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佘山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佘山天文台,又名佘山觀象台、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是一座始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一座天文台。該天文台由法國耶穌會司鐸蔡尚質募款修建,並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安裝了自法國訂購的雙筒折射望遠鏡和天文台的鐵質圓頂。建成後,佘山天文台以星象和太陽黑子觀測為主要工作,期間還曾經參與過地震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抗日戰爭時期,該天文台的經費受到影響並一度陷入癱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天文台被中國科學院接管並重新投入科研工作,直至1987年在周邊新的射電望遠鏡和天文觀象台建造完成後正式面向遊客開放。佘山天文台於2002年和2013年先後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結構

佘山天文台整體為歐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樓,呈十字架形,東長西短,南北兩翼對稱,全台總面積為4148平方米。天文台觀察室圓頂位於十字中心,直徑達10米,球頂體身高度為18米,結構系鋼架焊接,外復鋁合金板,整體形狀呈半圓球形,並敷有隔熱層,內裝飾鍍塑鋼板。室內有10噸行車,觀測室能作360度旋轉。觀察室外徑為18.8米,總重達150噸。內部安裝有口徑40厘米的雙筒折射望遠鏡,該望遠鏡於1899年在法國巴黎高梯爾(Gautier)廠生產完成。圓頂東側建有子午儀室,內裝口徑6厘米的中星儀,用以觀測對鍾。室內建築保存完好,室內的壁爐、圖書室等依舊保留原有格局。

功能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始,佘山天文台出版《余山天文台年刊》,至1942年因經費問題而停刊,共計出版21卷。

由於佘山腳下稻田遍布,空氣水蒸氣幾乎終年飽和,氣流在沿着山坡上升後會造成星象抖動,這導致佘山天文台在一年中適於觀測的時間不到100天。此外,當風速達到每秒8米時,龐大的望遠鏡還會陣陣搖晃,嚴重影響觀象。當時天文台的工作人員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包括蔡尚質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都很認真,自望遠鏡安裝完畢後的25年間,他們共拍攝了1.2萬多張太陽照片,手繪日影圖7000餘幅,在太陽黑子與地磁關係、太陽自轉等課題上有所論著,並編過一卷《赤道星圖》。蔡尚質在任時,天文台還曾用大望遠鏡攝下3000餘張星空照片。宣統二年(1910年),哈雷慧星出現時,佘山天文台進行過有價值的觀測,並留下一批寶貴的照片。他們也進行了太陽黑子的拍攝。其時,工作人員大多是外國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佘山天文台台長、法國耶穌會司鐸蔡尚質[2]編算了赤道帶-0°50′~+0°50′中1.4萬顆恆星照相星表,使該台的星表工作居當時的國際領先地位。

1949年至1962年期間,佘山觀象台主要從事照相天體測量,太陽黑子觀測,太陽活動研究和天體力學的研究,其中以測定疏散星團自行着稱。其中在1957年,佘山觀象台開始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蘇聯繫統的太陽黑子觀測,直至1960年結束。1962年以後,佘山天文台還增加了人造衛星的觀測等工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除保持原有工作外,佘山天文台還進行人造衛星的多普勒測速和人造衛星激光測距,人造衛星的精密定軌、軌道預報和資料處理等工作,承擔了激光衛星的預報任務,參加了中國的衛星測地工作,是中國國內激光聯測的負責單位,也是中國國內用新技術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計劃的唯一單位。1949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佘山工作站(包括佘山觀象台)取得科研成果累計有27項,其中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的有2項,獲中國科學院成果二等獎的有2項,獲上海市成果三等獎的有1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與國外的聯繫和交往日趨頻繁,並多次派人出國訪問、進修或工作,並成為了中國國內貯存天文照片最多的單位。

視頻

佘山天文台 相關視頻

增強風格拍攝「佘山天文台」
星際奇緣——上海佘山天文台尋星之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