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西乡县)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鄉縣「中國最美茶鄉」(廊橋水城一角)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西鄉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文化積澱豐厚,李家村遺址距今7000多年前,成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1]。6000年前,何家灣人不僅儲存了大量稻穀,所創作的骨雕人頭像,列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一號藏品。三國時期,名將張飛在這裡封侯食邑。解放後,還湧現了主持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黨政工作的江隆基、張養吾、陳茵等紅色精英。

位置境域

西鄉縣位於漢中盆地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介於東經107°15′—108°15′,北緯32°32′—33°14′之間,東西長94.5千米,南北寬64.5千米,總面積3240平方千米。

歷史文化

西鄉縣遠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秦、漢、三國時期,軍事、人文活動頻繁,全縣出土的歷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計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畫、貨幣等共千餘件。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西鄉縣為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豐富。西鄉縣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其特色為音樂醇樸,舞蹈粗獷,口頭文學及美術、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山區農民在從事各種勞動中,因事而作,即興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號子,築路、修房中的打夯號子,行船中的上灘號子、拉縴號子等,其音調高亢而圓滑多變,往往有腔無詞,領唱者脫口而出,和唱者遙相呼應,形成團結緊張的氣氛。除號子外,民間流傳還有小調,音腔平穩細膩,常為多段體表現故事情節,如《黑五更》、《雙探妹》[2]等。最普遍的是山歌,平川稱「通山歌」,山區稱「茅山歌」,詞意除勞動內容外,大都表現男女之情,故又稱「姐兒歌」,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調一樣,專曲專用,都有固定內容和標題,如《擔水調》、《繡香袋》等,演唱形式多變,有獨唱、合唱及一領眾和。1981年,組織文藝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貫山等數十個山村,普查和搜集民歌1000餘首,選編上報。198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選用民歌10首。

說唱音樂

漁鼓在清康熙時由湖廣移民傳入,調帶川楚之音,旋律悠揚,節奏自由。新創作的漁鼓節目,1979年曾獲漢中地區音樂二等獎。

風俗歌曲

種類多,流傳廣,如宴席中的「酒歌」,喪葬前的「孝歌」,婚禮前的「哭嫁歌」等。農村耕作時,歌師身背鑼鼓,邊敲邊唱,鼓舞勞動熱情,民間稱為「鑼鼓草」,在山區、丘陵均甚流行,歌師是指揮,鼓聲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為勞動與音樂的最佳結合。諺云:「鑼鼓敲得響,秧苗向上長」。

民間器樂曲

民間器樂以嗩吶吹奏為多,應用於婚喪嫁娶、祝壽修房等。嗩吶配以雲鑼、、鉸、鈸等,曲調有大小開門、滿堂紅等50餘種。此外,吹樹葉在楊河一帶較為流行,歌手採用質韌而柔的冬青樹葉,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階,豐坦鄉農民張建寬曾以吹樹葉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會演。

視頻

西鄉 相關視頻

中國魅力茶鄉——西鄉
美麗西鄉.綠色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家村遺址,西鄉縣政府網,2018-1-9
  2. 陝南名家小調《雙探妹》,優酷,20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