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鄭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鄭區,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區境東與陝西省城固縣西鄉縣毗連,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西部與陝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北與陝西省漢台區隔江相望,總面積2809.0363平方千米。

南鄭區因鄭人南奔而得名,境內氣候分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南鄭是漢中「雙百」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陝西省旅遊資源大區,境內的景點有世界級天坑群、南湖紅寺湖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漢山廣場等。

2019年,南鄭區下轄2個街道、20個鎮,常住人口47.74萬人,實現生產總值(GDP)218.4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0.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4.53億元,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3:50.6:34.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5760元,增長1.6%。

地名由來

南鄭地名,始見於《史記•秦本紀•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名稱來源歷史上有三種說法,其中「鄭民南奔」說逐漸為大家所認同,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引《耆舊傳》語:「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

歷史沿革

南鄭置縣時間,史無明載。其地兩代屬梁州,為褒國所有。

西周時,合併於雍州,南鄭為周代古邑。

進入春秋後,為諸侯國爭奪地盤時期。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褒國被庸國所滅,南鄭為庸國所有。

秦康公十年(前611年),楚莊王聯合巴國秦國擊敗庸國,南鄭進入、巴、三國反覆爭奪之盛期。南鄭先屬秦,後入蜀。

秦厲共公二年(前475年)戰國始,秦取蜀南鄭,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左庶長築南鄭城,南鄭地名始著。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鄭附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奪回南鄭。周顯王時(前368年),南鄭被蜀占據。秦孝公元年(前361年),漢中(時不含南鄭)被楚國占據,與秦地接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派司馬錯領兵滅蜀,南鄭復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丹陽之戰,秦奪楚漢中地六百里與秦的南鄭地區合併,置漢中郡,治南鄭(今漢台區境內)南鄭正式置縣,為陝西置縣最早縣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長建築南鄭城以後,歷為漢中郡、道、府、縣所在地,為陝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以南鄭為都城。

末張魯以五斗米道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

三國時蜀漢與曹魏在南鄭地區進行過激烈的較量。晉武帝泰始年間,南鄭為梁州及漢中郡治所。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南鄭縣改為光義縣,治所未變。

開皇初年復稱南鄭縣,撤銷漢川,保留梁州郡,轄南鄭縣;隋煬帝大業初廢梁州復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

宋代,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

南宋時,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同時也是抗金的前線。

元朝,設陝西行中書省,南鄭為興元路路治,正式劃歸陝西。

明朝時,南鄭為漢中府治。

清朝,屬陝西布政使司漢中府轄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十七年(1928年)撤銷漢中道,南鄭直屬陝西省轄。

1949年12月6日,南鄭分置為南鄭縣與南鄭市。南鄭縣遷治與漢中城東的十八里舖,除漢中城及郊區歸南鄭市外,其餘集鎮和鄉村仍由南鄭縣轄領。

1954年底,將四川省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

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轄區併入漢中市。

1961年9月縣市分設,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的冷水、漢山、紅廟、南海、碑壩五區及原褒城縣轄的高台、新集、黃官三區和原黎坪中心區的部分區域為南鄭新政區。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南鄭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2019年,南鄭區下轄2個街道、20個鎮 。南鄭區人民政府駐漢山街道西大街24號。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戶籍戶數20.34萬戶,戶籍總人口56.49萬人(不含原南開發區3775戶,11837人)。戶籍人口性別比為106.0(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常住人口47.74萬人(含原南開發區常住人口),其中,城鎮人口23.3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8.8%,人口出生率9.54‰,人口死亡率6.76‰,人口自然增長率2.78‰。

交通運輸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擁有各類機動車輛9.3萬輛,較上年新增0.63萬輛。全年客運周轉量20932.5萬人千米,增長0.3%;貨物周轉量52908.4萬噸千米,增長4.4%。

西漢、十天、寶漢高速公路、西成客專高鐵和省道211線、漢朱路穿境而過;橫跨漢江的天漢大橋、龍崗大橋、漢江橋閘3座橋樑和天漢大道、南鄭大道、西二環大道把南鄭區政府所在地與漢中中心城區連成一體。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鄭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東與陝西省城固縣、西鄉縣毗連,邊界長度分別為81.5千米和43千米;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邊界長度分別為48.7千米、94.2千米、15.8千米;西部與陝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邊界長度分別為37千米、83千米;北與漢台區隔江相望,邊界長度32.84千米。介於北緯32°24′—33°07′,東經106°30′—107°22′之間,區境區界總長度為436.04千米,東西最長直線距離83千米,南北最長直線距離79千米,總面積2809.0363平方千米。區政府所在地中心十字距漢中市中心廣場13千米,距漢中火車站15千米,距漢中高客站17千米,距漢中柳林飛機場31千米,距漢中市政府駐地12千米,距省會西安(經西漢高速公路)280千米.

地質構造

南鄭區地質構造比較複雜。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區境地跨揚子准地台北部邊緣,屬龍門-大巴山隆褶斷帶的組成部分。其南以中生界陸相地層與四川台向斜分界。由米(倉山)漢(南)台凸、寧(強)鎮(巴)台凹及漢中新斷凹等三個次一級構造單元組成。主要構造運動有兩期,即上元古界晉寧運動、中生界的燕山運動。其他的幾次運動,只是地殼升降。晉寧運動晚期,南鄭上升為陸,伴隨有中——酸性岩漿的侵入及陸相火山噴發,隨後褶皺成山。震旦紀時,除米漢台凸之外,其他地區均接受海侵,直至三迭紀,雖幾次升降及氣候的多次變遷,但未發生大的褶皺運動。表現在震旦系-三迭系地層之間,未發生角度不整合。從毗鄰的西鄉地區看,陸相盆地堆積的侏羅系地層平行不整合覆於三迭系和較老地層之上。震旦-侏羅系地層褶皺形態基本一致,說明本區印支運動後回返成陸,但主要褶皺運動為燕山期,區境缺失白堊系地層,喜馬拉雅運動形成漢中新斷凹。第四紀至現在,本區仍處於上升階段。但在不同的構造小區內,在地質發展史上,反映在地層、構造、岩漿活動和礦產方面各具特色,以及各不相同的變質作用等。

地形地貌

在陝西地貌分區中,南鄭區是陝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陝西部分)的組成部分。轄區大部分在米倉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總趨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最低處是漢江南岸的大中灘,海拔484米;最高點為川陝界山鐵船山,海拔2468米;相對高差1984米。因受構造、氣候、水文條件等內外營力的制約和影響,區境內地貌輪廓多種多樣。但從總體看,由北向南可依次劃分為河谷階地平原區、米倉山北麓丘陵低山區、米倉山中山區三種地貌區。中山、丘陵區占全區總面積的88.2%,平原區占11.8%。

