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寨墓群 |
中文名稱 : 北寨漢墓 地理位置 : 山東省臨沂市 俗 稱 : 將軍冢 地 位 :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寨墓群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北3公里的寨村內,俗稱「將軍冢」。是中國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畫像石墓。
現已探明古墓六座。一號墓為大型畫像石墓,墓內分前、中、後三主室和東、西側室,共八室,面積為88.2平方米,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主要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和樂舞圖等。二號墓為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出土文物80餘件,其中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十分珍貴。三號墓、四號墓均為小型磚室墓。另外還發現兩座小型石室墓和磚室墓及其它遺蹟現象。
北寨墓群布局清晰,墓室結構嚴謹,畫像內容豐富,造型奇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製成模型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供人們參觀。此墓作為一詞條已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有一幅畫像被中學歷史課本採用作教材[1]。
基本狀況
北寨墓群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四公里的界湖鎮北寨村內,現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學挖掘三座,對外開放兩座。北寨墓群的保護範圍為:以北寨墓群一號畫像石墓中心為基點,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東280米,向西235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以北寨墓群重點保護範圍界樁為基點,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東135米,向西至汶河。
一號墓
系大型畫像石墓,該墓墓室結構複雜、嚴謹,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三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各室間有門相通。前、中室由八角形擎天柱、斗拱、過梁分隔為東西二間,後室由地袱、斗拱過梁、兩側板分隔為東西二間,後側室在該墓東北角,其室北頭一有一隔牆,廁所就在這隔牆之內。整個布置相當平衡,均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軸線南北向,墓門南偏西9度。墓內東西寬7。55米,南北長8。70米,占地面積88。2平方米,體積326。34立方米。共享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27平方米。畫像石主要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等。畫像雕刻細膩,技法多樣,氣魂雄渾,是漢畫像石藝術發展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該畫像石墓也是民間匠師創作的集建築、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傑出作品。
二號墓
系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位於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1994年春發掘。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除墓門和前、中室四壁,西二側室的隔牆為石材外,均有青磚作材料。後室由一道磚牆分隔為東西兩間。各室間有門相通。室頂為青磚起券。室外南北長9。10米,東西寬8。52米。整個墓室布置相當平衡,均在一中軸線上,主軸線南北向,墓門南偏西9度。
三號墓
在二號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眾修建房屋時發現,199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試掘,未發現。
四號墓
在一號墓西南100米處[2],小型磚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窯發現,經沂南縣文物管理所搶救性發掘,出土文物50餘件,清理後封土保護。
五號墓
六號墓
分別位於距二號墓南約25米、東30米處,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1994年5月勘探發現,未發掘。
綜合地形地貌和鑽探,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專家分析,除以上6座墓外,北寨村地下還分布有其它墳墓及唐宋時期的遺存。
