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熾
出生 1921年3月10日
逝世 1998年10月23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笑山
職業 電影作曲和歌曲家
知名於 中央戲劇學院歌劇團藝術指導
知名作品 歌劇《阿詩瑪
歌曲《我的祖國
英雄讚歌
讓我們盪起雙槳
減租會
果園姐妹

劉熾(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劉德蔭,曾用名笑山陝西西安人,中國著名的電影作曲和歌曲家。歷任抗戰劇團舞蹈演員(舞蹈班副班長),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教員,研究生,助教,東北文工團作曲兼指揮,東北魯藝音工團作曲兼指揮等職。 新中國最著名電影音樂人,代表作我的祖國、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歌《英雄讚歌》、電影紀錄片《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團作曲兼藝術指導,中央實驗歌劇院作曲兼藝委會委員,中國鐵路文工團藝術顧問,遼寧省歌劇院副院長兼藝委會主任,中國煤礦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兼藝委會委員,中國音協理事,創作委員會委員,《歌曲》編輯部編委。[1]

早年經歷

劉熾從小隨民間藝人學習鼓樂。九歲時身為銀行職員的父親失業,三代人生活堅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到西安三仙廟裡打掃佛堂,以此混口飯吃。廟裡有一隻古樂隊,於是劉熾便學起了唐代古樂,師從富振中(在古樂界德高望重)學習了蕭、雲鑼、全部打擊樂器和佛曲領唱。和笛子師傅王六爺(古樂界笛子權威)的笛,這使劉熾成為古樂隊中的"全才",擅長雲鑼、笙、笛、記工尺譜的演奏的劉熾很早就顯示出他的藝術才華,成了一名優秀的小演奏員,給他以後的音樂創作打下堅實的民族音樂基礎。12歲時(1933年)因家貧困,考入西京印書館,在鑄字車間當童工。15歲那年西安事變發生,整個西安沸騰起來。

劉熾每天上街為印書館賣"號外"從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中悟到中國大地希望曙光的所在。聽說離西安不遠處有一支紅軍隊伍,就偷偷離家,步行90里,1936年12月25日到了雲陽鎮。當時便參加了工農紅軍,當時任紅軍留守處處長、前紅三軍團副參謀長、29歲的伍修權將軍親自給他戴上的紅軍帽,發了紅軍裝。最初被送進紅軍大學當學員,後又到"紅軍劇社"當小演員。從此,劉熾從一個鑄字的童工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名小戰士。在北上延安的途中,劉熾興奮得不能自己,又跳又唱。一位東北軍的軍官說:"這娃像顆小火苗,一張能唱歌的嘴,兩撇又粗又重的眉毛,活像個熾熱的熾字組成的人,叫啥劉德蔭麼就叫劉熾吧!"到延安後,有着傳統封建意味的原名就這樣被人們所遺忘了。

劉熾15歲。他是陝西省銀行經理的兒子(海倫·斯諾記錯了。劉熾的父親劉彭卿並不是陝西省銀行的經理,只是一個銀行的職員),受西安事變影響,傾向'革命'參加那時的東北劇社,於是他在1936年12月25日逃出家庭參加紅軍劇社"。

1936年12月9日劉熾與中學學生參加示威,向臨潼前進。要求蔣介石不要繼續進行內戰,組織統一戰線。他在示威的前排,當時張學良在路上勸他們回去,因為恐怕蔣介石的憲兵會向他們開槍--兩個學生已經受傷,示威是在一種極憤激的狀態之中。就從那時起,劉熾要做一個革命者,而非一個銀行家的兒子……"

1938年4月10日,一所專門為革命培養文藝人才的學府--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了。這所由毛澤東周恩來領導,由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共同發起創辦的學校,設立了戲劇、音樂、美術、文學幾個系,擁有一批傑出的教師,一成立就吸引了從祖國四面八方投向革命聖地的青年。魯藝校址,初設在延安古城北門外西側的山坡上。1939年遷到古城東門外橋兒溝。魯藝音樂系的教師陣容強大,呂驥教自由作曲,向隅教和聲,冼星海教作曲與指揮,杜矢甲教聲樂……