平原區

分布於區境北部,群眾稱之為平壩區。屬漢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是在地殼向下陷落以後,由漢江及其支流濂水河、冷水河沖積而成的。北起漢江畔、梁山南麓,南至大漢山、高皇山北麓,南北平均長約6千米;西起華山東沿,東到南鄭與城固交界的沙河子,寬約40千米。總面積約333平方千米。海拔484—600米。平原區的中西部比較寬大,東部狹長,被第四紀紅粘土和黃土狀砂質粘土及礫石覆蓋,形成阡陌相連的肥沃原野,是全區糧油基地,也是陝西省商品糧基地之一,經濟地位居全區之首。

低山丘陵區

屬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分布在區境中部。其東、西分別與城固、勉縣交界,北部是平原區,南部與米倉山中山區的分界,大致以鋼廠、塘口、喜神壩、秦家壩至法鎮一線。分布特點是沿平原區之邊緣形成弧形地帶。面積633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2.5%。海拔除大漢山主峰超過1400米外,其餘多在6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為100—500米。低山丘陵區內,崗丘坪壩雜陳,槽谷溪流相間,氣候溫暖濕潤,既適宜糧油生產,又利於發展多種經營。

中山區

區境南部是中山區,屬米倉-大巴構造剝蝕中山區的一部分。北界低山丘陵區,南與四川省通江、南江二縣相接,東界城固、西鄉縣,西交寧強縣。東西寬約74千米,南北長約17—49千米不等,面積1848.9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65.7%。中山區是南鄭區兩大林場所在地,又有多種礦藏。海拔高度1200—2400米。以鐵船山最高,海拔2468米。其地貌總特點是山勢崢嶸、險峻,鋸齒狀山峰、不對稱V形谷及岩溶(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山區地貌的另一特點是保存有古冰川地貌。天池梁一帶可見寬達數十米、長達數千米的槽谷,就是其證。它反映着這一地區(乃至整個大巴山地)近100萬年的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曾經有過根本性質的變化。中山區是縣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山地北坡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注入漢江。南坡的碑壩河、白玉河(後河)、西流河注入嘉陵江。這些河流的源頭南北相距甚近。

山脈

區境中山區的眾多山脈,均系大巴山地米倉山的西部支脈。大巴山舊稱梁州山,為陝、川、鄂界山,得名與古代的巴族有關。米倉山,為大巴山西段,古稱仙台山、玉女山,遠在唐、宋時代即已出名。《輿地紀勝》載:「米倉山與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詳。大致為東西走向:西起寧強境內的嘉陵江,東至紫陽任河,為漢江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依分水嶺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為梁山山脈、大漢山山脈、高皇山山脈、黎坪山地、營盤山山脈、老龍池山脈、牛腦殼梁山脈、龍頭山山脈、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

氣候特徵

南鄭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於地理因素、季風環流等影響,氣候具有以下特徵:

(1)地處海陸氣候分界處,包括兩個氣候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

(2)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徵。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經常有乾冷氣流進入,天氣多陰沉,乾旱少雨,東北風較多,但風力較弱;時有寒潮侵襲,但氣溫又不至過低。春季是北方乾冷氣流與南方濕熱氣流交替的時令,乍寒乍暖,天氣多變,有時「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時則吹黃沙風。夏季東南季風活動頻繁,濕熱氣流進入,雨熱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風;時有乾旱發生。秋季北方冷氣團與南方暖氣團相遇,境內往往陰雨連綿,有時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時也出現乾旱(俗稱「秋老虎」)天氣。這一特徵,是導致秋季日照時數偏少的因素之一。

(3)受地形影響,氣溫、降水垂直差異顯著:米倉山北坡氣溫由北向南遞減;降水則由北向南遞增。地處北部平壩的周家坪海拔536米,年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70.4毫米。南部中山地區的小壩鄉陳家坪海拔1210米,年平均氣溫10.7℃,年平均降水高達1649.8毫米。兩地海拔高度相差673.5米,氣溫、降水則分別相差3.5℃和679.4毫米(在米倉山南坡的碑壩地區與北坡不同:隨高度降低,氣溫由北向南遞增,降水由北向南遞減)。另外,區境內因地貌多樣,小氣候特徵也較明顯。

(4)災害性天氣如暴雨、低溫、連陰雨、乾旱等頻繁。南鄭區劃分為三個氣候區:

平川丘陵北亞熱帶氣候區

又分兩個亞區:(1)平川丘陵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包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氣候條件優越,熱量資源豐富。≥10℃積溫在4320—4700℃,持續時間7個多月;≥20℃積溫在2426—2907℃,持續時間4個月;極端最低氣溫-10—-6℃,極端最高氣溫36—37℃;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作物生長期的4—9月,降水量800—9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穩定通過10℃的初日在3月28日,終日在11月4日,初終日數長達222天,能滿足喜溫作物的生長。(2)平川丘陵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包括農豐、立峰、鐵爐、碗廠、華山5個鄉。熱量條件同第一亞區,年雨量在970毫米以下,其中農豐、立峰只有800毫米左右。

山地暖溫帶常濕氣候區

包括800—1400米的淺山地區。熱量次於平川丘陵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9.7—13.3℃;極端最低氣溫在-15—-11℃;≥10℃積溫在3067—4320℃;≥20℃積溫在830—2426℃。降水量1300—1500毫米。該區冬冷夏濕,日較差小,凍害嚴重,亞熱帶作物一般不能成熟,喜溫作物易發生「秋封」。農作物一熟有餘,兩熟不足。

山地中溫帶過濕氣候區

包括1400米以上地區。最熱月平均氣溫<20℃,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8℃以下,冬季長達7個多月。≥10℃積溫在3000℃以下,≥20℃積溫基本沒有。冬寒、春秋涼,生長季節短,只能一年一熟,不宜種植喜溫作物。該區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常年濕潤,多雲霧。低溫、陰雨和濕害是本區的主要特徵。

水系水文

南鄭區主要河流有9條,即漢江、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西流河、碑壩河、後河、長潭河、焦家河,總長365.35千米。各河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的支流有65條,總長935.95千米。除漢江為過境河流外,其餘均發源於米倉山地、丘陵。河源地區高山峽谷,多溶洞。以米倉山主脊為分水嶺,北面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注入漢江,屬漢江水系,總流域面積1545.33平方千米;南部的西流河、碑壩河、後河、長潭河、焦家河,為嘉陵江幾大支流的河源段,屬嘉陵江水系,總流域面積1145.93平方千米。諸河流中又以漢江、濂水河、冷水河為主幹流。濂、冷二河支流眾多,呈樹枝狀分布,流域面積占全區一半以上。

