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渠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渠若
出生 1920年
  廣東大埔縣湖寮鎮聖塘村
逝世 1973年9月12日
別名 藍克純

何渠若(1920-1973),原名藍克純,又名藍峋。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湖寮聖塘村人。母早故,其父務農,也曾當過小學教員。渠若幼年生活相當艱苦, 從小就參加農事、家務等勞作,上高小時還幫人打短工。民國二十四年(1935)考入大埔中學,課餘閱讀《少年漂泊者》、《松花江上》和蘇聯小說《士敏土》、《鐵流》,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魯迅主編的《海燕》等書刊,開闊了視野,革命思想得到啟蒙。

人物簡介

何渠若(1920-1973),原姓藍,名克純,又名藍峋,廣東大埔縣湖寮鎮聖塘村人。父務農,亦曾當過小學教師。生母早故,童年生活相當艱苦,從小就幫做家務勞動和下地幹活。上高小時也幫人做短工。民國24年(1935)考進了大埔中學,看了諸如《少年漂泊者》、《鴨綠江上》和蘇聯的《鐵流》、《士敏土》,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魯迅主編的《海燕》等書,開拓了視野,革命思想得到了啟蒙。

抗日戰爭爆發後,京、滬、津、穗的大埔籍師生,紛紛返回家鄉,參加家鄉的抗日救亡運動。他們經常舉行報告會、座談會,還組織同學走上街頭,奔赴農村發表抗日演說,演出抗日劇目。何渠若經常是這些活動的主講者。

民國27年(1938)7月,他初中畢業,家貧不能繼續升學,父親要他去小學教書,他卻與吳星峰、廖一凡一起,衝破重重困難,直奔革命聖地延安。到延安後,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支隊。當年10月,經隊長葉蔭庭、政治指導員程克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民國28年(1939)秋,在抗大畢業後,他除了短時期在機關工作外,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歷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委、師政委、軍副政委、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渠若作戰勇敢,具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民國31年(1942)冬,他在湖西抗日根據地反掃蕩鬥爭中,擔任狙擊日軍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和群眾撤退的任務。他指揮一個連的兵力,纏住敵人,殺傷近百名敵人,粉碎了日軍鐵壁合圍的戰鬥部署,樹立了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

渠若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有較好的組織和指揮才能。初時,他所到的連隊,原是平江起義時建立起來的連隊。他到連隊後,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使之成為一支具有堅強的戰鬥力的隊伍。上級稱這個連像一隻小老虎,放出去就打勝仗。

民國38年(1949),他任某團政治委員,認真抓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宣揚先進典型,親自培訓各級領導幹部,把這個團帶成了一個先進團。進軍大西南時,冒雨經過l50多公里的急行軍,在戰士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又以勇猛頑強的作風,與敵激戰兩個多小時,殲滅大批敵人,活捉了國民黨政府軍中將司令蕭以覺,奪取了入川作戰的第一個勝利。

此後,在大西南剿匪的軍事行動中,又累立戰功。建國後,對部隊思想建設也有不少建樹。

1950二級國旗勛年,他奉命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抗美援朝,屢立戰功,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頒發的章一枚,和以金日成主席名義頒發的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1971年2月,還奉命兼任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職務。後因積勞成疾,患了心臟病和其他多種疾病而回國治療,於1973年9月病逝。

人物經歷

民國二十七年(1938)7月,何渠若初中畢業,因家貧無法繼續升學,父親要他去當小學教員,他卻另有抱負。在大埔當地黨組織的支持下,和吳星峰、廖一帆等一起,衝破重重困難,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到延安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支隊學習。當年10月, 經隊長葉蔭庭、政治指導員程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何渠若從抗大畢業,任魯西獨立旅秘書。次年即參加討伐石友三叛軍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在戰鬥中負傷。傷愈歸隊後,到第四旅第十團任連指導員。在湖西抗日根據地反掃蕩鬥爭中,擔任阻擊日軍,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和群眾轉移的任務。他指揮一個連的兵力,纏住強敵,消滅敵日軍近百名, 並在完成任務後,率部突出三千多敵軍的重圍,粉碎了日軍鐵壁合圍的戰鬥部署,樹立了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

何渠若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有較好的組織指揮才能。他所任職的連隊,原是平江起義時建立的連隊。他到連隊後,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指揮該連戰鬥六十餘次,使該連成為善打硬仗的"老虎連",榮獲"鋼鐵英雄連"的稱號。上級稱這個連像小老虎,放出去就打勝仗。

民國三十三年(1944)2月,參加"反碉堡,反搶糧"的對日作戰。次年2月,率第十團第二營在長垣、鐸城、濟寧一帶作戰,取得六戰六捷的戰果。民國三十四年(1945)秋在山東西南部圍攻國民黨頑固派二千餘守敵,提出"靈活機動,殺傷敵人"的作戰方案, 攻克復縣,殲敵六百餘人。

