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麻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亞麻子

亞麻子是含粘膠及油,故有潤滑、緩和刺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局部炎症。對其內服治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炎症,尚有不同意見。亞麻油有輕瀉作用。亞麻苦甙對小腸的分泌、運動功能具有調節作用;此甙可產生氰酸。制亞麻油或亞麻纖維時,可因其中含有某種刺激性物質,引起非過敏性皮炎。

中文學名 亞麻子 分布區域 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黑龍江和雲南
別稱 胡麻子、壁虱胡麻、亞麻仁等 來源 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
亞麻科 用量 煎服,用量9~15克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肺經、肝經、大腸經。[1]

功效與作用

潤燥、祛風。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潤下藥。[2]

臨床應用

  • 用於癘風疥癩、皮膚乾燥瘙癢、陰虛血少、腸燥便秘、毛髮枯萎脫落。
  • 此外,尚可用於血虛頭痛、眩暈麻風及肺燥咳嗽等症。

用法用量

  • 煎服,用量9~15克。[3]
  • 或外用適量。

藥理研究

有輕微致瀉、防癌、潤滑、緩和刺激、調血脂作用,可用於治療局部炎症,還可預防高脂血症或動脈粥樣硬化。注意,由於含氰苷,服用應注意毒副作用。

化學成分

主含亞麻子油脂肪油30%~40%,油中主要成分為亞油酸、a-亞麻酸、油酸肉豆蔻酸棕櫚酸,並含牻牛兒基牻牛兒醇[註 1]

使用禁忌

胃弱、大便滑泄及孕婦忌服。

植物性狀

亞麻子呈扁卵圓形,一側較薄,一端鈍圓,他端尖,並歪向一側,長約4~6毫米,寬約2~3毫米,厚約1.5毫米。表面棕色,平滑而有光澤;擴大鏡下可見微小的凹點,種臍位於尖端凹入部分,種脊淺棕色,位於一側邊緣。種皮薄,除去後,可見棕色薄膜狀的胚乳,其內面有2片一面平、一面突起的大形子葉黃色,富油性,胚根朝向種子的尖端。浸在水中,表皮中的粘液膨脹而成一粘液套,包圍整個種子。嚼之帶粘液性,油樣,氣無。以色紅棕、光亮、飽滿、純淨者為佳。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40~7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1.5~2.5cm,先端銳尖,全緣,無柄。花萼片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纖毛;花瓣藍色或白色雄蕊5,退化雄蕊5;子房5室,花柱分離,柱頭棒狀。蒴果球形,直徑約7mm,頂端5瓣裂。種子10。花期5~6月,果期6~9月。中國研究人員為了對不同產地亞麻子藥材進行質量評價,以α-亞麻酸、亞油酸為測定指標,採用氣相色譜法測定了6個產地亞麻子中兩者的含量,以確定亞麻子的最佳產地。結果在6個產地的樣品中,α-亞麻酸和亞油酸的平均含量分別為45.17%和21.19%,其中以內蒙古產亞麻子中的α-亞麻酸和亞油酸含量最高,分別達到53.20%、25.70%。

鑑別方法

  1. 取亞麻子少量,加溫水浸泡後,表皮黏液層膨脹而成一透明黏液膜,包圍整個種子。
  2. 亞麻子橫切面:表皮細胞較大,類長方形,壁含黏液質,遇水膨脹顯層紋,外面有角質層。下皮為1~5列薄壁細胞,壁稍厚。纖維層為1列排列緊密的纖維細胞,略徑向延長,直徑3~5μm,壁厚,木化,胞腔較窄,層紋隱約可見。頹廢層細胞不明顯。色素層為一層扁平薄壁細胞,內含棕紅色物質。胚乳及子葉細胞多角形,內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直徑7~14μm,含擬晶體及擬球體1~2個。
  3. 取亞麻子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水少許,試管中懸掛一條浸有10%碳酸鈉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試紙,塞緊(試紙勿接觸粉末和管壁),置熱水浴中3~5分鐘,試紙顯磚紅色 。(檢查氰甙)

注釋

  1. 「牻牛兒醇」:牻牛兒醇,是一種化學有機物名字,又有中文別名為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香葉醇;香天竺葵醇。英文名稱為Geranio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