漢江: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源出寧強縣嶓冢山,為南鄭與漢中市的界河。境內流長35.7千米。由梁山鎮的蘇家山入境,流經梁山、石拱、中所、大河坎、胡家營、聖水、山口、紅光等8個鄉(鎮),至紅光鄉大中灘以東進入城固。河槽寬淺,河道屬微彎形,河身無顯著變化,比降為0.77‰。邊灘沙洲游移,河道中沙洲汊移,河床上衝下淤,淤高1米左右。河勢極不穩定,水面寬100—2730米不等。平均流量27.76立方米/秒,汛期水勢兇猛,最大流量達8740立方米/秒(大河坎大橋段,1981年紀錄)。

濂水河:古名廉泉、廉水。《水經注•沔水》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主源頭在喜神壩鄉南部的石人山下,向北流經喜神壩、紅廟、紅士、塘坊鄉,至水井鄉的橫店子與西來的白崖河(濂水河最大支流,源出廟壩鄉老龍池七眼洞)相匯,因形似剪刀,當地又稱濂水河為剪子河;繼續北流,經青樹、團堆、濂水(即古廉川)、兩河、殷家壩鄉,至焦山鄉的許家營折向東流。再經新集、高台、協稅、安坎、郭灘、草堰、石拱、中所鄉,至中嘴子入漢江。主幹流經19個鄉鎮,全長70.1千米,流域面積741.83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有16條。平均流量15.1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達1210立方米/秒(1930年7月,水井鄉雙喜村水文站記錄)。河道比降10.5‰。

冷水河:古稱池水,名出《漢書•地理志》:「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漢。」《環宇記》:「南鄭縣,旱山下有石池,水多薄菜」。源頭有二:一出小壩鄉的頭道河;一出回軍壩鄉北的小南海龍洞。二源水北流至鄭家壩匯為一流,經牟家壩、高家嶺、湘水、界牌、歇馬、胡家營、大河坎等鄉(鎮),至新岳壩入漢江。共流經10個鄉鎮,全長53.5千米,流域面積636.96平方千米。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有9條,其中最大支流有沙河,源出桂花鄉南部的花石樑北麓。至牟家壩北兩河口入幹流。其次是紅花河,古名老子河、老溪、老渚河,源於里八溝鄉西部的青山寨,至高家嶺鄉的祖師店入幹流。多年平均流量19.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440立方米/秒(三花石站1957年7月記錄)。河道比降為19.62‰。河身曲折,彎曲係數達1.490。

漾家河:《水經注》稱之為「容裘溪水」,「俗謂之洛水也,水南導巴嶺山,東北流……注於漢」。發源於雲河鄉崖柏樹,流經區境25.3千米,至鋼廠鄉朱家壩入勉區境匯入漢江。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65.005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4條。多年平均流量5.15立方米/秒。河槽穩定,河谷狹窄,河道比降28.45‰。較大支流有張家河,發源於魏家橋鄉大埡,東流至雲河鄉店子村注入幹流。

西流河:發源於黎坪鄉石馬山下龍潭,河源部分名為八道河,北流至元壩子折向西流,始名西流河。區境內長55.7千米,流經元壩鄉,至五星鄉李家嘴入寧強縣,再進四川匯入嘉陵江。境內控制流域面積326.955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支流9條。多年平均流量為10.21立方米/秒,河道比降17.24‰。

碑壩河:又名西河(俗稱前河),發源於廣家鄉長梁村。流經西河、碑壩、前進等鄉(鎮)。至四川境內與毛家河、供家河匯流嘉陵江。區境內流長52.72千米,控制流域面積340.11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9條。多年平均流量9.65立方米/秒。河道繞行於高山峻岭之間,河身狹窄,谷深陡峭成「V」形。比降18.38‰。

後河:發源於白玉鄉魚家溝。白玉鄉境內名白玉河(北御河),西南流至馬元鄉的茶園與司竹園河會流,始稱後河。南流至福成鄉的李家梁入四川通江縣,在樓子廟與碑壩河相會,合稱小通江,再匯入其它水注入嘉陵江。區境內流長47.5千米,控制流域面積345.8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6條。平均流量8.28立方米/秒。穿越原始林區,谷深坡陡,河道比降21.3‰。

長潭河:位於元壩區的小冷壩,發源於米倉山的分水嶺腳下,控制流域面積53.7平方千米。幹流在石灰岩地區。因喀斯特發育,形成河道明暗交錯,北流經10千米,浸入岩溶裂隙。多年平均徑流量5000萬立方米。河道比降10‰。

焦家河:又名廟壩河,系四川南江境內焦家河支流。東源出喜神壩鄉南部的五里浸。西源在廟壩鄉王家園西部。區境內控制流域面積78.4平方千米,流長14.8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2條。多年平均流量2.86立方米/秒。河道比降39.19‰。

土壤類型

南鄭區土壤有5個土類、14個亞類、37個土屬、106個土種。以黃棕壤類為主,占82.4%,其次是水稻土,占15.7%。棕壤、淤土、潮土分別占1.04%、0.5%、0.3%。

植被條件

南鄭區境內植被為大巴山地地帶性植被類型,兼跨兩個植被帶:北部平川、丘陵區是北亞熱帶含有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林帶;南部米倉山地為暖溫帶含有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林帶。兩個植被帶的分界線大致在鋼廠-塘口-喜神壩-秦家壩-法鎮-桂花一線。

南鄭區天然植被,包括森林和草地。

森林植被又有:(1)馬尾松、麻櫟林,林中其它喬木有枹櫟、栓皮櫟、銳齒櫟、波氏楊、五角楓、漆樹等;林下灌木有馬桑、胡枝子、鹽膚木、衛矛、黃檀、葛藤等;草本植物如白茅、白頭翁等。(2)栓皮櫟林,林中喬木還有黃連木、臭椿、漆樹、椴樹等;林下灌木有多花胡枝子、胡頹子、鼠李、忍冬、懸鈎子等;草本有湖北野青茅、林下短柄草、大油芒等。(3)巴山松林,伴有山楊、油松、鐵杉、栓皮櫟、漆樹等混生;灌木有松花竹、莢蒾、黃櫨;草本植物有披針苔、大油芒等。(4)樺木林,有白樺、紅樺、川樺等,其他喬木有巴山松、油松、鵝耳櫪、鐵杉等;灌木有莢蒾、松花竹(箭竹)、杜鵑、平榛子等;草本以苔草為主。(5)落葉闊葉樹與常綠闊葉樹混交林,林內無優勢樹種,常綠闊葉喬木主要有樟樹、楨楠、黑殼楠、桑樹、香葉樹、青櫟、柞木等;落葉闊葉樹有山楊、栓皮櫟、麻櫟、檞樹、榆樹等;常綠灌木有豪豬刺、冬青等,落葉灌木有青莢葉、忍冬、六道木等。

