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亞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努比亞遺址 |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世界遺產 |
中文名稱:努比亞文物遺址 外文名稱:SimbeltoPhilae 所屬區域:阿拉伯地區 所屬國家:埃及 遺產類別:文化遺產(i)(iii)(vi) |
努比亞遺址是古埃及典型的宗教建築,位於埃及東南部尼羅河上游的阿布辛拜勒至菲萊地區,擁有埃及南部最宏偉壯觀的遺蹟群,如阿布辛貝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及菲萊島上的伊西斯聖地。1910年,埃及阿斯旺大壩的修建使努比亞遺址一度被大水所淹沒。20世紀中期,埃及政府決定重建阿斯旺大壩,大壩建成後,努比亞遺址將完全被大水淹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拯救行動,對遺址進行割拆卸重新裝配等工作,1960至1980年間的行動讓努比亞遺址得到較好的保留。1972年11月16日,第17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巴黎召開,努比亞遺址至此被確立為世界遺產。為了紀念保護工作,1980年建立努比亞博物館197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1],面積374 ha。
目錄
基本信息
位於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考古遺址,擁有埃及南部最宏偉壯觀的遺蹟群,如阿布辛貝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及菲萊島上的伊西斯聖地[2]。其中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已成為古埃及最具代表性之遺蹟,神廟外四尊高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姿巨像及內部描繪其戰柄功績之壁畫,處處顯露這位法老的攝人氣魄。而60年代,因阿斯旺高壩的建設工程,曾危及此區遺址的存在。所幸,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發起的國際救援運動,使遺址免遭尼羅河水的淹沒,而遺址的遷移工程則歷時將近20年(1960年~1980年)。
地理概述
努比亞遺址廟宇
埃及,努比亞遺址,文化遺產,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處考古遺址包括阿布辛拜勒(AbuSimbel)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廟宇和菲萊島(Philae)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艾西絲神廟。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國際援助,將這一遺址遷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壩形成的水庫將其淹沒。努比亞地區最雄偉的建築是阿布辛拜勒兩座寺廟,位於埃及最南端尼羅河岸,是古埃及十九世王朝著名法老拉姆西斯二世於公元前8世紀建造。
大廟坐西朝東,依山開鑿,正面高31米,門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氣勢雄偉。60米進深的廟內石樑柱廳和神像壁畫,栩栩如生。王后寺廟規模稍小,又稱小阿布辛拜勒廟。1964年遷移時,聯合國大力支持,瑞典專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裝配的方案,將神廟後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個工程於1968年9月竣工,耗資3600萬美元。
記錄過程
為紀念這一拆遷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蘭經、二張埃及報紙和一些埃及硬幣以及搬遷過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廟時,要求石塊儘量地大,接縫儘可能地小。每塊重量一般為20至30噸。大廟被切成807塊,小廟被切成235塊。這些石塊用起重機謹慎吊起,運至貯石場按編號存放。然後再運至新址按原樣重新裝配。神廟的裝配工作,正面的接縫全部用與石頭同樣顏色的灰漿補嚴,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過的痕跡,但廟內裝飾面卻故意接縫明顯,讓遊客與後人聯想起神廟的搬遷[3]。
保持原貌
遷移後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時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時節,太陽光線可以穿過開鑿在岩石裡面深達63米的祭台間,然後照在太陽神雕像上,大神廟是供奉太陽神的。獻給女神艾西絲和哈索爾的菲萊神廟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現已被轉移到靠近阿吉基亞的小島上。其他大的寺廟分別重建在四個精心挑選的地點:羅馬時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飾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貝瓦里寺現已聳立在高壩附近;達克卡寺、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於公元前十五世紀圖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諾菲斯二世執政時期的努比亞地區最古老的寺廟馬達寺廟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現移至阿馬達;阿布·奧達祭台和普薩墓龕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的尼羅河對岸。
日出奇觀
此外,努比亞露天博物館同時還包括從阿斯旺地區搜集到的古代建築,因為阿斯旺地區是古埃及人入侵努比亞時的墓地,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從歷史角度看,它同努比亞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博物館也包括下列地點和古蹟:埃列芬蒂諾島、古王國和中王國時代的庫貝特——哈瓦墓地、法老採石場以及未完工的方尖石碑、科普特教的聖·西米恩大修道院和法特米時期的伊斯蘭墓地。
