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列日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列日戰役德語:Eroberung von Lütt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場戰役,也是德國入侵比利時的開端。1914年8月4日,德軍開始進攻列日 ,持續到16日,最後一座要塞投降為止[1]。德軍入侵比利時的行為最終讓大英帝國加入了戰爭;列日守軍的防守耐力最終讓協約國能夠有更多時間來組織軍隊,並準備好防守法國

序幕

施里芬計劃

由於德意志帝國害怕將因面對法國和俄羅斯帝國的兩面夾擊,而陷入漫長的兩面作戰,施里芬計劃被設計成發動一場閃電戰,快速擊敗法國(就像1870年的普法戰爭那樣),接着再轉移西線大軍到東線,以擊退俄羅斯的軍隊(因為他們認為俄軍動員速度較法軍來的慢)。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德軍將必須破壞比利時的中立併入侵之,在數天之內通過該國。而在德軍向比利時推進的路線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當其衝。

戰鬥過程

德國於8月3日早上對比利時宣戰,先頭部隊「默茲河軍團」於4日早晨8點跨過邊界。騎兵推進至默茲河,但發現多數橋樑均被摧毀。到了8月4日傍晚,德國騎兵已經渡過默茲河來到北邊的維澤,並在那裡遭遇到第十二旅,該旅被下令進行英勇的後衛作戰以利撤退至要塞防線。整個晚上德軍都被擋在北方。

比利時第三步兵師躲在倉促完成的防禦工事後方以防禦城市,同一天他們成功地擊退了企圖通過要塞群的德軍。德軍企圖進攻占巴雄要塞的攻勢被要塞的機槍與大炮火力挫敗, 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此次挫敗後,德軍利用齊柏林飛船發起了歷史上第一次空襲[2],對列日城丟下了炮彈。同時,騎兵則從南方的維澤趕來包圍了列日。隨着城市可能很快陷落,萊曼命令他麾下的第三步兵師撤退,並重入新動員的比利時軍到西方去。

8月6日,魯登道夫將軍揮軍前進時,發現第14旅的指揮官已戰死。他以個人名義下令一野戰榴彈炮提供火力支援,以便通過迪布瓦村,因為該處是個可俯瞰列日的高點。魯登道夫派出一隊人向萊曼提出休戰協議,但被拒絕。而在其後跟隨的突擊隊也被萊曼指揮部的軍隊擊退。

德軍這次的突襲迫使萊曼逃離列日城,並躲入該城西方的龍欣要塞以做為避難。外環的其他要塞則持續抵抗德軍的推進,因為德軍對他們的鐵路線進行封鎖。德軍持續炮擊地炮擊這些要塞,但大多數的要塞仍屹立不搖。唯一被擊垮的是夫萊龍要塞,該要塞的穹頂遭到炮火摧毀。而巴雄要塞則在德國步兵持續的進攻下,於8月10日被攻占。

為了削弱這些要塞,德軍決定使用他們強大的圍城炮。這些圍城炮中包括克虜伯的大貝莎420毫米榴彈炮,以及一些奧匈帝國借出的305毫米榴彈炮,由斯柯達公司建造。這些要塞在建造之初,比利時認為陸地上最大的可移動式大炮是210毫米榴彈炮,所以這些要塞並未設計成可承受來自更大的圍城炮的炮彈。圍城炮發出的炮彈從堡壘的正上方烙下,穿透了混凝土層,然後再由延遲導火線引爆。要塞一個個被迫就範,直到8月16日最後一座要塞-波恩賽勒斯要塞投降為止。8月15日,萊曼指揮官在防守龍欣要塞時負傷,在昏迷的情形下成了德軍的俘虜。到了8月17日早上,德國第一軍團、第二軍團及第三軍團按照施利芬計劃,準備繼續橫掃剩餘的比利時,迫使剩餘的比軍退往安特衛普,並使布魯塞爾於8月20日不戰而降。

比利時軍用來完成所有準備的機會不多,因為德軍在8月4日進入了他們的國家。德軍中負責占領列日的臨時單位,是由奧托·馮·恩米希指揮的默茲河軍團(Army of the Meuse),轄下共有八個旅。恩米希指揮的主力步兵及騎兵,被下令攻占列日城附近橫越默茲河的橋樑,並消除所有遇到的抵抗。然而當他及其麾下部隊抵達河邊時,卻發現多數橋樑已被摧毀,只能架起浮橋以作為替代。而當這些措施也遭受對方的火力襲擊時,德軍發現他們被迫向列日要塞進攻。

視頻

列日戰役 相關視頻

(15)施里芬計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