草地:有49萬多畝,其中天然草地約11萬畝。植物除矮灌木外,以禾本科草類占優勢,其次為豆科和莎草科。覆蓋度按高度為9.8%。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南鄭區境內河流密布,水量豐盈。水資源總量2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3.51億立方米,人均地表水徑流量4139立方米,分別高於全省人均1460立方米、全國人均2560立方米183%和62%,但地表水時空分布變化大,豐枯懸殊;地下水資源年平均補給量為6.084億立方米,大部分地區水質良好,氟化物偏低,適宜工農業和人畜用水。至2015年底,有水庫58座,總庫容7912.9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19年,南鄭區土地總面積280903.63公頃,森林覆蓋率63.1%。

植物資源

南鄭區境內植物種類繁多,區系複雜,溫帶、亞熱帶植物均有。野生植物以喬灌木、中藥材、花、草為主。已知喬木55科164種,灌木29科42種,竹類9種。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馬尾松、櫟類、樺類、漆類,杉、柏、椿、竹等,還有油桐、油茶、油橄欖、茶葉、桑、花椒、棕櫚、楠竹等亞熱帶樹種;藥用樹種主要有杜仲、厚朴、樟類。

珍稀植物共17科20種。主要有蘇鐵銀杏水杉珙桐紅豆杉秦嶺冷杉粗榧櫸樹長序榆、香連樹、鵝掌楸、厚朴水青香樟楠木紅豆喜樹水曲柳、香果樹、紅春樹;古樹名木2007年命名39株(已死亡7株),013年命名33株,現存古樹名木65株,涉及14科14種,主要包括銀杏、桂花、柏樹、香樟、紅豆杉、黃連木等,樹齡在千年以上7株(最具影響力的為聖水漢桂、協稅張坪側柏)。

藥用植物600餘種,已開發利用169種,大宗藥材有杜仲、天麻、黃柏、棗皮、五倍子、附子、黨參、元胡、梔子、細辛、金銀花等,其中黨參、天麻、何首烏、附子等分布廣,出產多。

草地植物56科600餘種,可用作飼草者500餘種。

動物資源

據陝西省林業勘察設計院1998年野生動物資源普查資料顯示:南鄭區境內已發現獸類5目11科22種,鳥類12目28科81種,兩棲爬行類5目8科14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雕、林麝、朱䴉(遊蕩)4種;Ⅱ級保護的28種,主要有獼猴、黑熊、大靈貓、小靈貓、鬣羚、鴛鴦、雀鷹、斑頭鵂鶹、紅腹角雉、斑羚、豺、金貓、黃羊、蒼鷹、禿鷲、燕隼、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普通雕鴞、長耳鴞、川陝哲羅鮭、秦嶺細鱗鮭、中華虎鳳蝶等;屬陝西省重點保護動物有狼、豬獾、花面狸、小麂、豹貓、白鷺、畫眉、秦嶺腹蛇、秦巴北鯢等29種;一般保護的動物有麻雀、野兔、野豬、狐狸、黃鼠狼、竹鼠、杜鵑等51種。

境內水生動物主要有魚、蝦、鱉、蟹、蚌、田螺等30餘種,其中人工養殖魚類有鯉、鰱、鱅、草、魴、鯿、鯽、黃鱔和甲魚等10餘種。同時,在大巴山河流中有大鯢、齊口裂腹魚、水貂、水獺等名貴水生動物,其中大鯢、水獺屬國家Ⅱ級保護水生動物,齊口裂腹魚、山溪鯢屬陝西省Ⅱ級保護水生動物。

礦產資源

南鄭區境內共勘查探明礦產24種,礦地139處,主要分布在南部米倉山、北部梁山兩大山系,以碑壩最為集中。礦產資源中,金屬類8種,包括鐵、銅、鉛、鋅、鈷、金、銀、黃鐵,主要分布在碑壩鎮、福成鎮、紅廟鎮喜神等地;非金屬類16種,包括大理岩、黃玉、頁岩、白雲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磷、石灰石、高嶺土、磚瓦粘土、大理石、花崗岩、水晶、煤、礦泉水,分布在淺山丘陵地區。在諸礦藏中,鉛鋅礦、磁鐵礦、銅礦、金銀礦,以及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岩、白雲岩、高嶺土等,在漢中市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分布在上、下樑山的石灰石儲量1.26億噸;分布於碑壩、福成鉛鋅礦5.49億噸、硅礦儲量約1000萬噸、鐵礦882萬噸、銅礦1.54萬噸、黃玉礦石600萬立方米。境內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754億元,已初步開採14種,其餘尚待開發利用。

經濟

綜述

2019年,南鄭區實現生產總值(GDP)218.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5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10.53億元,下降2.0%;第三產業增加值74.53億元,增長6.3%;從結構上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3:50.6:34.1。同2018年比,第一產業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4.8個百分點(GDP結構調整變化源於第三次農業普查和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12.04億元,占GDP比重為51.3%,比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5760元,增長1.6%。

固定資產投資:2019年,南鄭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30.1%;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8.2%。第一產業投資下降56.4%,占總投資比重2.7%;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2.4%,占總投資比重13.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7.5%,占總投資比重84.3%。億元以上重大施工項目31個,完成投資下降22.6%。

財稅收支:2019年,南鄭區財政總收入38.65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1億元,同口徑增長6.0%。財政支出39.03億元,增長2.1%。

人民生活:2019年,南鄭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8元,增長9.8%,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59元,增長8.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1元,增長9.9%。

第一產業

2019年,南鄭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01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40.52億元,增長6.2%;林業產值2.58億元,增長7.1%;牧業產值12.41億元,下降1.8%;漁業產值1.42億元,增長6.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8億元,增長1.0%。實施的「豬藥茶菜煙」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38.55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5.3%。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4.53億元,增長4.6%。年末全區共認定區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53個,按註冊級別分:省級3個,市級15個,區級35個。現代農業園區建成區面積10.27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55家,其中當年新發展36家,註銷73家。

種植業:2019年,南鄭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7.75萬畝,比上年減少0.13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87萬畝,比上年減少0.2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9.18萬畝,比上年增長0.14萬畝。

林業:2019年,南鄭區中藥材種植面積13.98萬畝,比上年增長0.78萬畝;茶葉年末實有面積21.19萬畝,比上年增加1.21萬畝;園林水果年末實有面積2.50萬畝,比上年增加0.18萬畝。