1939年劉熾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劉熾考入了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第三期,成了冼星海的高足,開始了他的"科班"音樂生涯學習作曲和指揮。畢業後進入音樂研究室當研究生兼助教。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提到了當時錄取延安魯迅文學院音樂系的情景:"我那時考可不像現在。記得我到冼星海老師的窯洞時,只有他一人坐在那裡,我站在他前面。他讓我唱歌,我唱了《義勇軍進行曲》,又讓我唱了首《救國軍歌》,讓我談談對這兩首歌的理解。就這麼簡單,我被錄取了。"

劉熾剛剛入校就趕上學校排練《黃河大合唱》。寶塔山下,延水之濱,在一排排窯洞下面的山坡上,一位身着短褲,灰色上衣,腳踏草鞋的中年人,揮動着有力的雙臂指揮着百多人的合唱,他,就是冼星海。 劉熾早就仰慕冼星海的大名了。這位貧苦船工的兒子,在貧困窘迫中在巴黎師從法國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作曲家保國羅·杜卡學習,回國後,創作了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黃河之戀》、《熱血》,都為劉熾久久吟唱,當他入學不久,在魯藝成立一周年紀念會上聽完《黃河大合唱》後,他便為這氣勢宏闊的大型場樂作品深深震撼了!

音樂概論、音樂運動、普通樂學、視唱、練耳、作詞法、指揮、自由作曲、作曲法、合唱、器樂……第一學期功課多,劉熾每天啃那些枯燥的講義,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但到第二學期分組研究時,他來到作曲組卻如鳥兒投林般暢快了。劉熾迷上了作曲。枯燥的音階在他的組合下變得浪漫異常,簡單的音符在他的編織下產生出許許多多陌生迷人的音響,一種新的語言從他心裡如小溪般流淌出來。冼星海要求學作曲學員每周交一首習作,他的第一篇習作是劉御作同的《陝北情歌》,冼星海在他的作業本上批:好。第二篇交的是一首兒童歌曲《叮叮噹》,冼星海批:很好。第三篇劉熾交了一首混聲二部合唱《打場歌》,冼星海為這孩子的靈氣激動了,興奮地在曲譜旁批道:"非常好,我希望它能在全國傳唱!"冼星海的青睞,激起了劉熾更大的熱情,這時候,冼星海卻在他頭上灑下絲絲細雨:小劉,搞作曲,要以民族音樂為創作主體,但還要向歐洲的歌劇、交響樂學習,要兼收並蓄,還要從文學與其他藝術中吸取養料……於是,他開始接觸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開始讀《安娜·卡列尼娜》、《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羅米歐與朱麗葉》……

他繼續到民間採風,憑藉他獨特的記譜方式,深藏起許多陝北、蒙古、新疆民歌和他家鄉的小調,這些素材猶如條條溪流匯入他心中的音樂之泉。他一直認為:民族民間音樂是取之不盡的,用之不竭的源泉。從在魯藝開始,他的衣袋裡就朝夕不離地裝着一本用粗馬蘭紙裝訂的搜集民歌的小筆記本。他與馬可安波張魯關鶴童在延安被稱為與民間音樂結緣的"五人團"。

1940年5月,冼星海將赴蘇,劉熾對恩師的離去戀戀不捨,他一直把星海送到南去的汽車上,他捧上手中的《聯共(布)黨史》請星海題字,星海落筆疾書--"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我們中華民族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這珍貴的題詞,劉熾50多年來一直銘刻在心,化作他音樂創作的靈魂。

1940年10月,劉熾從魯藝音樂系畢業,進音樂室當研究生不久,就奔赴鄂爾多斯草原考察蒙古族音樂。蒙古族文藝考察團由王鋒帶隊,朱丹王亞凡李建彤馬寅與劉熾同行。他們來到伊克昭盟烏審旗,搜集民風、民俗、民間音樂。劉熾年齡最小,他身穿蒙古族服裝,拜訪活佛,結交喇嘛,與牧民交朋友,很快採錄許多蒙古族民歌,他不只能記下來,而且很快就能唱出來,博得許多蒙古同胞的喜愛,由於他不會講蒙語,老鄉說:"這小伙,把蒙古話芯了,但還是咱蒙古族人。"

