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陵「朝聖」記(48)(趙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陵「朝聖」記(48)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乾陵「朝聖」記(48)》中國當代作家趙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乾陵「朝聖」記(48)

繼續走着,東西對峙的兩座山峰逐漸大起來,山峰上有土闕隔道相望,似女性豐滿的雙乳,故名為「乳峰」,當地人稱其為「奶頭山」。越過「奶頭山」便算正式進入陵園了。前面又有樓闕站在神道上,一闕在東,一闕在西,兩闕敦實清麗,磚塊壘成不顯浮躁、青石不易畫上年歲。兩闕前各有一石碑,東為無字碑,則天皇帝而立,高聳威嚴,上面雕刻九條螭龍精細輕盈,下面雖立時無字無畫,功績難表,但歷經各個朝代,平民、顯赫,詩人、武將,凡至此者臨園感懷留下了心境心跡,因此石碑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具,竟有了天然自然的後世評價。西邊為述聖紀碑,歌功頌德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聽人說,碑上原本5600多字,字字嵌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但由於歲月侵蝕、人為破壞,曾經貴族的金子飛出了帝王閣、落進了百姓家,變成了這般灰頭土臉。但儘管這樣,這碑依然昂首挺立,胸中有墨水。

樓闕遺蹟後面站立着六十一藩臣塑像群,他們來自於唐王朝時期下屬的少數民族或鄰國,或官員、或使節、或鄰國。一眾整齊列隊、雙手前拱、畢恭畢敬,參加着高宗的葬禮。時則天皇帝為了炫揚大唐的國威國勢,便將他們的雕像立於陵前。如今,哀樂儀仗走遠,藩臣們的腦袋也不知了去向,但磚礫間的塵土、石像身上的斑駁永遠記憶印刻着那一段的強盛與澎湃。

走過郭沫若先生題寫的「乾陵——唐高宗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碑與清乾隆畢沅的「唐高宗乾陵」碑,周圍的空氣一下子悶熱起來,毒辣的太陽被烏雲擁擠得不知所措。烏雲壓城雨將至,我們不由地加快了步伐。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請了一位當地的農民講解員為我們暢談乾陵的「前世今生」。

講解員操着一口關中普通話告訴我們乾陵是仿長安城的格局而建,設有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南曰朱雀,西曰白虎,北曰玄武。而今早已化為時間流逝不見。倒是除了主墓外,周圍的十七個小型陪葬墓依然健在,講解員提議我們再去那裡走走,大唐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十分歡迎我們這些後世去看看祖墳

在一塊陡立的石塊上我們駐足,背靠梁山主峰,面前的顛簸小路消失在腳下,遠處的司馬道奔向天際,連接着大唐的光華與而今的祥和秦始皇選擇用大量人力物力塑造千軍萬馬為自己守靈,給自己安全感,但那太沒有人氣了。唐不這樣,唐有度量、能包容、喜歡熱鬧,曾經的守靈人在乾陵盡忠職守,一代代繁衍生息,給陵園添了活力,山下從此又多了一個村莊。也許,正在我們面前侃侃而談的講解員的祖先曾經打着燈籠也在這個地方坐下來歇歇腳,繼而走向陵園宮門。多麼有趣的事情呵,他的魂魄在聆聽他後裔所講的故事,他的燭光永遠閃耀無字碑前。

看着山下遠處起伏的嶺,我思緒萬千,無法自己,任由想東想西,甚至有一瞬間,我看到了高宗的遺體被送葬人一步一步送進這座山里,我們坐在高宗、武則天的旁邊唏噓不已。他是那個風度翩翩的少年,她是那個情竇初開的姑娘;他是那個為情眷戀的帝王,她是那個威震八方的女皇,他們有愛情,他們的愛情在腳下的這座山里,他們的愛情又在這座山之外的任何地方。

黑雲愈來愈甚,我們告別農民講解員,趕緊往山下走,唯恐暴雨將至。匆匆走下山路,走過兩碑,走過六十一藩臣石像,走過樓闕,走過了述聖紀碑與無字碑,更是走過了一千多年的光陰。

司馬道上,暴雨劈頭蓋臉砸下來,摔在地上如同一鍋沸騰的水。周圍的遊客驚呼地奔跑起來,尋找遮蔽物,我們依舊閒閒地走着,落在身上的雨水清涼,更重要的是,這是來自大唐的雨……

[1]

作者簡介

趙書,1972年10月,博山。在生活的渺茫中,想起學生時代的夢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