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偃旗息鼓(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語成語
圖片來自 小學升學早知道

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是一則成語,最早出自《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該成語原意是放倒軍旗,停止擂鼓,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後比喻休戰或無聲無息地停止活動。在句中可作謂語、定語、賓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偃旗息鼓
  • 拼 音:yǎn qí xī gǔ
  • 注音字母:ㄧㄢˇ ㄑㄧˊ ㄒㄧ ㄍㄨˇ
  • 出 處:《雲別傳》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成語故事

漢中王劉備以成都作為蜀國都城,控制了西南大部。魏王曹操則以洛陽、長安一線為軸心,控制着中原及北方。陝南漢中一帶,則是蜀魏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親自率領40萬大軍來到漢水,準備與劉備決戰。諸葛亮向劉備建議:「曹軍已來到漢水,但至今還未向我發動進攻。其原因是供應40萬人馬作戰的糧草物資還沒有完全運到戰區。目前,曹軍將領張頜正在將米倉山糧草運往漢水北山存儲。如果我們現在派一支部隊奇襲北山曹營,放火燒掉曹軍糧草,必然大大動搖曹軍意志,其進攻計劃也就必然隨之瓦解。」 [6]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召集眾將領研究奇襲北山曹營的計劃。老將黃忠再三請求承擔這項任務,最後得到批准。諸葛亮派趙雲和黃忠一起領兵前往。老將黃忠堅持要打頭陣,趙雲只得同意負責接應。第二天拂曉,黃忠領兵偷渡漢水,來到北山。不料,魏軍大將張頜也領兵來到北山。兩軍相遇,展開了一場惡戰。

負責接應的趙雲,等到中午時分,仍未見黃忠歸來,也未見北山火起,不由得心中疑慮,便帶領數十名騎兵前去偵察。但此時曹操已得知兩軍在北山交戰,便親自帶領一支步兵前來接應張頜,途中正與趙雲遭遇。曹軍先頭部隊便將趙雲等數十人團團圍住。趙雲見曹軍人多勢眾,只得率領隨從,奮力衝出包圍圈,退回到自己的營寨中。趙雲的副將張翼知道曹軍必然追擊,便建議下令緊閉寨門,以便抵禦曹軍。但趙雲卻對他說:「想當年長坂坡一戰,我曾單槍匹馬抵擋曹操百萬大軍。現在,我手下有數千將士,難道反而會懼怕他麼?」於是,他下令:寨門照舊大開,營寨內放倒軍旗,停止擊鼓,士兵們分別埋伏在營寨內外的山溝中。布置妥當之後,趙雲單槍匹馬,站立在營寨門外,等候曹軍。黃昏時分,曹操帶領步兵,追趕到趙雲營寨門前。曹操遠遠嘹望,只見營寨敞開大門,蜀軍毫無動靜,只有趙雲一人騎在馬背上逛來逛去,毫無懼色。曹操思忖片刻,斷定此地必有埋伏,便下令撤退。就在曹軍大部隊變換隊形時,趙雲把長槍一揮,埋伏在山溝里的蜀軍突然擊鼓吶喊,衝殺過來。此時天色昏暗,曹軍弄不清蜀軍有多大兵力,不由得驚慌失措,狼狽潰逃。趙雲指揮部下奮力追擊,直至漢水岸邊。曹軍因爭相逃命,不少人又落入水中淹死。

成語寓意

該成語本義是隱蔽目標,迷惑敵人。 [7]兵不厭詐,趙雲帶領幾十名輕騎兵,以偃旗息鼓的方式在天快黑的時候嚇退了曹操龐大的軍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硬拼是不行的,只能巧勝。趙雲搞的心理戰術成功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願意動腦子,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同時從曹操的角度來說。看問題一定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清事物的本質。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停止鬥爭等。

此詞不能和圓滿完成劃等號。現多比喻停止批評、爭論等具有攻擊性的行動。例如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十七回:「公子偃乃以虎皮百餘,冒(覆蓋)於馬上,乘月色朦朧,偃旗息鼓,開雩門而出。」使用這條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它比喻的必須是某種行動的停止。所謂停止,就是不再進行。只有已經、正在或即將進行的行動,才能停止,根本不準備進行就談不上停止。

第二,停止進行的必須是某種行動。只有能夠進行的才能停止,不能進行的當然也談不上停止。不符合這兩個條件就會造成誤用。 [1]

運用示例

  • 劉昫《舊唐書·裴光庭傳》:「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雖偃旗息鼓,高枕有餘矣。」
  •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個京察,簡放道府出來,偏偏遇著匪亂,就此偃旗息鼓的攜眷出京」。
  •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七三》:「現在見我偃旗息鼓,遁跡海濱,無從再來利用,就開始攻擊了。」
  • 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馮部前鋒,李鳴鐘、鹿鍾麟所部,偃旗息鼓,一晝夜行軍二百二十里,於二十二日晚到達北京,孫岳打開城門迎接。」
  • 姚扶有《情感魅力學校》:「一般人都樂於寬恕朋友,在朋友間通情達理,求同存異,而且也設身處地地為朋友着想,如果我們都能像晏君那樣把情侶作朋友去看待,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世界上的兩性戰爭從此將偃旗息鼓呢?」

同源成語

也作「掩旗息鼓」、「偃旗臥鼓」、「臥鼓偃旗」、「臥旗息鼓」、「鉗馬銜枚」。

偃旗息鼓的例句:

1、我看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斗下去沒完沒了

2、我軍勢弱,可偃旗息鼓,埋伏於此,俟機攻其不備

3、沒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選,偃旗息鼓地攜妻出國

4、讓我軍來個欺敵之計,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引敵入彀

5、闢建遊樂場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後,偃旗息鼓,無人再提。

6、此行既是偷襲,當然得偃旗息鼓,隱密行蹤

7、從限制車進京那天起,手機上的垃圾短信也會偃旗息鼓。

8、他已經在文學界偃旗息鼓,"下海"經商了。

9、由於警力部署妥善,原來準備械鬥的兩幫人馬,只好偃旗息鼓,紛紛散去。

10、儘管所向披靡,一路通行,德國兵自己對這毒氣小心翼翼,他們朝盟軍前進了幾百米,便偃旗息鼓,掘壕休息了。

11、這一場酒,足足戰到了酉時才偃旗息鼓。

12、經過一天的激戰,雙方偃旗息鼓。 [2]

偃旗息鼓的成語接龍:

偃旗息鼓 > 鼓鼓囊囊 > 囊里盛錐 > 錐處囊中 > 中立不倚 > 倚官仗勢 > 勢如破竹 > 竹頭木屑 > 屑榆為粥 > 粥少僧多 > 多多少少 > 少安勿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