畫像石內容
畫像石全部出自於一號墓。全墓共有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面總面積44。227平方米。《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以下簡稱(《發掘報告》)依據畫像石拓本把畫像分為73幅,實際上位於前室和中室的八角形擎天柱,其八面均為獨立的一幅畫像,因此畫像應超過73幅。所有畫像分刻於墓門上及前、中、後三室內。從表面看來,它們是零散的,每幅各有其主題;但細看之後會發現,它們有其內在的聯繫而自成整體,整個畫面具有連續性和故事性。全部畫像石分為四組,每組各有其主題和明確的主題思想。在每組的畫像石中,有些是表現主題思想的,有些是襯托主題思想的,而在前、中、後三室中,還有些是專門作主題裝飾的:
第一組為墓門畫像石,共4幅。此組畫像以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爭圖為中心,其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讓人景仰懷念的事跡——曾率領軍隊打敗過外族人的侵略。圖中部一座有橋柱、欄杆、華表的大橋,橋上和橋右(以觀者定方位,下同)大批手執刀、盾、矛、斧的漢朝步、騎兵和一輛軺車由右向左行進;左邊有執刀、盾、弩箭的胡騎、胡卒翻越重疊山巒右向而來。雙方正在橋頭展開激戰。襯托這一主題思想的,則是三根門柱上的東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搗藥、伏羲、女媧、蹶張、仙人、異獸等,用以表現人類的起源,神仙的靈異,含有辟除不祥、保護墓中人之意。橋下有划船、捕魚者,表示橋下有水流。
第二組為前室畫像石,共29幅。畫像刻於四壁、立柱、斗拱、過梁及室頂。此組以刻於東璧、南璧和西璧三橫額的弔唁祭祀圖為中心。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身後的哀榮,說明他死後有多少人來獻祭,致祭者是如何的肅穆虔誠,所以接連用三幅祭祀圖來表現。其中兩幅是墓主人的從官屬吏向他獻祭的情形,刻有捧簡牘、執彗、持梃、執笏的獻祭者在堂、屋前迎候前來弔唁祭祀的眾多賓客;一幅表現的是各地親朋好友派人攜禮品來獻祭的情形,畫中雕刻一重檐雙闕的祠堂,祠堂前的廣場上陳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車進行拜祭。南壁東西兩段上的伐鼓圖和擁彗圖,還是祭祀儀節中的一部分;中立柱上的武器庫和捧盾圖,用來表現死者的身份,和祭祀圖有間接的聯繫;這些都是主題畫的從屬畫。襯托這組主題思想的,為室中神話人物、奇禽異獸各圖,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異獸、仙人、神怪、鋪首、雲紋等,同墓門一樣,含有百靈呵護之意。此外有專作裝飾用的圖案畫,如栱上、藻井上的畫,在整組畫中,只起附庸的、補充的作用。兩室頂分別刻穿璧紋和蓮花紋。
第三組為中室畫像石,共32幅。畫像刻於四壁、中立柱、斗拱、過梁及室頂。此組以刻在四璧上橫額上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內容的畫像為中心,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他的富貴逸樂的生活。在這一組的主體畫中,南璧上橫額西段和西璧、北璧上橫額四幅相連接的車馬出行圖最為主要,畫出墓主人的大官僚身份:眾多親朋在宅院、雙闕前恭迎龐大的車騎隊伍,從宅院的建築形式和車騎隊伍後無送者,反映出墓主人應是出遊歸來。其次為南璧上橫額東段的豐收宴享圖,刻糧倉、糧堆、裝滿糧食的牛車,主人督導僕役裝糧入庫的豐收圖,畫出墓主人大地主的身份。再次為東璧上橫額上的樂舞百戲圖:眾多伎藝人表演飛劍跳丸、頂橦、走繩、七盤舞、魚龍曼衍之戲、車戲、馬戲,以及敲擊鐘、鼓、磬、鐸,吹奏排簫、笙、竽、塤和撫琴等,畫出墓主人生前的享受。南壁中立柱上的馬廄圖,仍是畫的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部分,為主體畫的從屬畫。襯托此組主題思想的,是室中上橫額下四周的9幅18個歷史故事圖和歷史人物圖,包括倉頡造字、衛姬請罪、堯舜禪讓、周公輔成王、藺相如完璧歸趙、晉靈公縱犬咬趙盾、孔子見老子、荊軻刺秦王、聶政刺韓累等,並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姬」、「御者」、「齊侍郎」、「蘇武」、「管叔」、「令(藺)相如」、「孟犇」、「鐵揗」、「晉靈公」、「敖(獒)也」等12處48字。這些故事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津津樂道的故事,故事中的聖賢豪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景仰的人物,此與主體畫仍有關聯。此外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神怪、東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龍、雲紋等各圖,也是襯托主題思想的。同前室一樣,栱上、柱礎上、藻井上也有作補充的蓮花紋、方格紋和圓餅紋等圖案畫,並加施黑、綠、紅三色彩繪。
