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佛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華山佛學院坐落於地藏道場安徽省九華山[1],由九華山佛教協會開辦,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在國務院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備案,以傳授經、律、論為基本學科的漢語系中國宗教院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仁德、聖輝兩位大和尚高瞻遠矚,創建九華山佛學院以來,至今已達數屆,期間成功創辦了兩期「中國佛教協會寺院執事培訓班」。十幾年來,九華山佛學院始終堅持「教書育人、學修並重、戒定慧並舉」的教學方針,秉承「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的院訓,實行嚴格的上殿、過堂、半月布薩誦戒制度,夏季施行「結夏安居」制度並不定期組織集體拜山、誦經等活動,加強和提高了學僧的自身建設與素質,使「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道風和學風,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倍受國內外佛教界的注目和讚賞,為中國佛教輸送了近千名人才。
學院特色
是一所地方性的中級佛學院,院刊為《甘露》,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院名,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法師創辦併兼任院長。現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教務長的聖輝法師曾任首屆業務副院長。現任副院長是果卓法師、寬容法師。於1990年4月籌備,9月6日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趙朴初亦前來參加。開辦後,佛學院即迅速發展成為海內外大德教徒推崇、讚揚的僧伽教育基地。
辦院宗旨:紹隆佛種,續佛慧命。
學僧來源:根據「講質高不求數雜」的精神,已招收數屆學僧。學僧來源以本省為主,兼招外省。招生條件為信仰堅定、五官端正、六根具足的18一2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僧人。
學制:兩年。四個學期共開設佛學常識、六祖壇經、八宗概要、金剛經、楞嚴經、戒律學等20多門課程。
辦院方式:「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不放暑假,結夏安居、半月誦戒、早晚兩堂功課、過堂坐禪。
畢業去向:已畢業數屆學僧,有的留院、留山,有的則由中國佛教協會分配到全國其他寺廟或回原籍寺廟等。
歷史背景
早在1898年,華嚴學者月霞在九華山翠峰寺創辦「華嚴大學」;1919年初,在東崖寺方丈容虛倡議下,成立了「江南九華佛學院」,開設課程有:佛學概論、賢首學、小乘佛學概論、佛教宗派源流、攝論以及國文、英文、文章作法、算術、歷史、地理、自然、音樂、藝術、體育等,歷時17 年。1985年,九華山佛教協會舉辦僧伽培訓班,學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廟招生,經考試擇優錄取。學生畢業後大都回原地從事寺院管理工作。現九華山佛學院是在九華山僧伽培訓班基礎上,於1990年7月創辦, 院址選在甘露寺。開設正科班一個、佛學研究班一個,並不定期地為全國各地舉辦寺院執事培訓班,傳授古漢語、哲學、醫學、寫作、英語、書法、梵貝等基礎課和佛學概論、八宗概要、戒律、遺教三論、地藏經、三論賢義、佛教史[2]等佛學理論課。截止1999年7月,共培養學生250多名,寺院執事近50名。
明清以來,九華山各大叢林經常開壇講經,對僧徒進行佛法教育。講經說法者既有本山高僧,也有禮請來的外地名僧。較有影響的講經活動有:明未四高僧之一智旭於1637~1638年在芙蓉閣登壇演說《華嚴經》,並參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清朝國師玉琳、高僧興斧、寶恆先後到九華開壇講經,一時宗風大振;現、當代名僧普貫、了願、大願等講經也頗有影響,尤其是1981年、1986年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1986年四川昭覺寺清定法師演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十輪經》 ,歷時月余,聽眾數百人,影響深遠。
視頻
九華山佛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安徽九華山神奇的天堂! ,搜狐,2018-02-20
- ↑ 宗教文化 | 漢傳佛教史 ,搜狐,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