第二產業

工業:2019年,南鄭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2.17億元,同比下降16.4%。按隸屬關係分:中央屬企業69.38億元,增長5.5%,其中:煙廠55.61億元,增長3.8%;地方企業(電力局)2.56億元,下降4.7%;其他企業140.24億元,下降24.4%。實現工業增加值93.49億元,同比下降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4.2%,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增長3.2%。到2019年末,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2戶,全年實現產品銷售率91.2%,較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87戶(不含中央屬企業陝西華燕航空儀表有限公司、國營東方儀器廠、國營長空精密機械製造公司和非法人單位陝西省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南鄭縣供電分公司、陝西中煙工業公司漢中捲菸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07億元,下降13.2%;營業利潤4.79億元,下降5.0%。規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9.61萬噸標煤,下降21.1%。其中:電力消費36584萬千瓦時,下降23.2%;煤消耗4.2萬噸,下降10.3%。

建築業: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8戶,全年實現總產值13.01億元,增長0.2%。建築工程產值12.84億元,增長2.3%;竣工產值9.32億元,增長40.6%;簽訂合同額15.68億元,增長1.6%。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2019年,南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32億元,增長9.9%。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6.03億元,增長9.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29億元,增長10.2%。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6.45億元,同比增長14.0%。

房地產業:2019年,南鄭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9.3%。其中,商品住宅投資增長17.8%;辦公樓投資下降25.0%;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長6.0%。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增長7.6%;竣工面積下降59.0%;商品房銷售面積58.28萬平方米,增長13.1%;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長31.2%。

郵電通信: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擁有固定電話用戶數4.64萬戶,增長2.0%;移動電話用戶39.83萬戶,下降9.8%;互聯網用戶10.7萬戶,增長11.5%。

旅遊業:2019年,南鄭區旅遊接待遊客1017.03萬人次,增長31.4%;實現旅遊收入66.38億元,增長35.4%。年末全區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4A級風景區1處,國家3A級風景區2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擁有星級飯店1個,客房總數100間。全區建成市級休閒農業示範園區5個。

金融業: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54.29億元,比年初淨增加24.78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14.14億元,比年初淨增加23.91億元,同比增長12.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7.23億元,比年初淨增加12.11億元,同比增長14.2%。

保險業:2019年,南鄭區保險業保費收入15779萬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11393萬元,下降2.6%;財產險保費收入4386萬元,下降12.5%。全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6950萬元,下降19.5%,其中:人壽險給付支出4326萬元,下降28.0%;財產險賠款支出2624萬元,與上年持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9年,南鄭區向省市申報科技項目25個,其中:省級項目13個,市級項目12個。全年申請發明專利97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3110萬元;完成科技研發投入(R&D)1.356億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共有各類學校250所。其中,普通中學33所(普通高中4所,普通初中29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72所,特教學校1所,幼兒園143所。普通初中招生6052人,在校生16516人,畢業5544人;普通高中招生3553人,在校生12517人,畢業4847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712人,在校生1802人,畢業487人;小學招生5135人,在校生31190人,畢業5035人;學前教育在校生15756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6.6%。全區4927人參加高考,上線4848人。其中一本1291人,二本1783人,專科1774人,上線率98.4%。與去年相比,一本上線人數減少135人,二本以上增加561人。17名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

衛生事業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共有醫院、衛生院3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272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259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32人,註冊護士965人,藥師(士)152人,技師(士)148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人,較上年增加2人。

勞動就業

2019年,南鄭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956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269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85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3.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2%。

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31.22萬人、1.42萬人、2.51萬人和2.06萬人;單位職工養老參保3.8萬人,其中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93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3.09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3.27萬人。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46.72萬人,參合率99.9%。

社會福利

截至2019年末,南鄭區農村五保供養機構7個,共有床位992張,供養農村五保對象2549人,其中:集中供養710人,分散供養1839人。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332人次。全年納入城市低保1315戶,2274人,支出1467萬元;納入農村低保5931戶,11091人,支出4334.1萬元。

環境保護

2019年,南鄭區擁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個,中心城區全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區建有污水處理廠4個,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3.2%,比上年提高了2.4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為310天,空氣優良率84.9%。大河坎片區空氣優良天數為295天,空氣優良率80.8%。

歷史文化

社火

又稱啞戲,自古相傳。南鄭區新集、協稅一帶流行最盛,其芯子、高蹺,遠近聞名。

芯子社火也稱槓子社火,分單台、懸台兩種。單台由一孩童飾一古戲角色,懸台由3人以上共飾一折古戲角色,多以鐵製芯子支撐,由16—30人用長槓肩抬,在鑼鼓聲中漫遊街頭。80年代以來,改肩抬為車運,台上劇目和角色增多。

高蹺社火裝扮與芯子社火大致相同,扮演者腳登3—4尺長的木腿,多人組成一戲。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古戲,有走圓場、龍擺尾、插花十字或跳躍扭擺等動作,在鑼鼓聲中前進。

南鄭民間社火內容頗豐,大多以各種臉譜扮演戲曲人物,再現歷史故事,熔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爐。社火臉譜分對臉、破臉、懸臉、碎臉、轉臉、定臉6種,主要類型有紅花臉、黑花臉、粉紅花臉、青臉和白臉。

協稅上、下街各有社火組織,其歷史久遠,表演古樸、典雅。每逢春節,兩處競賽,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除社火外,尚有彩蓮船、竹馬、獅子、龍燈舞等文藝形式。彩蓮船以山口鄉表演最盛,1984年春節,該鄉文藝隊的彩蓮船進縣城表演《送金桔》,船姑娘、艄公分別由9歲女孩、12歲男孩扮演,表演生動活潑風趣,倍受觀眾讚賞。跑竹馬也以山口鄉的技藝著名,1984年參加地區民間文藝調演,與彩蓮船同時獲獎。獅子舞在南鄭流傳頗廣,以新集、協稅等地的演出著稱,主要表演內容除《笑和尚逗獅子》外,還有《呂蒙正趕齋》、《懶婆娘搶場》、《大海捉魚》、《金女梳頭》等,多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演出。民國時期,回光鄉曾以懸台獅燈舞出名、建國後未見再用。龍燈舞在境內主要有板凳龍、火龍、水龍等形式。板凳龍又稱三腳龍,即用長凳裝飾為龍,一端為龍頭,裝兩腿,由兩女孩執舞;一端為龍尾,裝一腿,由一男孩執舞。在鑼鼓配合下,三人合舞《盤龍》、《龍滾水》等花樣,多為賀房、賀婚、賀壽所用。火龍又稱亮龍,用竹編圓筒竹龍,面罩龍衣,內燃蠟燭,下以竹柄為腿,於夜間表演,由賀主家將備好的竹筒焰火對準舞龍者。舞龍者則頭纏紅綢、赤足、袒胸,奮勇舞動如火龍奔騰。水龍帶有迷信色彩,多用以祈雨,天旱時農民以柳條、竹絲盤紮成龍形。所至鄉野,均須用水潑灑,欲以水聲嘩嘩來「感動神明」起雲下雨。解放後,此舞絕跡。