解放戰爭時期,劉熾到東北,開展了許多音樂活動,創辦了音樂學校、星海合唱團,任校長、團長、指揮,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培養了大批音樂工作者。指據了關外第一場黃河大會唱,開創了電台教唱革命歌曲的先例。在發動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起了很大作用。

1942年,他們寫成《七月里在邊區》,把典型的陝北民歌七聲徽調式賦以樂觀、開朗、向上的嶄新情趣,一下子就在邊區傳開了。這一年魯藝成立了"大秧歌隊",田方當大隊長,劉熾成了總導演。以陝北民歌風為特色的秧歌紅紅火火地扭起來了,劉熾與嚴正當龍頭,後來成為《五朵金花》導演的王家乙是"龍尾",很快在陝甘寧邊區出了名。安波的《兄妹開荒》一炮打響,劉熾充滿樂觀幽默感的《送鹽》也成為新秧歌運動中有光彩的作品。

1943年,他為秧歌劇《減租會》編曲,他巧用陝北的古道情和山西的新道情完成的獨唱曲《翻身道情》一直風行至今,郭蘭英在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獲得金質獎章。

1944年,為慶祝蘇聯紅軍反法西斯的歷史性轉折,劉熾與賀敬之合作寫《勝利鼓舞》,他從已掌握、運用得相當圓熟的陝北民歌風中一躍而出,唱出一支振奮人心,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和聲商調式進行曲--這裡從"5"七度下行跳躍到"6",運用了歡呼的樂句,新穎而又極為大膽,自然而又富於邏輯性,強烈而平穩。它第一次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寫作勇壯的進行曲並不是非用大調式不可。

《勝利鼓舞》由秧歌隊演出後,很快在解放區傳開,毛主席看了魯藝大秧歌隊的演出說:"很有中國氣派。"

1945年,劉熾隨東北幹部團從延安出發,橫跨五省,長途步行來到遼寧瀋陽,擔任東北文藝工作團音樂部主任,他又抓緊搜集挖掘東北民間音樂,在他創作《工人大合唱》、《生產忙》時,新的音樂素材迅速得到了應用。

"你想讓人民喜愛你的歌嗎,那就決定於你是否熱愛人民喜愛的歌。"劉熾從自己的創作中得到這個感受,於是,他面對《我的祖國》歌詞,找來了解放以來群眾最喜歡的幾十首歌曲,再精中選精找出十首:《二月裡來》、《紡棉花》、《草原情歌》、《五哥放羊》、《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對面山上的姑娘》、《在那遙遠的地方》、《小放牛》(與根據《小放牛》改寫盼《盧溝問答》)。

劉熾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整整一個星期,除了吃飯、睡覺、散步、一遍又一遍地反覆唱這十首歌。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從中揣摸,體會這些歌曲奧秘,分析它們的旋律,情趣,節奏特點,語言性與矛盾性的統一,曲式的結構邏輯,調式調性的規律……劉熾"走火入魔"了。他在痴迷中似乎抓到點什麼--根據這首《小放牛》改寫《盧溝問答》的頭兩句被他們捕捉到了。

劉熾把這頭兩句略加改動,作為新歌的動機種子,動機找到了,劉熾欣喜難捺。如何發展這個動機?他投入了最真摯的情愛。那些可愛的志願軍戰士的英雄形象,他們犧牲前的剎那間痴情地,如饑似渴地懷念祖國--母親的高尚純潔感情,促使劉熾很順利地把寶貴的種子培育成幼苗,又把幼苗培育成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啊,"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他仿佛和"最可愛的人"一起看到了江南那優美如畫的江山,迎風的稻浪,一起插秧褥草的親人……他一氣呵成了前五句歌詞的曲譜,起、承、轉、合非常順暢。
[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0a645fd855943174.jpg原图链接

