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原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原博物館,是一所地方性綜合博物館。2006年成立,館藏1000餘件藏品。

簡介

古郡五原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它曾以秦有郡,漢有墓,王同春引黃修渠,馮玉祥五原誓師[1],傅作義五原抗戰等重大歷史事件聞名遐邇,令人仰慕。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五原縣歷史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物證職能的教育機構,是宣傳五原縣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全面反映和真實再現古郡五原人文歷史的標誌性建築

展館

博物館始建於2006年7月20 日,投資2500餘萬元,總占地面積10170平方米,大樓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高度28.2米。大樓總占地面積2500㎡,總建築面積10170㎡,總高度28.2m,總投資2400萬元,共分四層,第一層東側為商業門點,其餘部分為檔案館庫房和社保局、就業局的服務大廳和活動室;其中第二層為博物館展區,設有前廳、古代文化廳、書畫展廳、國防教育[2]廳、農耕水利文化廳、王同春紀念館、五原誓師廳、五原抗戰廳、隆興長、宗教文化廳、民族文化廳、現代成就廳、貴賓接待廳13個各具特色的展廳,共展出1000多件珍貴的文物、圖片、資料。博物館整體布局獨特,寓意深刻。頂部的五個圓頂建築取得就是五原的諧音,正面的紅砂岩浮雕以五原的歷史為主線,記述了五原在2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博物館大樓位於葵花廣場東側,方向座東朝西,東面與農民一條街相連,南北兩側分別有兩條通道由農民一條街通向葵花廣場,西面與葵花廣場融為一體。 二層為博物館展區,我們現庫存的1000多件文物展品、圖片、資料將在這裡全面展示;第三、四層為辦公區;頂部中間的大蒙古包建築面積300㎡,功能將是現代化裝備的會議廳,整個大樓的建設於2006年7月20日開工,8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並向全社會開放。

自開館以來,參觀的人絡驛不絕,番茄節期間共接待參觀者5000餘人。人人都稱讚:五原縣博物館的建立是一大創舉,是傳承五原歷史文化,帶動五原經濟的發展。

誓師台

五原誓師台位於五原縣舊城區。建於1926年9月17日。誓師台呈方形,土築而成,高6尺,台底兩丈,台頂一丈,坐北朝南。台後有登台甬道。從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至1945年間,誓師台周圍先後立碑數座。碑文有「國民聯軍」,「國民聯軍紀念」、「紀念馮玉祥將軍一九二六年五原誓師」等。立碑署名的有馮玉祥、馬鴻逵、劉必達、陳應道、王崇仁等。

五原誓師台-介紹

五原誓師台建於1926年9月17日,此台呈方形,土築而成,高2米,台底6.6米見方,台頂3.3米見方,坐北朝南,台後有登台甬道。1962年9月16日,馮玉祥發出《自我懷抱與獻身革命》的宣言。17日,誓師大會在五原縣政府西側廣場隆重舉行。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于右任為授旗黨代表,國民軍連、營長以上軍官都參加了誓師典禮,並召集加入國民黨。馮玉祥代表國民軍全體將士在誓師台宣誓就職,並通電全國,正式參加國民革命。

五原誓師廣場位於今五原縣農機站內及其周圍。廣場上築有誓師台,高2米許,台頂部為一丈見方。馮玉祥發表動員講話。由現場留下的照片可見馮玉祥立於軍旗左側,劉伯堅一手扶旗,一手執文稿正在宣讀誓師通電。這幅照片彌足珍貴。

五原縣在誓師後,曾一度改名為「義旗縣」,以紀念西北軍高舉義旗北伐。「義旗縣印」為西北軍所刻,木質,曾以義旗縣名義發出布告、公文多件。五原縣各界人士擁護革命,向國民軍捐獻了三萬多隻羊,以羊肉供軍食,以羊皮製成軍裝,幫助國民軍渡過難關。馮玉祥將軍感念地說:「民眾幫忙功自成。」

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後至1945年,誓師台周圍先後立碑數座。碑文有「國民聯軍」、「國民聯軍紀念」、「紀念馮玉祥將軍一九二六年五原誓師」等;立碑署名的有馮玉祥、馬鴻逵、劉必達、陳應道、王崇仁等。由於年久失修,誓師台已蕩然無存,現正在按原有型制恢復重建。

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舊址的發現和宣傳,對於弘揚革命精神意義十分重大。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部門及巴盟和五原縣文化部門,正在積極制定保護方案,以向各界展示五原誓師舊址,緬懷馮玉祥將軍的革命功績。

視頻

五原博物館 相關視頻

千年古郡 大美五原
《檔案》20110329:民國風雲人物馮玉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