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于堅 | |
---|---|
出生 |
1954年8月8日 中國昆明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文學、詩人 |
知名作品 |
《0檔案》 《飛行》 《尚義街六號》 |
于堅 (1954年8月8日 - ) 男, 出生於昆明。他曾經當過十年工人。1984年,他畢業於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詩人、作家和紀錄片導演。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
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詩六十首》(1989)、《于堅的詩》(2001)、《詩集與圖像》(2003)、散文《棕皮筆記》(1995)、《人間筆記》(1997)、《於堅集》 5卷 (2004)。
他的紀錄片包括《來自1910的車》、《慢》。
《碧色車站》該片曾經入選2004年的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FIRST APPEARANCE[1]。
在戲劇方面,他曾經參加《與愛滋有關》(北京)、《一個夜晚的談話》(巴黎)的演出和寫作《關於彼岸的一次漢語詞性討論》。
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形成了對第三代詩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他們」詩群。「他們」詩群的詩人認為「詩到語言為止」,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人物經歷
于堅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16歲「文革」時期,學校停課,國家分配進入工廠當工人9年。
16歲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
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
1983年與同學發起銀杏文學社出版《銀杏》。
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85年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
1986年發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
視頻
《悅談》歸真返璞-于堅(詩人) Yu Jian (Poet) (Mandarin Interview)
主要作品
詩詞曲賦
《美國詩抄:1在紐約》、《處決薩達姆(外兩首)》、《于堅:製造地獄》、《讀康熙信中寫到的黃河》《哀滇池(長詩)》、《在悉尼附近的海岬上》、《在鐘樓上》、《在漫長的旅途中》、《避雨的樹》、《那時我正騎車回家》、《飛行》、《作品111號》、《墜落的聲音》、《短篇(選十五)》、《整個春天》、《感謝父親》、《灰鼠》、《怒江》、《女同學作品第57號》、《致一位詩人》、《作品第16號》、《哀滇池》、《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一隻螞蟻躺在一棵棕櫚樹下》、《在詩人的範圍以外對一個雨點一生的觀察》、《避雨的鳥》、《零檔案》、《尚義街六號》、《短篇(選十五)》、《作品第52號》、《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讀弗洛斯特》、《陽光只抵達河流的表面》。
散文隨筆
《影響》、《何謂之中國天堂波德萊爾》、《我的閱讀史》、《蜻蜓》、《杜尚、景泰藍、世間一切皆詩》、《棕皮手記》、《人間筆記》、《棕皮手記·活頁夾》、《麗江後面》、《雲南這邊》、《老昆明》。
出版著作
《0檔案》(法文版,巴黎中國藍出版社)、《飛行》(西班牙語版)、《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詩72首》(英文版)。
著有詩集
《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台北)、《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飛行》(西班牙語版)、《棕皮手記》、《雲南這邊》、《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元創造》(詩集,2006年比利時根特大學出版)。
獲獎情況
作品《只有大海蒼茫如幕》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年—2006年)全國優秀詩歌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詩人獎。
《聯合報》十四屆詩歌獎。
人民文學詩歌獎、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人物評價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上世紀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當代散文精品。(揚州網)
他的生活依舊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並沒有從文學中獲得財富。在雲南昆明,每天上午寫作,不超過2000字,在靜靜的寫作中,于堅卻堅守着風起雲湧的80年代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堅、韓東拉起大旗的《他們》和非非、莽漢、《傾向》、海上詩群一起,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