歌謠

南鄭區歌謠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形式有山歌、民謠、小調、鑼鼓草、報春歌、嫁歌、孝歌、神歌、報路歌等,曲調各異,句式以四、五、六、八句為多,每句字數五、七言不等。

山歌主要流行山區。其詞多為七言四句,也有六句、八句。或一人獨唱,或一唱眾和。調式多樣,優美動聽,尤以漢山樵歌著稱。其曲調高亢激越,唱詞或頌景或傳情,它源於唐代,流傳宋、元,盛於明、清。建國後,樵者日少,漸無人唱。

民謠因活潑流暢,押韻上口,最易流傳。1933—1935年間,曾盛極一時,主要有《紅軍來了要翻身》、《窮人盼紅軍》、《打游擊》、《斗土豪》等民謠。

小調曲式多種,節奏快慢不一。其詞別于山歌,有七言四句或多句。境內流傳的《月兒落西下》、《繡荷包》等為五、七言句式,長達200餘句,包括十寫、十送、十勸、十繡、十哭、十祭等段。又如五、七言敘事小調《吳幺姑》,長達800餘句。

鑼鼓草起源無考,建國後互助合作化集體生產時盛行一時。因多在薅草時演唱,歌手執鑼鼓站於勞作者之後,口唱褒貶之詞,間奏鑼鼓之聲,以激勵勞動熱情,故曰「鑼鼓草」。80年代後,此種形式不再用。

報春歌即春官所說的春詞。南鄭區春官,每年在冬至春節期間皆手執木雕春牛,肩背褡褳,內裝春貼,每至一戶門前,即唱歌報春。歌詞多為五、七言句,見景生情,即興編唱,大多祝願吉祥,唱後贈春貼,主人多以錢米相酬。但因其為自發行動,唱詞中糟粕不少。從1979年起縣文化館每年召開春官會議,審閱所編唱詞,提高春貼排印質量,為這一民間說唱形式賦予了新的內容。

嫁歌專為哭嫁所用,腔調簡單,一般哭父母養育之恩,其情難捨難離。民國初期嫁歌風行,解放以後,隨着婚姻自由、社會進化,哭嫁現象漸絕。

孝歌自古流傳,說唱結合,四句為段,間奏鑼鼓。主要哭訴父母恩德,聲調淒切悲痛。民國以前,唱孝歌很普遍。唱者於靈堂間,從天黑唱到天亮,少者一夜,多者二至三夜。流傳南鄭的孝歌,主要有《十月送孝》、《十月懷胎》、《大孝記》等。與孝歌相隨的還有哭喪歌,內容與孝歌相似。

神歌又稱拜香歌。舊時講迷信的人請香師帶領12歲以下童男童女,進廟拜神還願。拜香小孩頭扎黃表,手端香龕,隨香師跪拜唱頌。現已廢除。

報路歌主要流行山區,多為背夫集體唱和所用。背頭領行於前,不時報告路上險情,或者互相取笑。如遇游路上險情,或者互相取笑。如遇游蛇,則報「路上有條繩」,後行者則答「繞個彎彎行」,如遇動物糞便,前報「路心一朵花」,後答:「咱們不採(踩)它」。

美術

南鄭區民間美術主要有刺繡、雕刻、泥塑、陶瓷、剪紙、編織等多種形式,其中尤以刺繡為盛,包括挑花、架花、堆花、繡花等,多用於衣、帽、鞋襪、床幔、門帘、裙帶、手巾、枕頭、錢袋等飾物。舊時為境內廣大婦女普遍愛好,尤為小壩、秦家壩、牟家壩、喜神壩、黃官嶺、濂水、新集、大河坎、胡家營等地婦女所擅長。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送親圖》(繡入140餘個人物)、《龍鳳獅戲圖》、《四姑娘打牌》、《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百花園》等。著名的刺繡藝人有喜神壩的段永芬、劉漢秀,新集的汪張氏、許培清,黃官嶺的管素清,小壩的鄒玉蘭等。雕刻以竹、木、鐵、石、骨等為原料,大多用於家具、文宗或建築。清末草堰鄉人何永昌、何定雲父子,是境內較有名的民間雕刻家,張良廟、小南海等名剎留有手跡。編織藝術主要用於竹、棕、藤家俱的美化,如草堰鄉高莊村的棕箱子,藝人用棕絲、人發等物編織出各種花鳥圖案,為人們喜愛。此外,民間的畫匠在區內各寺廟留下不少精美壁畫。

音樂=

民間音樂,主要有花鼓調、端公調和曲子等。花鼓調大多流傳於漢江沿岸,主要為演出彩蓮船所用。原由湖北傳入,因南鄭區地處漢江上游,故又稱《上河調》。此調曲式以三小節為一樂句,中間穿插打擊樂,到第四樂句時加以擴展而後結束;二、三樂句常隨時轉為溜溜板(即數板),可長可短,類似說唱;結束時仍回到原調第三或第四樂句,形成小三段體曲式。

在全區山區流傳的主要是民歌音樂,大多為五聲徵調式或羽調式,節奏明朗,色彩華麗。二樂句和四樂句的單樂段結構最為常見,主要曲牌有《撒花調》、《單身歌》、《洛陽橋》、《五更里》、《柳連枝》、《打石榴》、《小金蓮》、《送春牛》、《燒拜香》、《老漢唱拳》、《十二月花》、《十把扇子》等。號子曲牌約有72種之多,主要是《嘟嘟號子》、《令鑼號子》、《雷公號子》、《嘿吆號子》、《上灘號子》、《平水號子》、《石匠號子》、《小開門》、《九道拐》、《長路詠》、《萬年歡》等。1985年,由著名民歌手林其平、鄧顯育、董正國、謝尚元等人演唱,經省、地、縣音樂工作者採錄,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的南鄭民歌音樂,共27首。典型曲譜如:

金錢板此調為南鄭區解放前民間流傳的一種曲藝形式。演唱時將兩米長的竹子掏空,兩頭各鑽三個眼,每眼各串麻錢二枚,手握竹竿未鑽眼處,邊抖動邊演唱,憑麻錢撞擊的響聲作伴奏。多在茶館中演唱,常演唱的有《十二月花》等歌曲。

號子民歌中的號子在勞動場合中表現,又叫勞動號子,多數為體力勞動中壯聲助勢的呼號詠唱,歌詞有的無實詞,只有表語氣和感情的助詞。南鄭區流傳的有嘟嘟號子、哈哈號子、連號子、嗩吶號子、吆豬號子等多種。