努比亞遺址是異乎尋常的考古地區,這裡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廟宇和供奉伊西斯女神的聖殿。
努比亞地區位於埃及和蘇丹交界處,最著名的建築是大廟、王后寺廟及菲萊神廟。阿布辛拜勒的大廟和王后寺廟是這裡最雄偉的建築。神廟在設計和建築時,把當時最先進的地理、天文、數學等知識巧妙地吸收和運用了進來,使陽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兩次穿過60多米長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廟最內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營造了舉世無雙的「日出奇觀」。
重要建築
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位於埃及東南部。這一古代建築群繼承和體現了古埃及數千年宗教建築藝術的特點,在古埃及法老時期,這裡就建造了城市、宮殿和寺廟,這裡是埃及古文明的見證。努比亞地區最著名的建築是大廟、王后寺廟及菲萊神廟。整個寺院都是在尼羅河西岸的懸崖峭壁鑿出上的。
阿布辛拜勒寺
大廟(阿布辛拜勒寺):大廟是公元前8世紀在岩石上鑿出的。(另一資料:是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大廟高33米、寬38米、縱深60米(另一資料:高約33米,寬約37米,縱深約61米。),正面是四尊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廟內的浮雕工藝十分精湛。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間,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內石壁上刻滿圖畫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當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赫梯人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而會戰於卡迭石城的戰況(約公元1312年)[4]。
小阿布辛拜勒廟
王后寺廟(小阿布辛拜勒廟):王后寺廟也是公元前8世紀在懸崖上雕鑿成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為愛妻妮菲泰麗王后建造的。這座廟的規模略小點,它也是在懸崖上鑿出的,廟裡有許多妮菲泰麗的塑像。這些塑像美艷無比,非常逼真,雖歷經3000多年歷史的洗禮,色彩依然非常鮮艷。
菲萊神廟
菲萊神廟:菲萊神廟是獻給女神艾西絲和哈索爾的,是唯一一座融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 阿布辛拜勒的努比亞神廟和紀念碑遺址的保護使我們追溯到了人類社會幾千年前的文明歷史,而努比亞文明遺址的保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間的友好合作和團結互助:如果沒有世界若干國家的友好協作,沒有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不懈的探索、發掘和細緻的工作,這些遺蹟就不會保存下來。
建造歷程
努比亞遺址雕像
阿布辛拜勒的大廟建造於公元前1275年,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神廟在尼羅河西岸的峭壁上鑿出,高約33米,寬約37米,縱深61米,其中神廟正面的四個巨大的雕像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王后寺廟(亦稱小阿布辛拜勒廟),是拉美西斯二世為愛妻尼菲泰麗王后建造的。這座廟的規模略小,它也是在懸崖上鑿出的,其正面雕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二世,2尊是尼菲泰麗,每尊都高達10米。
在1910年,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於茫茫水海之中,而1959年阿斯旺水壩的重建,努比亞古蹟面臨沉入水底的命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緊急呼籲下,全世界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齊心協力,共進行了40多次大規模拯救努比亞古蹟的行動。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早在古埃及法老時期,法老們在努比亞建造了城市、宮殿和寺廟,還修築了通往沙漠礦區的道路。這裡與埃及古文明緊密相聯,它的古代建築,體現了數千年宗教建築藝術的特點。
努比亞地區最雄偉的建築是阿布辛拜勒兩座寺廟:大廟和王后寺廟。兩座寺廟都是公元前8世紀在岩石上鑿出的。大廟高33米、寬38米、縱深60米,正面是4尊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塑像,廟內的浮雕工藝十分精湛。王后寺廟又叫「小阿布辛拜勒廟」,是拉美西斯二世為愛妻妮菲泰麗王后建造的。廟裡有妮菲泰麗的許多塑像,塑像美麗動人,神情自然。幾千年過去了,塑像仍然色彩如新。
獻給女神艾西絲和哈索爾的菲萊神廟,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相傳,艾西絲和烏祖利斯是一對相敬相愛的好夫妻。烏祖利斯教古埃及人耕作,深得人民的愛戴。他的弟弟嫉妒他,將他殺害後碎屍萬段,扔在埃及各地。艾西絲為了尋找丈夫的屍骨,跋涉千里「荷利斯」的兒子。她偷偷地把兒子撫養成人,終於報了殺夫之仇。古代埃及人把艾西絲視為天上的女神。他們認為,每年尼羅河水泛濫,都是由於艾西絲在尋找丈夫時痛哭流淚形成的。公元20世紀6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地區修建水壩。水壩建成後,尼羅河水位上升,努比亞古蹟就會沉入水底。拯救古蹟的工程從1962年開始動工,分幾個階段進行,歷時近20年。