音樂作品

劉熾是我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譜寫了上千首歌曲,他創作的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歌《英雄讚歌》、電影紀錄片《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組歌《祖國頌》,歌劇《阿詩瑪》等,成為影響幾代中國人的音樂經典。

劉熾創作生涯是從1939年發表處女作《陝北情歌》開始的,創作了大型作品70餘部,作品包括歌劇音樂,大合唱、電影音樂各10部,及其它中、小型音樂作品。著名的有大合唱《祖國頌》;《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英雄讚歌》(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舞蹈音樂《荷花舞》等。

歌劇有《白毛女》 《牧羊姑娘》(與陳紫合作)、《火》、《阿詩瑪》等;其它有《工人大合唱》、《邊疆戰士大合唱》、《天天向上》、《荷花舞》、《牧笛》,第三、六套廣播體操音樂,管弦樂《哀樂》等。童聲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鵝之歌》、《山谷里的回聲》、《藍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

所獲榮譽

  • 《翻身道情》、《新疆好》、《荷花舞》獲世界青年聯歡節獎。
  • 《祖國的花朵》獲電影音樂獎。
  • 《讓我們盪起雙槳》獲各種全國獎。
  • 《我的祖國》獲全國首屆金唱片獎。
  • 《祖國頌》已成為各種慶典必唱歌曲之一。
  • 新近創作的《衛士的搖籃》《礦工是人類的太陽》獲全國歌曲金獎。


他人評價

早在延安時代,美國著名女記者海倫·斯諾觀看了劉熾的歌舞表演,稱讚劉熾是"少年天才",是"最受歡迎的童星"。海倫·斯諾並教會了劉熾西洋舞。海倫·斯諾夫人用攝影和文字多次記錄了這位紅色少年,在她的1952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紅塵》著作中寫道:"當我去參觀中國人民抗日劇社學校--該社的社員包括演員50人--的時候,宿舍中只住着19個孩子……劇社中有三個特別有趣的人物:導演趙品三,劇校主任溫濤和男童星劉熾,當我第一次專訪問劇校時,正式被兩個男童星握手相迎:一個驚人聰明的機靈小男童和他的伴兒王文祥。他是一個強壯的長成的大男童,做着校中的班長……

"劉熾和王文祥兩個兒童演員是我夏天的小愛人。他們常來訪,堅請我教他們美國式舞蹈,我想不出什麼合適的,除了幾步踢踏舞原是我曾經一度當作一種運動而試學的。我把這跟我模糊記得的孩子時代舞蹈動作湊合起來,但他們以為這功課非常有味。循着留聲機唱片About Quarter To Nine(《大約八點三刻》)勤奮地練習。不久,劉熾教其他同學跳踢踏舞,他們着魔得厲害。然而,他們在劇院中的表演都不是一個大成功--鞋底上沒有裝鐵片是一個大原因。

"他是一個少年天才。劇團里一個受人歡迎的演員。他會模仿無論什麼。有一大張小調和小販叫賣的節目單。那些都是他小時候零星學來的,他演出一節很好的拳術。他在劇院裡唱得太多了,他的聲音幾乎被毀壞,醫生們有一個長時期禁止他歌唱來恢復它。他機敏的才智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時常使我驚異的地方。"劉熾已有主角傾向,譬如他不穿規定製服,戴一頂有紅星的黑絨便帽……"。

1980年海倫·斯諾在她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記》中,以專章《中美友誼--四十二年之後》再次記敘了她對劉熾的記憶與交往,從中我們看到了少年時代劉熾的輪廓。劉熾為了感戴海倫·斯諾這位舞蹈教師,1987年當海倫·斯諾七十壽辰的時候,他特意寫了一首歌曲《我們的朋友海倫·斯諾》獻給她。

視頻

燃燒的火 奔騰的河-紀念人民音樂家劉熾誕辰90周年網絡綜藝晚會-大風製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