小調南鄭區流傳的名額小調名目很多,已收集到得有翠金扇、小金蓮、十二將、撒花調、洛陽橋、柳連柳、五更里等20餘種。

山歌流傳於南鄭區境內的山歌曲調亦很多,收集整理的已有20餘調。主要分為單口獨唱、領合二重唱、問答式的盤山歌等類型。

著名人物

李燮

字德公,南鄭人,東漢太尉李固之子。12歲時,其父為梁冀收獄,他隨王成出走徐州為仆。梁冀被殺後遇赦還鄉,被召為議郎。因屢陳時弊,出任河南尹。任內,曾痛打並劾處了「諂貴賣友、貪官埋母」的地方官甄邵。靈帝下詔撥錢3億,擴建西園萬金堂時,他極力反對,使之收回成命。

陳術

字申伯,三國時南鄭人。博學多聞,著有《釋問》7篇、《益都耆舊傳》及《志》。位歷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太守。

柳申

明代南鄭人。洪武初年,任大名府太守,為政以德,重教寬刑,百姓稱頌。

王信

明代南鄭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任都督同知,後改為都督漕運使,一洗漕務之積弊。他一生不營私產,凡親友有婚喪大事者,莫不傾囊相助。常說:「儉足以久,不累子孫,所遺多矣。」

郭琦

明代南鄭人,鄉賢,官至解州學士。清廉謹慎,教士有方。宦官權奸劉瑾聘他做官,他託疾不就。後劉瑾被殺,應其聘的都受連累,郭獨得免。時人服其高見。

邢恩

明代南鄭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任主事。其清廉剛介的作風,影響到他的兄長和兒子。兄綸,舉人,任孟津令,惠政益多。子深,舉人,官至長史,忠直無畏。

朱綬

明代南鄭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初以傳旨出使宗藩,拒收徽王的饋贈。後為御史,多所陳諫。時兵司馬門內地面湧出紅色泥漿,眾人十分驚異,不敢上告皇帝朱厚熜,只有朱綬以此異端為由,上疏勸諫皇帝多行善政,內外稱是。死後,囊空幾不能治棺衣,時人嘆服其清廉節操。

傅慶詔

明代南鄭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任參政。持正獨立,不畏權勢。辭官回鄉,清貧如洗。

王言

明代南鄭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解元,任國子監博士。考選御史。執法如山,因觸犯時相,出任綿道僉事:為政以德,西蜀肅然。一生巍然岳立,不為私利所動。

席上珍

明代南鄭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博學工詩。歷官戶部郎中、永平知府,清廉慈惠,所在稱頌。

鍾允諧

字琴石,南鄭山口鄉人。前清舉人,歷官四川犍為知縣。民國二年(1913年),任首屆國會參議員。四年(1915年),同藍培元創辦南鄭縣立高等小學校。七年(1918年),任二屆國會眾議院議員。著《詩稿》一卷,已佚,僅存《秋感》一首,已收入《續陝西通志》。

張鴻儒

南鄭協稅鄉人。解放前任新疆省保安司令部少將軍需處長,新疆解放時為起義部隊五人小組成員之一。解放初,任解放軍農業建設兵團第四師少將總務處長。

戲劇

漢調桄桄:又叫漢中梆子戲,是陝西省9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系。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群眾語音為基礎,採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桄桄的響亮樂曲。漢調桄桄大約起於元代,與秦腔有一定聯繫。在發展過程中,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有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的劇種。

漢調桄桄的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種,又有軟、硬、快、慢之分。「軟」即苦音,「硬」即歡音,曲調色彩相異,前者悲涼,後者歡快;「快」、「慢」意指同一板路中仍有速度之分,前者緊湊,後者沉穩。其演唱方法別於秦腔,多用假聲,或由真聲轉假聲,藝人稱為「老少配」。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武場為打擊樂,文場有善板二弦、板胡、京胡、月琴、三弦、二胡、笛子等。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潑辣、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淳樸大方的性格特徵,深為陝南人民喜愛。

漢調桄桄的旺盛時期,約在19世紀中、末葉。自光緒年間起,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漢中一帶有40多個專業桄桄班社,演出活動遍及陝南、川北、鄂北、隴東等地,當時的五福班領班長名丑王庚子(有傳)被譽為「戲狀元」。在漢中享有盛譽的演員還有大淨「蓋漢中」張同福,「活曹操」田五德;小生「活周瑜」劉志華;丑角杜文書和「活眉毛」何順清;小旦「小紅桃」王小鳳;老生「活喬老」王喜滿,「活孔明」彭慶德;青衣楊桂芳;老旦劉太祥、海才、張文祥、范五福;二淨王喜述;旦角金不換、李興紅;武丑田興華等,均為各班社的頂樑柱。民國20年(1931)後,各班社大多迫於生計而停散,境內僅存同樂、協和兩個班社,亦流落異地演出。至解放前夕倖存的名老藝人近30名。

陝西省文化局曾於1959年組織人力成立挖掘傳統劇目小組,至1962年根據「肚腹」劇本共挖出大小桄桄劇目723個,整理繪製臉譜200多幅。1959年—1961年由省劇目工作室出版漢調桄桄劇本11集,其中有《孟麗君》(連台戲)、《蛟龍駒》(連台戲)、《精忠保國》、《鬧天宮》、《游月宮》、《黃金台》、《群英會》、《摘櫻會》、《兩狼山》、《梅鹿鏡》以及三國、列國、楊家將等戲約50餘本。陳顯遠、孟學范於1953年開始,先後創作、改編移植大小型漢調桄桄劇本200多個,上演100多個,有的流行全國。漢調桄桄劇本既能演出古典歷史劇,也可創作改編為現代劇。建國後,陸續編演《賣餘糧》、《春風吹到諾敏河》、《白毛女》、《沙家浜》、《紅色交通線》、《幸福橋》、《一條心》等近百個劇本。

端公戲

又名對兒戲,屬地方小劇種,系從端公跳神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歌舞劇。清時由外地傳入境內,流行全區各地至今。端公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演活潑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主要板式有一字、二平、快二流、慢二流、四合四等,主要樂器有大筒大胡、板胡、二胡、三弦、堂鼓、尖鼓、鞭鼓、蘇鈸、牙子等。

民國年間,流行境內的主要劇目有:《十八里相送》、《花亭會》、《劉海砍樵》、《梁祝姻緣》、《雙趕子》、《郭璦拜壽》、《花田錯》、《洞賓戲牡丹》、《藍橋會》、《槐陰記》、《雙花園》、《寶蓮燈》、《韓相子渡妻》、《打山鬼》等。

新中國建立後,各地創作演出的端公戲劇目有:《打麥場》、《劉二娃背親》、《吹鼓手招親》、《雙獻料》、《討債》、《趕工》、《好媳婦》、《一分工》、《爭上游》等現代戲。

