名可見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覺寺碑文》。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是在清初。數十年間,南陽這座興旺的運河碼頭和集鎮,經常處於南北逆流的不斷侵襲和威脅之中,時而被圍困,時而被水淹,迫使當地地勢不斷提高,以免遭沉沒。南陽鎮終於在昭陽湖、獨山湖與南陽湖的銜接處,四面環水地存留在運河兩堤上,以寬闊的運河河面為「街面」,顯現出她獨特的自然景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陽古鎮,距濟寧市區約40公里,位於微山湖北部的南陽湖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古鎮北依濟寧城區,緊靠山東三大都市帶,南面是江蘇的蘇北地帶, 東面是國際旅遊目的地孔孟故里曲阜、鄒城,西面是牡丹之鄉菏澤,南陽鎮離京福高速30公里,距濟寧機場6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氣候環境
南陽古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3.7℃,極端最高氣溫40.5℃,最低氣溫-22.3℃。年均降水量79.7毫米。無霜期年均205天。
主要景點
月河攬勝
位於南陽閘附近的月河,這裡是運河上管理運輸的關卡所在地,也是運河上必不可少的水利工程設施,金龍大王廟重現了運河輝煌時期的漕運、祭拜水神等歷史情境。
莊觀漕
位於邢莊和東莊台北端,地勢較高是建成3~4層的新風貌建築,登高望遠,可以看到如今京杭大運河船檣穿梭的情景,同時也可望到舊時古運河、古街市繁華的場面。
老街商行
南陽街有史以來就是以商貿交易繁華而著稱的,至今仍然經久不衰。老街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店鋪商號,仍可以查詢出舊時的老字號名。
傑閣跨河
這是歷史上就有的魚台八景之一的「傑閣跨河」。魁星閣及其周邊的附屬建築再現「傑閣跨河」的歷史景觀,同時將魁星閣賦予舊時科考文化的神秘色彩。讓遊客體驗到其中的氣味性,並從中受到歷史文化的教育。
古寺福佑
古清真寺位於古鎮中心成為宗教活動的展示景點。讓人體會到運河古鎮內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的相互尊重。
御宴懷古
在書院街的康熙御宴房處為南陽美食第一樓;每個遊客都感受到昔時的皇帝在此品嘗到南陽的美味佳肴。
忠孝坊影
在牌坊街的楊家牌坊之地。通過導遊的講解楊家牌坊的由來,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
荷塘飛渡
在古鎮旅遊碼頭的西側一大片夾雜的大水面之中種植荷花。目的形成古鎮的界面映襯在荷塘之中,處於岸這邊的遊客有種飛過荷塘到達對岸的想法。[2]
湖裡漁家
形態各異的漁家建築在其岸邊可釣魚,可烹飪。切身感受一下南陽的地鍋魚。口嘗美味、身邊美景、荷塘隨風蕩漾,這種畫面也就在南陽古鎮才可尋覓得到。
長橋臥波
歷史上「魚台八景」之一「長橋臥波」,三座形態各異的古典石橋首尾相接,構成獨特的古鎮景觀,同時這是一條聯繫南店子旅遊接待區域和碼頭綜合服務區唯一的一條步行景觀道路。
皇帝踏岸
皇帝下榻處,再現昔時皇帝登岸下榻的壯觀場面。通過對遊客的引導和體驗,使其從中感受到古鎮南陽的運河文化韻味。
荷塘月色
在原荷花賓館建設成「南陽水苑」,是具有水鄉特色的旅遊接待賓館,種植荷花,營造一種悠閒自在、世外仙境的氛圍。
水上魚躍
在古鎮東側的內湖之中開展水上休閒、生態漁家、水上競技等水上娛樂項目。引導遊客在水上遊玩的同時,感受到水鄉古鎮的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一面。
漕河柳岸
運河兩側的街巷,都將種植垂柳。營造一種和風吹拂、柳條輕擺,蕩舟於運河之上,品味着運河古鎮的歷史風貌,感受着京杭運河歷史的滄桑變幻。這道景觀貫穿於古鎮南北,也是對古鎮內部的綠化增添亮點。
魚塘夕照
在南店子的西、南兩側將遍布着魚塘,這裡可以對遊客進行生態漁家樂游開放,同時這裡數以千計的魚竿插於湖中,構成一道風景線。夕陽西下,日落的餘暉散落在這片魚塘之中,使人心曠神怡。
南店佛閣
南店子最南端為一處泰山奶奶廟,這裡是標誌性樓閣建築,可以登高望遠。同時這裡也是古鎮的進鎮標誌,使來古鎮的遊客在湖中遠遠就望到這裡。
特色優勢
歷史悠久的運河文化
南陽古鎮是微山湖中運河線上最有特色的歷史城鎮。在古代,城鎮依運河而建。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這裡建起南陽閘,開始建鎮。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漕運新渠竣工,南陽成了運送貨物的碼頭。其後明清兩代,南陽「漁船、酒船、商船、米麵船、往來相接、群聚檐檣林立如街市」。繁盛之時,南陽鎮有皇宮所(現存)、皇糧殿、二爺廟、古運河閘、魁星樓、文公祠、大禹廟、楊家牌坊、不沾地旗杆等十多處名勝古蹟。清政府曾在此設守備及管河主薄。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慕名在鎮上逗留,並有雅興為馬家店題寫匾額,他走過的門檻被珍藏了230年之久。這些描述和現存的古蹟,充分體現南陽的運河文化特點。[3]
擁有獨特島鎮景觀的歷史城鎮
