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耳

內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包藏在顳骨岩部的骨質內,位於鼓室和內耳道底之間。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內耳
  • 外文名;internal ear
  • 別名;迷路
  • 屬性;聽力系統組成部分
  • 位置;鼓室與內耳道底之間
  • 構成;骨迷路和膜迷路

內耳解剖

1.骨迷路是緻密骨質圍成的一系列彎曲小管和腔隙,長約1.7~2cm,其長軸大致與顳骨岩部長軸一致。膜迷路則是套在骨迷路內,由上皮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膜性小管和囊,形狀與骨迷路基本相似。

2.膜迷路內具有位、聽感受器。膜迷路內充滿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壁之間充滿外淋巴,內、外淋巴沒有直接的交通。 骨迷路分為前庭、骨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此外,內耳道有前庭蝸神經通過,故也附入骨迷路描述。

前庭:前庭是骨迷路中部的一個近似橢圓形的腔隙。它向前下連通耳蝸;向後方連通三個骨半規管。外側壁是鼓室內側壁的一部分,在前庭窗處與鐙骨底相接;內側壁對應內耳道底。前庭內側壁有斜行的前庭嵴。嵴的後上方為橢圓囊隱窩,前下方為球囊隱窩,分別容納膜迷路的同名囊。嵴的下方分開,圍成較小的蝸管隱窩,容納蝸管的前庭盲端。內側壁上有數群小孔,名篩斑,為前庭神經的通道。橢圓囊隱窩的下分還有前庭水管內口,為內淋巴管通入前庭水管處。

骨半規管:骨半規管包括前、外和後三個骨半規管,都呈「C」字形,約為圓周的2/3。各骨半規管都以兩骨腳與前庭相連。一腳叫壺腹骨腳,三管的此腳各具一個膨大的骨壺腹,前、後兩骨半規管的另一骨腳合併稱為總骨腳,外骨半規管的另一骨腳則稱為單骨腳,故三個半規管共有五個口開於前庭。三個骨半規管在空間位置上互相垂直。前骨半規管弓向上,與錐體長軸相垂直,埋在弓形狀隆起深面;外骨半規管水平弓向後外,形成乳突竇入口處的外半規管凸;後骨半規管弓向後外,約與錐體長軸平行。骨半規管的管徑約為0.8~1.0mm,骨壺腹處加倍。

耳蝸:耳蝸形似蝸殼,蝸底對應內耳道底,尖向外,叫做蝸頂。貫穿底和頂的是骨松質構成的圓錐形的蝸軸,有蝸神經和血管穿行其間。耳蝸由環繞蝸軸蟠曲21/2~23/4圈的螺旋狀的骨管,稱為蝸螺旋管。管的底圈緊貼中耳內側壁參與構成岬;頂圈終於盲端。自蝸軸伸出骨螺旋板突入蝸螺旋管,將管不完全地分隔為前外側的前庭階和後內側的鼓階。

內耳道:是顳骨岩部後分內的短管,一端開口於岩部後面,另一端終於內耳道底。此底被一橫嵴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前分是面神經區,有一面神經管入口;後分有一群小孔,稱為前庭上區,橢圓囊壺腹神經通過;下部前分相當於蝸軸底,有許多小孔排列成螺旋狀,即螺旋孔列,蝸神經通過;下部後分有一群小孔稱為前庭下區,球囊神經通過;再向後還有一個較大的單孔,後壺腹神經通過。

膜半規管:膜半規管管腔約為骨管的1/4,與骨半規管相對應地分為前、外和後膜半規管,具有三個壺腹膜腳、一個總膜腳和一個單膜腳。各壺腹膜腳分別具有前、外和後膜壺腹,幾乎充滿骨腔,內有橫位的小峰樣隆起,名壺腹嵴,嵴由兩種上皮細胞構成,即支持細胞和毛細胞,毛細胞的毛插入稱為壺腹頂的膠質層內。壺腹嵴是接受旋轉變速運動刺激的位覺感受器。[1]

參考文獻

  1. 內耳結構和作用 」,搜狐, 201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