曲子戲

眉戶曲子傳入漢中後,與漢中民歌小調結合,其唱、白歸韻以漢水流域的語音為基礎,吸收《五月花》、《九月菊》、《蓮花鬧》等本地民歌曲調,形成為漢中曲子,流行全區。曲子戲先由念曲子(清唱,不用樂曲)發展到配樂,以三弦、板胡、琵琶、笛子、碰鈴、碟子、四頁瓦等樂器伴奏。民國時期,漢調桄桄、漢調二簧戲班子又吸收利用曲子登台演出,發展為完整的曲子戲,並自成體系,風格獨特,具有音樂優美、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表演細膩真切、板調變化靈活、地方色彩鮮明等特點。民間有72大調、36小調之說,深受人們喜愛。流行劇目有:《打櫻桃》、《打麵缸》、《二姐娃害病》、《大釘缸》等折子戲。建國後,專業、業餘劇團曾創作移植演出現代曲子戲如《雷鋒》、《賣餘糧》、《渡荒年》等。

漢調二簧

又稱土二簧,由漢江流域的山歌、民歌、民間小調發展而成。其唱、念、白的音韻,均屬漢中一帶的發音、語調,以簧管伴奏,故名「漢調二簧」。其始於何時,無文字記載。相傳清咸豐初年(1851),西鄉縣沙河坎開辦科班,在漢中一帶授徒,受地理環境及風俗習慣影響,復經幾代發展逐漸形成。至清末遍及漢中、安康、商洛等地,流行湖北、四川、甘肅及雲南、貴州等省,對京劇、徽劇、川劇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漢調二簧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語氣柔和,語言生動風趣,音調悠揚,唱腔婉轉,表演細膩、文雅,民間有「緊湊爽朗看桄桄,幽雅文靜看二簧」之說。其板式有上調、下調之分,上調多表現悲憤、淒涼、惋惜等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爽等情緒。行腔運調隨人物性格、身份、立場、環境、感情而變化,有喜、怒、哀、樂和甜音與苦音之分。伴奏樂器以二弦為主,後改為京胡,配有二胡、月琴、笛子、三弦等。打擊樂器與「漢調桄桄」相同。漢調二簧既可演傳統歷史戲,又可演改編和創作現代劇。

漢調二簧在南鄭境內流行較廣,各鄉鎮有戲箱道具。漢中漢劇社的原班人馬為法慈院的戲班子,解放初曾在漢中市新南門外搭台演出,後正式建成戲院。

曲藝

南鄭區曲藝除有相聲、快書、快板、小演唱、秧歌劇等以外,還有碑壩清音。碑壩清音主要流行於碑壩地區,其曲調唱腔、樂器等與四川清音基本相同。唱腔大方,音色圓潤明朗,通常由一人邊敲皮鼓邊演唱,伴奏以板胡為主,輔助樂器有二胡、提琴、碰鈴、木魚等。1979年,南鄭區創作的碑壩清音《只生一個好》參加陝西省群眾文藝調演,獲演出三等獎。

方言

境內不同地區形成各自的方言特點,從大的方面區分,有南山與北川兩大片。平川話叫壩腔,山區話叫山腔。壩腔多團音,山腔多尖音。平川地區處於漢中與四川過渡地帶,語言為川楚變種;山區大部毗鄰四川,四川話的色彩更濃。從細微方面區分,南北山川兩地又各有三個小方言片。

平川區:一是漢江沿岸的冷水區,漢山區的大河坎、油坊街,高台區的龍崗寺、梁山鎮等狹長地帶距漢中市一衣帶水,與漢中市方言基本相同,極少尖音,語言輕柔圓轉。部分一聲字如陰、青、衣、商等讀作二聲。二是以縣城周家坪為中心,東南自漢山北坡,西南至連山,北至高台區的安坎及新集區北部邊緣為漢麓方言片,其語音主要特點是韻母en、eng互換,部分漢字讀音與普通話顛倒。如蒙讀門,門讀蒙,風讀分,分讀風,諷刺讀粉刺,論文讀令翁(二聲);部分一聲字讀為三聲,如陰讀引,青讀請,衣讀以,媽讀馬,語音較高昂強勁。三是濂水河以北的高台集鎮和新集區西南部的新集方言片,主要語音特點是聲母F代替sh,並缺韻母u,如書讀夫,水讀匪,樹讀父,雙讀方,不如漢麓語音高昂,音程較短促。

山區:一是碑壩全區,原為四川劃入地區,純為四川方言。突出特點是韻母a代e,麥子讀麻子,黑讀哈há,國guó讀刮,核桃讀哈桃。聲調對一、四兩聲字愛拖長音。二是南海區桂花、法鎮二鄉的小片方言,其特點是聲母h代F,韻母以u代ü,飛讀灰,分讀昏,風讀轟,法讀華,肥讀回,房讀黃,院讀萬,音程較碑壩略短。三是由南海紅旗、海棠二鄉起,西至紅廟、黃官、元壩等區大片山區和丘陵地帶的南山方言區,其特點是聲母F代h、g代j,缺韻母u,虎讀府,胡、壺讀福,角讀各,孫讀森,村讀cēn,語音清亮平和,介乎碑壩與平川語音之間。

風景名勝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南鄭區聖水鎮,背依靈泉山,面對漢江,距漢中市10千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嘉靖時(1552—1566年)。[1] 因有青、白、黃、烏、黑五泉環繞佛殿,取「五龍捧聖」之意,故名「聖水寺」。 [2]

川陝革命根據地南鄭紀念館

南鄭人民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革命鬥爭做出了偉大貢獻,1979年中共陝西省委決定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南鄭紀念館,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在陝南唯一的紀念館。[3]

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又稱龍崗寺古人類遺址)位於南鄭區梁山鎮,距中心城區約3.5千米。遺址由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漢代墓葬群、龍崗寺宗教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五部分組成,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 [4]

紅寺湖

紅寺湖景區距離南鄭區中心16千米,景區面積1560多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40多萬平方米,林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5] 有鴛鴦、白鷺、錦雞等20餘種珍稀野生動物,和松、杉、楓、楠竹、茶樹、油茶等近20餘種名貴植物,為陝西省十大自然生態游泳景區。[6]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鄭區元壩鎮境內,該公園屬揚子准地台北部邊緣,龍門大巴山隆起褶斷帶地貌,深切河谷。[7] 該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以及現代人文景觀和田園風光景觀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為一體。[8]

南湖風景區

南湖風景區位於南鄭區大漢山腳下省道211穿過景區。始建於1954年,1981年被命名為「南湖公園」,1995年更名為南湖風景區,是以山水自然景觀見長的自然風景區。景區面積4.65平方千米,水面1109畝,湖水迂迴於七山八溝之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亭立榭臥,為漢中近效的一處遊覽勝地。[9]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18日,南鄭區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視頻

南鄭區青樹鎮宣傳片

視頻

南鄭區水資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