南陽古鎮已有2200年的歷史,在明代的時候曾被稱為運河四大名鎮之一,元代南北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沿線的重要商埠。南陽古鎮是一個典型的島鎮,四面環水,號稱南陽島,面積4km。中國的島很多,但是河流穿島而過的歷史城鎮確實微乎其微,而且貫穿南陽島的古運河如今依然潺潺流水,小島、古鎮、運河、大湖融為一體,這樣的城鎮景觀在國內獨一無二。 回歸自然的生態水鄉特色 南陽古鎮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美稱,氣候宜人。藍天、碧水、荷花、水鳥、野鴨組成了極佳的境界。南陽島地處南陽湖之中,鎮中多以漁業為生,交通方式以舟代步,鎮裡面的工業還是以原始的手工作坊為主。這一切都是都市裡面所實現不了的。水鄉自然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生態化的城鎮生活。這是南陽古鎮在諸多受到工業污染和城市化侵襲的古鎮當中明顯的特色。[4]
豐厚的民俗傳統
南陽古鎮在2200年的城鎮發展之中,通過運河的文化交流以及當地漁業為生的生存習慣,漸漸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俗傳統。這些民俗傳統映射着這個南陽古鎮的文化特色。其中與運河相關的民俗傳統有清代皇帝下榻的掌故、祭拜水神龍王的儀式活動等等,關於漁業的有做船的工序、手工藝品、水生植物的編制,還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廟會、集市與一些戲曲活動。
城鎮功能區
本規劃功能結構可概括為:「一環兩軸、三團五片區」組團式城鎮布局結構。
「一環」
連接南陽鎮區內的中心區,東、西、南三個莊台的景觀環島路。
「兩軸」
一軸是位於古鎮中部運河沿線,為古運河旅遊觀光軸。沿線分布着運河上的水利工程設施、河神廟宇,青石駁岸與形態迥異的石橋; 一軸是貫穿老鎮區內部的商業街區、旅遊服務中心和南店子地區的公共服務發展軸。這條軸線上分布着發展較成熟的傳統商業街區、政府管理、對外的旅遊集散與服務功能區等。
「三團」
分別為東、西、南三個莊台,用作為了緩解古鎮中心區人口的居住壓力,而開闢的三個以居住生活功能為主的組團。
「五片區」
五大片區主要擔負着古鎮的社區服務、旅遊觀光等公共服務功能片區。他們分別是
古鎮傳統商業街區:依託古鎮原有的商業街市格局和商業氛圍,通過整治和恢復沿線的商業老字號和歷史景點,再現運河古鎮昔日繁忙的商業街市景象。該片區主要以銷售傳統手工藝、當地土特產品、漁業用具等地方特色的商品為主,對外商貿的同時還將是古鎮商業文化的展示。
古鎮旅遊綜合服務區:該片區依託規劃後的古鎮旅遊碼頭而設置的一處以旅遊服務、休閒娛樂、對外交通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性的功能片區。該地段包括古鎮內部對外主要的旅遊性碼頭、碼頭周邊具有荷花百畝和魚塘千頃、有「長橋臥波」的歷史景觀,也有恢復後的戲園子、新河神廟等歷史建築,這裡的商業特色是以餐飲、休閒、文化觀光於一身的綜合功能片區。
南店子濱水休閒區:南店子以其四面環水的地理景觀優勢,規劃為濱水休閒區域。
邢莊水上休閒運動區:該地區結合現狀的邢莊地段和未來的東莊台地區北部,規劃成以水上活動和休閒度假、濕地生態漁家樂等遊覽項目的綜合服務區域。
東莊台碼頭綜合服務區:該地段以鎮區最大的碼頭停靠點為依託,規劃其周邊地區為商業服務功能,以提供外來遊客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服務。
歷史沿革
從秦漢兩晉,迄於隋唐由於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洼,自古有沛澤之稱,泗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南陽常有水 患,加之戰亂,一度造成南陽人煙荒蕪,這一歷史階段的南陽沒有史料記載。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東境內的運河由西而東遷,引汶泗二水至濟寧,再南北分流,南下順天然的泗水下流,過南陽,經徐州南達江淮,到了宋代南陽已成為泗水岸邊的較大村鎮。
公元1278年,文天祥經南陽鎮作《發魚台》,稱南陽鎮周圍為泗郊鎮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濟州河時,建南陽閘。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與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便有了名氣。到了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古運河畔四名鎮(另有夏鎮、鎮江、 揚州)之一,鎮名可見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覺寺碑文》。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是在清初。數十年間,南陽這座興旺的運河碼頭和集鎮,經常處於南北逆流的不斷侵襲和威脅之中,時而被圍困,時而被水淹,迫使當地地勢不斷提高,以免遭沉沒。南陽鎮終於在昭陽湖、獨山湖與南陽湖的銜接處,四面環水地存留在運河兩堤上,以寬闊的運河河面為「街面」,顯現出她獨特的自然景觀。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