第四組為後室畫像石,共8幅。分布於後室中隔牆上。後室是安置棺木的地方,等於人生前的寢室[3]。寢室左右兩間,表明是夫妻合葬,中間雖有間隔,但相互間可以自由往來。此組畫的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夫婦生前閨房內的生活,用僕人滌器圖、侍女執鏡捧奩圖、衣履圖和男僕送饌備馬圖來表現,圖中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僕人以及驅邪逐鬼的方相氏等。同前室和中室一樣,也有襯托主題思想的奇禽異獸的畫和作補充用的圖案畫)。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幅狗抓耗子圖,狗作弓身欲撲狀,其前一隻耗子瑟瑟發抖,表現出濃厚的民間生活的氣息。
四組畫雖各有其主題思想,但各個主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它們成為墓主人的一部「榮哀錄」。它們表現出墓主人生前建功立業的偉績,安富尊榮的生活,死後喪祭儀式的隆重,並期望他長眠於這宏麗的墓室中,有神靈的佑護,千年永固。
整個畫像內容涉及戰爭、娛樂、宴飲、風俗人情等各個方面,是漢代生活的一個縮影,是我們回望漢代歷史的一面鏡子。
綜合評價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墓室結構複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儼然一座莊嚴肅穆,而又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地下府第,是我國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畫像石墓,它所涵蓋的意蘊豐富的文化內涵,變化萬端的圖象內容,堪稱出類撥萃的冠冕之作。該墓的發現與挖掘,是中國當代考古學研究與漢畫像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情,在全國的漢畫像石墓中,它以結構完整、圖像內容豐富且保存完好,而被譽為「不朽的藝術豐碑」。該作為一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中國建築史》等也曾分門別類地作過介紹。畫面「七盤舞」已收入《辭源》作為詞條「七盤舞」的插圖;畫面「車馬出行圖」作為《中國歷史》高一教科書的封面內容,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直延用了幾十年。畫面「豐收宴享圖」中的收租部分,曾以「豪強地主田莊的糧倉」為題被編入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中國中央電視台、日本國家電視台曾從中華文明精品的角度攝製了專題片。中央電視台二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四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山東電視台《收藏天下》欄目等都攝製、播放了專題片,一次次引起了轟動。
1954年5月,在北京故宮午門正殿舉辦了「全國基本建設出土文物匯報展覽」。此次展覽,是從建國6年來全國基本建設中出土的13萬餘件文物中選出3760件加以展出,歷時半年,觀眾達17萬餘人次。1954年5月,毛澤東三次到故宮午門城樓參觀展覽,每次都看得很仔細,當毛澤東聽了講解員關於山東省沂南縣出土畫像石的介紹後,立即笑着問:「怎麼知道它是漢代的?」講解員從服飾、制度等方面回答了提問。毛主席滿意地點點頭,並指着畫像石上的雜技圖案,對周圍的同志們說:「這就是我們漢代的雜技圖啊!」當看到反映當時大地主收租子的畫像石拓片時,毛主席親切地對跟隨的警衛戰士說:「這就是中國的歷史,你們要好好地學習」。
毛主席對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的盛讚,原載1977年10月14日《光明日報》記者文章《毛澤東視察博物館》,黃麗墉在其編着的《毛澤東讀古實錄中》[4],對此談話資料予以節錄。這是迄今的歷史記載中,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得到的唯一一位領袖人物的盛讚和評價。這個評價,使人們深切地領略到人民領袖毛主席博古通今的淵博學識,這對我們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深入研究畫像石這一重要課題,將有極大地啟迪和指導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2006年開始,連續三年(2006年~2008年)發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每年發行一組,其中貴金屬紀念幣中共6枚金幣、12枚銀幣。六枚金幣中的第一枚的主景為中國古代馬術運動,圖案中的馬術體育造型,取之於一號墓「樂舞百戲」中的「馬術」表演[5]。畫面上一馬飛奔,四蹄騰空,一男子左手執手戟,右手扶馬鞍,身體騰空,居於馬背之上。整幅畫像造型誇張優美,動態感強,人物幾乎完全飛離奔馬,服飾飄蕩閒逸,令人嘆為觀止。
視頻
北寨墓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寨墓群: 畫像石登上了教科書,新浪網,2010-4-27
- ↑ 沂南縣界湖鎮,臨沂市情網,2008-5-5
- ↑ 臨沂沂南北寨漢墓博物館,沂南漢墓石畫像,沂南漢墓群 ,搜狐網,2019-05-22
- ↑ 毛澤東讀古書實錄,光明網,2013-08-28
- ↑ 中國人民銀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樂舞百戲」中的「馬術」表演,行知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