民國三十四年(1945)10月,部隊奉命北上,搶占東北戰略要地,後參加平漢戰役。在邯鄲戰役中,他所在部隊六次擔任主攻任。次年2月因積勞成疾住野戰醫院,病中仍堅持總結軍隊政治工作經驗,賦詩明志:"病寄征程塞北寒,療疾苦熬春夜天。急盼康復歸來早,重返沙場戰敵頑。"是年秋,病未痊癒即返部隊,投入保衛張家口等戰鬥。翌年春,調任旅直政治部主任,率部出擊隴海線。他親臨戰地動員,奮戰七天七夜,完成修築工事的任務。又隨部參加渾城攻堅戰和六營集戰鬥,殲敵過萬。其後調任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堅持大別山鬥爭。是年冬率部北渡淮河,挺進中原。淮海戰役中,他領導部隊開展民主整風,做好戰前準備,6月,和旅長率部與敵激戰三晝夜,打贏洪橋阻擊戰。10月至12月,配合友軍參加圍殲黃維兵團、杜聿明兵團等戰鬥,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

1949年4月率部強渡長江,揮戈南下,他帶病參戰,做好部隊思想政治工作,橫掃敵軍,進抵福建。8月,調任第二野戰軍第十六軍第47師第140團政委。他抓好部隊的政治、紀律教育,親自培訓各級領導幹部,把這個團帶成了先進團。他率部參加解放大西南, 挺進貴州,解放貴陽市。冒雨經過150多公里的急行軍,在部隊十分疲勞的情況下,以勇猛頑強的作風,與敵激戰兩個多小時,圍殲四川南部重鎮敘永守敵2500餘人,活抓國民黨中將肖以寬,受到西南軍區的表彰。乘勝攻克古宋、童橋,參加成都、樂山、峨嵋三次會戰,解放四川全省。

1950年2月,何渠若所在部隊編入東路剿匪集團軍。他指揮部隊以政治、軍事攻勢相結合,實施"三線封鎖,步步為營"的作戰方案,取得剿匪戰鬥的勝利。同時協助地方建立政權,健全農會、民兵組織,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鞏固了剿匪成果。該團被譽為能攻善守的部隊,受到貴州軍區通令嘉獎。何渠若榮立剿匪特等功

1951年4月,何渠若奉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六軍教導團團長兼政委。屢立戰功,升任副師長、師政治委員。上甘嶺戰役中,何渠若和他的戰士們在開赴火線的時候,曾經在一位一隻腳的英雄姑娘石吉榮設置的茶水站上,喝過水,聽過她的歌聲。她鼓舞着每一個走向火線的戰士,慰問了每一個光榮的傷員。停戰後,志願軍部隊為感激和讚揚她的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給她蓋了房子,贈給她一架縫紉機。從此,石吉榮又用這架縫紉機給志願軍戰士們縫補衣服。1955年,何渠若和戰友們幫助她買了嫁妝,並套起彩車,送她出嫁。此後,因為相隔很遠,再沒有見過她。後來,當何渠若和戰友們奉命返國,在深夜路過平壤西浦車站時,她卻早已在這裡等着給送行。她贈送給何渠若和戰友們一身桃紅色的朝鮮民族服裝,囑託他們永遠保存它,以紀念中朝人民的戰鬥友誼。

1960年回國後,兼任"思齊"寫作小組組長,在部隊政治思想建設和軍事理論研究方面均有較大建樹。先後任第三十九軍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9年冬,調任瀋陽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71年2月調任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

再次來到朝鮮後,何渠若首先將18年來的"軍停會"檔案進行整理,和朝鮮開城聯絡處處長苗傑、副處長馮卓文一道,耗費10個月時間,最終形成了《十八年軍停會鬥爭策略》,受到外交部等部門領導的高度讚揚。他帶病自學英語和朝鮮語,遵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與朝鮮人民軍代表密切配合,高質量地完成談判任務, 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頒發的二級國旗勳章,和以金日成名義頒發的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外交無小事"。板門店談判時,每天枯坐六七個小時,有時竟長達12個小時, 且中間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廁所,對方便會認為是退場抗議。何渠若身體不好,戰爭年代就患上了腸粘連、胃病,後來又得了小腸疝氣、心臟病,兜里天天揣着各種急救藥物。為了維護中國代表團的形象,在談判前一天晚上,他就開始禁水,以免談判中途上廁所。在他的日記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字樣:心臟病又犯了、凌晨一時就寢、人很疲累等等。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談判時,突然心臟病發作,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堅持到談判結束,被送到當地醫院搶救。翌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回國治療。1973年9月病逝,終年53歲。何渠若在朝鮮戰場戰鬥了8年,在板門店談判了3年,且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諸位烈士中,級別最高,所以將其安葬在烈士陵園主碑後面第一排顯要處。如今,這位"抗美援朝最後一位志願軍烈士"長眠於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之中,受到人們的景仰。

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