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東大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東大鼓

中 文 名  :京東大鼓

遺產類別: 曲藝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二OO六年

申報地區:天津市寶坻區

遺產編號: Ⅴ-10

屬        地 :廊坊市

京東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屬板腔體鼓曲,起源於今河北省三河縣香河縣天津市寶坻縣,因地處北京以東故得名。

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揚琴。由於伴奏及曲調簡單。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因此易學也易記,故使京東大鼓在津演唱十分普及。

特別是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眾文化相當普及,京東大鼓時常作為一種文藝匯演的表演項目。尤其是印刷工人董湘昆的演唱,聲情並茂,質樸無華,並常常自編自演一些曲目,深受天津廣大群眾的歡迎。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工人曲藝家、京東大鼓泰斗董湘崑被確認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天津市倪萬珠、河北省崔繼昌被確定為第五批國家級京東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京東大鼓保護單位為廊坊市群眾藝術館。

歷史

京東大鼓是採用京東方音說唱的鼓曲形式。表演為一人站立擊鼓演唱,別人用三弦揚琴等伴奏。約形成於清朝中葉,在不同時期和地點有不同稱謂,例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樂亭大鼓(與形成並流行於河北省樂亭縣的樂亭大鼓名同而實異)、鐵片大鼓、鐵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等。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河北的三河縣香河縣及天津的寶坻縣,流行於河北廊坊保定承德唐山、北京懷柔、天津寶坻地區。20世紀初傳入天津時,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上演,主要為說唱長篇大書。1930年代初,天津寶坻人劉文斌在天津商業電台演播《劉公案》,京東大鼓的影響由此擴大,後漸傳至北京、唐山等地[2]

1949年以前,京東大鼓的藝人很多,例如鄧殿奎、於七、王憲章、傅士亭、劉俊海、張士誠、王佩臣、石金榮、魏西庚、劉文斌、齊文周等等。曲目、書目有短篇鼓曲《王婆罵雞》、《楊八姐遊春》、《耗子告貓》、《湘子上壽》、《鞭打蘆花》、《小姑賢》,中篇鼓書《響馬傳》、《王定保借當》、《包公出世》、《葛紅霞掃北》、《劉公案》,長篇鼓書《大八義》、《小八義》、《呼家將》、《楊家將》、《雙合記》、《反唐》等等。

1949年後,京東大鼓演員以天津寶坻的業餘演員董湘昆最知名。董湘昆在保存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將京東各地方音改為漢語普通話,並加工唱腔,創作新曲目。經董湘昆等人努力,1960年——1970年代京東大鼓走向高峰,影響遍及北方各地[3]

此後京東大鼓逐漸衰落。在2000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相聲《舊曲新歌》(郭冬臨馮鞏表演)中引入了京東大鼓《送女上大學》片斷,使京東大鼓的知名度稍有提高。

表演特點

京東大鼓以說唱長篇鼓書見長,藝人自擊鼓板,使用三弦伴奏(後來加入了揚琴[4]。唱詞基本格式為七字句(二、二、三),但常在段落首句前加三字頭(如「表的是」等),句中也常嵌入字、詞及短語,句尾常加「哪」、「啊」等虛字。京東大鼓原始腔調比較簡單,後經藝人們創造、豐富,發展到約二十餘種腔調。

代表藝人

  • 劉文斌(1890年——1967年),又名李存有,天津寶坻縣人。劉文斌年輕時為了謀生在天津撂地演出,並於1935年將自己所表演的曲藝形式定名為「京東大鼓」[5]。他的嗓音粗獷寬亮,表演純樸,富有特色,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東大鼓藝人。除了對京東大鼓的板式、唱腔進行加工、創新,他還將其它曲種的許多曲目移植到京東大鼓中。
  • 董湘昆(1927年——2013年),又名董慶永,天津寶坻縣人,劉文斌的業餘弟子之一。董湘昆在劉文斌唱腔特色的基礎上,將寶坻方音改用京音,創作了一系列表現當代生活的新曲目,並培養了眾多專業和業餘表演者,使京東大鼓的影響擴大到中國各地,也使帶有劉文斌韻味的「十三咳」等唱腔流派成為京東大鼓的最主要流派。

京東大鼓第一人——記京東大鼓鼻祖劉文斌先生

劉文斌先生出生在直隸寶坻縣 (今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黃花淀村,農民出身。原名劉存有,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農曆五月廿九。自幼喜好聽鼓書,經常自學演唱當地大鼓書,一來二去也就學會了幾段大鼓。