全世界許多科學工作者、工程師和工人齊心協力,先用鋼板把大廟圍起來,抽乾裡面的河水,再將岩石切割成塊,運送到離古蹟原址不遠、高出水庫水位的地方,再按原樣重新安裝。遷移後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建造時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時節,太陽的光線可以穿過開鑿在岩石裡面深達63米的祭台間,照在太陽神雕像上。拯救古蹟工程中,菲萊神廟被遷到靠近阿吉基亞的小島上,其他寺廟分別重建在4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地方。老瀑布飯店邊上有個「努比亞博物館」,這裡展示了一些阿斯旺地區努比亞人的文化與生活。20世紀50年代,隨着的阿斯旺大壩的建成,把至少9萬努比亞人趕出了原居住地,而這座博物館力爭挽留一些尚存的努比亞文明。
周圍景點
努比亞遺址壁畫
距阿斯旺市區兩公里處有一個古埃及的採石場遺址,這裡是古代法老們建造金字塔和神廟的石材供應中心。採石場遺址中有一塊著名的沒有完成的方尖碑,這是給埃及的一位女王哈蘇雪建造的。由於在石頭頂部發現裂縫,工人們就停止碑刻,將它遺棄在採石場裡。幾千年過去了,這塊石碑依然像昨天剛停止雕琢的樣子。在這個區域之內有許多努比亞(Nubian)建築的遺蹟,但是由於阿斯旺水壩的建立,造成水位高漲,許多遺蹟都遭到嚴重的威脅。在世界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之下,把這些遺蹟一塊塊拆解下來,另覓高地重組。而努比亞博物館,就是把該地區所有挖掘出來的手工藝品、古文物等全部搜藏,可以在博物館內看到努比亞民族在不同的埃及政權統治之下,與其融合的產物。 努比亞地區系指從埃及最南之城──阿斯旺的尼羅河畔,到南部的蘇丹喀土木(Khartoum)地區,過去屬於庫斯王國。在許多出土的壁畫與雕刻中,努比亞人被描述成商人或傭兵,其實努比亞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建築、語言,且保存完整,即使在納塞湖建立之後,世居於該地的努比亞人被迫遷居到阿斯旺、柯歐普,或是蘇丹南部,仍堅守着傳統。想要前往阿布辛貝、費麗神殿或是其它努比亞遺址,必須先來到阿斯旺,由於這裡自古就是通往蘇丹的重鎮,接近中非核心,因此混雜了許多膚色較為黝黑的努比亞人種,孕育了獨特繽紛的努比亞文化,相較於其北邊的路克索古埃及遺蹟,阿斯旺則是色彩鮮艷、具有濃厚非洲風情的度假聖地。在希臘統治時期,這裡曾經被稱為「大象」,這也是大象島(ElephantineIsland)名字的由來,此地是尼羅河最美麗的一段,河水清澈沁涼,夕陽景象美麗得無以復加。
數千年的歲月流逝,原本已淹沒在塵沙之中的神殿,在1813年時,被瑞士探險家伯克翰(JohnLewisBurkhardt)意外發現,當時,神殿外4座雄偉的神像中,只露出1個石像的頭部,1個頭部已經掉落,另一邊的兩尊石像也僅露出皇冠部分。25年後,這個畫面被另一位探險家羅伯(DavidRoberts)繪製下來,引來英國人陸續前來瞻仰,終於,拉姆西斯二世的榮光得以重現人間。三千年前的神殿完整重現已是創舉,但1964年的神殿大遷移更是一項奇蹟。由於為興建納塞水壩將使尼羅河水位提高,造成包括拉美西斯、費麗神殿等14個遺蹟淹沒於水中,因此,埃及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尋求協助,將拉姆西斯神殿從原址(距離阿斯旺280公里處),遷移到納塞湖畔的阿布辛貝。
遺產保護
考古、挖掘工作成果
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000平方公里,其北部直至阿斯旺,在這座博物館裡鐫刻着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六世紀努比亞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建成以後努比亞博物館將作為數據中心,用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5]。
重建
水壩建成後,努比亞古蹟就會沉入水底。幸運的是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緊急呼籲下,世界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他們在1959年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起草了一份國際間合作保護計劃,會議後他們查勘和尋訪了所有位於阿斯旺和蘇丹之間的遺址,並發表了關於勘察、考古和發掘遺址的建議書。
挽救文明遺址
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努比亞遺址保護措施得以實施,並在1960年3月8日,保護組織發表了一份國際倡議書,呼籲全世界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向他們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條件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全世界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齊心協力,共進行了40多次大規模的拯救努比亞古蹟的活動。由24個國家的考古專家組成的實地考察團,經過周密測量、測定利計算後,該建築群中的22座廟宇被拆散後完整轉移,並在安全地帶依其舊貌重建。用了近20年的時間,把努比亞的古蹟移到了離原地不遠、高出水位的地方。公元1980年,努比亞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有紀念意義的是這一年恰好是努比亞遺址國際保護運動二十周年紀念。
評價
努比亞遺址雕像
入選標準:197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屆會議報告》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阿布辛拜勒至菲萊是異乎尋常的考古地區,這裡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廟宇和供奉伊希斯女神的聖殿。這些宏偉壯麗的建築遺址從尼羅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應歸功於聯合國發起的國際救援運動。
視頻
與努比亞遺址有關的視頻
參考文獻
- ↑ 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中國網
- ↑ [諸神][THE 世界遺產]從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嗶哩嗶哩2014-03-14 19:47:56
- ↑ 阿布辛拜勒神廟,查字典地理網
- ↑ 秒視 : 日光節奇蹟閃耀埃及神廟,愛奇藝
- ↑ 在阿斯旺拜訪努比亞人,和他們一起抽水煙噴雲吐霧 ,搜狐,2017-07-09 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