京東大鼓的唱法歷來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原始的唱法是:上場來,今天我開書先表頭一回……,於是就拉着長腔唱起來,頭一句唱下來好像不下十分鐘。這種死板唱法不被城市觀眾接受。

民國初年,農村經常鬧災荒,經常是十年九不收,在農村實在無法生存,23歲的劉文斌為了糊口到天津謀生。他當時以剃頭為業,白天串胡同剃頭,晚上休閒時唱一段大鼓書消遣。有些人聽得時間長了,覺得白聽不合適,就主動地給些零碎錢,比剃頭賺的錢還多,漸漸地也就成了另一條謀生之路了。

要想再幹這行就必須拜師,他帶着行李回到寶坻通過老鄉介紹,在廟會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為師。宋先生還專門向他傳授了藝人們用的「春點」門戶規矩。據他個人回憶還在廟會上請眾藝人們吃了一頓驢肉烙餅,花去了整整一年賺的錢。宋恩德是個半盲人,綽號「宋瞎糠」。按輩分劉文斌應是「文」字輩,取藝名叫「文斌」。

宋老師不僅傳授了大鼓書的起源,還傳授了術語行話,並說出三教九流、藝人在社會的位置。

經過一番周折學徒之後,劉文斌闖過江湖又到天津獻藝,結交了許多各行藝人,進一步開闊了藝術眼界。他對京東大鼓的演唱進行了大膽改革,先把上場的那一句唱詞抹去,改為:「表的是……」開門見山,直接入活。在簡潔的基礎上再加上嗓音寬厚,字正腔圓且韻味十足。通過不斷演出,固定了許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詞準確、通暢,在唱腔方面還吸收了一些農村小曲、地頭調,並把市井小販的叫賣聲也吸收到京東大鼓中,他曾經說,他把南市賣醬牛肉的、賣牛雜碎吆喝聲也吸收到京東大鼓唱腔中。他拿手的一種唱法,就是吸收老學究背誦古詩詞的平仄韻味,這種演唱瓮聲瓮氣,用的是背工嗓(頭腔兼腦後音),被人戲稱為「罈子大鼓」[6]

這時他除了搭布篷「撂地」演唱外,還堅持走街串巷,進大宅門、公館演唱。據他說第一次演唱是和師弟李文俊應承的。當時是闊家主人點唱,點了他師弟一段《羅成算卦》,正巧他不會唱。李文俊則推薦師兄劉文斌代唱,主家不願意,便拿劉文斌開心,說:「他長得那樣子,哪能唱得了呀?」當時劉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講究。後來經別人說情,還是讓他唱了。唱起了:「數九隆冬天氣寒,二十八宿降臨凡,左天篷降生濟南府,白虎星降生在淄川……「

這幾句京東大鼓唱的聲音洪亮、一鳴驚人、出人意料,掌聲不斷,交頭接耳問唱者是誰。從此劉文斌的名字不脛而走,響徹津門。

後來,聽他的人越來越多,請他演出劇場也越來越多了。過了一段時間廣播電台約他長期直播演唱,因演唱技藝精湛,他被電台長期錄用。通過廣播,劉文斌老師聲震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

後來在茶園演出、電台播出頻繁的情況下,對方問他唱的是什麼大鼓,劉文斌坦誠地說:「 我們是京東人(京東是指通縣、三河、武清、寶坻、薊縣、香河、寧河等縣),就叫京東大鼓吧!」這就是「京東大鼓」定名的經過。

隨着藝齡增長,在演唱技藝方面不斷地升華。又因他為人非常樸實憨厚,能與許多藝人們同台獻藝並成為益友。在津曾與花四寶、張壽臣、陳士和、馬連登、馬寶山、翟青山、劉寶全同台演出。

代表曲目

楊家將》、《包公案》、《武家坡剜菜[7]、《勸人方》、《送女上大學》等。

視頻

京東大鼓相關視頻

傳統曲藝:京東大鼓《老來難》董湘昆
京東大鼓;姜太公賣面 演唱王輯馨
京東大鼓創始人,劉文斌演唱《劉公案》傳統經典之作
郭德綱模仿京東大鼓泰斗劉文斌,好似劉大師在世重生
劉文斌 京東大鼓(董湘昆的師父)珍貴錄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