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沂郯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郯城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跨北緯34°22′—34°56′,東經118°05′—118°31′。南部臨近隴海鐵路,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所環繞,北半部與臨沂市臨沭、河東、羅莊、蒼山四縣區接壤,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素有「魯南糧倉」之稱。

郯城建置,始於郯國。1956年1月,郯城縣人民政府改稱郯城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2月,又改名為郯城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更名為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臨沂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2月,隸屬臨沂市。

郯城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總面積1195.12平方公里,總人口94.1萬人(2018年)[3],轄16個鄉鎮(街道、開發區、景區)、616個行政村。

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6.7億元,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4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49.3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5.8%。

== 历史沿革 == 

郯城建置,始於郯國。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紀。

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國為越所滅,其境入越。

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後,其地又歸楚。直至秦統一六國,郯國之名不復存在。

秦行郡縣制。境地先屬薛郡後為東海郡且郡治所在地,並在楚漢間有一短暫時期亦稱郯郡。屬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轄境北近臨沂,南至長江以北的揚州、秦州,東瀕東海,西南到洪澤湖一帶,為本縣建置盛期之一。

漢承秦制。郯為縣、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漢,東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縣建置更趨複雜。先是三國魏黃初年間(220—226年),東海郡稱東海國,郯縣隸屬關係仍舊。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設彭城(今江蘇徐州)。晉初,復稱東海郡,郯縣屬之。晉惠帝時,又改稱東海國。

隋,改郡為州。開皇初,郯郡廢,郯縣隸泗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泗州改稱下邳郡,郯縣又隸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縣。武德四年(621年),郯縣屬泗州。貞觀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郯城」作為政區名,始見於此。元和間(806—820年),復置縣時,遂以鄉名為縣名,稱郯城縣。而後又省入臨沂縣,仍稱郯城,隸屬河南道沂州。

郯城縣自唐後期省入臨沂縣,歷經五代十國、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復縣,其縣原治所稱「郯城」。在此長約500年的時期內,境域所屬,隨臨沂縣而易。

元末,郯城縣復置。

明代,郯城縣隸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沂州。下轄政區為4鄉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兗州府之沂州劃歸直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郯城縣隸沂州府。其下轄政區,清前期為4鄉32社;中後期為4鄉45社。

民國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縣隸濟寧道,下轄5區48保。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由四道改為十一道,郯城縣屬琅琊道,轄區依舊。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郯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其轄區改為5區44鄉。民國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縣隸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更為7區45鄉。翌年,其轄區又為5區45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侵占郯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解放郯西之馬頭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與此同時,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南行政專員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復為日軍侵占。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由於形勢變化,縣政府撤銷。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馬陵辦事處(縣級政權)建立,隸濱海專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後,馬陵辦事處改稱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關係未變。同年10月,縣政府隸屬濱海專署二行署。此間民國三十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據鬥爭形勢需要,在郯城縣東部及西部增置了臨沭、趙鎛(蒼山)二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濱海行署二專署,下轄10區2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縣為國民黨占領,人民政府政區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政區按民國初年設置,後改為23鄉2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縣全境解放,隸屬魯中南行署第六專署。1950年5月隸屬臨沂專區公署。1956年1月,郯城縣人民政府改稱郯城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2月,又改名為郯城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復名為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臨沂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隸屬山東省臨沂市。

地理環境

地質

郯城縣地處沂蒙山南麓,當沂沭河斷裂帶南延部分。斷裂帶東側兩條斷裂:昌邑——大店斷裂、安丘——莒南斷裂,均較清晰明顯;西側兩條斷裂:唐郚 ——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則隱伏於第四系復蓋層下,並向西南延伸。這四條斷裂走向基本平行通過縣境,構成大型北北東向構造帶。這一構造帶晚期新構造活動中又被北西西向斷裂所切錯,致使區域地質更趨複雜。[10]

地貌

郯城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為二千五百分之一,海拔26~58米。山區面積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縣總面積的14.1%,主要分布於東部馬陵山一帶,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殘孤山丘。

河流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均為季節性河流,郯城縣主要河道45條,全長620.7公里。沂河、沭河縱貫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其次還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蘇魯邊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馬河、沙溝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溝河、黃墩河、黃泥溝等。基本具備承接客水、排泄內澇的功能。

氣候 縣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依照氣候學上之物候現象和氣溫變化劃分四季,各季不等長。冬季最長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為63天。冬季寒冷少雨,為半乾旱氣候,夏季炎熱多雨,為濕潤性氣候,春秋季為溫暖宜人的半濕潤氣候。但隨着地球大氣趨於變暖和污染加劇,縣內氣溫增高,降水減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3.1~13.7度之間,南部高於北部。氣溫的變化明顯。縣內降水量的特點是南部多於北部,中部最少。

5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1999年調查,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為196.8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139.3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71%。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20.2萬畝,人均1.4畝,園地面積12.0萬畝,人均占有0.08畝。非農用地面積57.5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29%。

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降水為地表水的主要來源,年降水量比較充沛集中。汛期易發生洪澇,而春秋又常出現乾旱天氣。河川徑流量季節變化大,過境水的利用量較小。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勻。[11]

礦產資源 郯城縣因其在大地構造上的特殊地位,地層比較齊全,構造十分複雜,擁有得天獨厚的成礦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金屬礦有鐵礦,非金屬礦有煤、金剛石、重晶石、石灰岩、建築黃沙、建築石材等。

鐵礦:境內鐵礦主要集中在縣境中部十里鄉小埠嶺一帶,故名「小埠嶺鐵礦」。截至2010年,該礦C級儲量為162.8萬噸,開採品位平均50%,最高可達64%。另有東北方向距該礦一公里處的馬屯礦區,儲量為18.5萬噸。上述兩區內礦石皆屬自熔性磁鐵礦,具有品位高、熔點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埋藏淺、易開採等優點。

金剛石:為境內代表礦種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發現的四顆特大金剛石中,有二顆出自郯城縣境內。一顆是1981年8月在縣內金剛石礦所發現,重124.27克拉,在四大鑽石中位居第三,取名「陳埠2號」;另一顆是1937年秋天在李莊鎮金雞嶺發現,重281.25克拉,為中國鑽石之最,比位居第二的「常林鑽石」幾乎重一倍。

生物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除人工栽培植物和人工飼養的動物外,野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且有較強的適應性。

動物:截至2010年,縣境內動物有600餘種,主要有魚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和昆蟲類。隨着人口的增長,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無計劃的捕殺,野生動物日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跡或接近絕跡。


植物:縣內植物種類繁多。截至2010年,郯城縣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種,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種,栽培植物104種。各類植物中,林木樹種中以楊、柳、槐多見,銀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藥材有毛莨等百餘種。小麥、水稻、玉米則為境內主要栽培植物。

藥材資源 境內中藥材資源豐富,截至2010年,境內出產中藥材300餘種,以植物性藥材為多,動物性藥材和礦物性藥材種類不多,產量也較小。

植物性藥材:羊蹄(土大黃)、天門冬太子參牛膝白芷、何首烏、地榆、防風、黃芩葛根山藥、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遠志、棗仁、柏子仁、芫條花、柴胡、丹參、桔梗、蒼耳、茵陳、鵝不食草、瓜蔞、兔絲子、紫蘇、薏芯仁等。

動物性藥材:土元、地龍、金蠍、刺蝟皮、桑螵蛸、蟬蛻、蜂房、夜明砂、蛇蛻、僵蠶等。

礦物性藥材:雲母、鐘乳石、硃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59年,郯城縣總人口即達47.93萬人;1969年,郯城縣總人口為63.16萬人;1979年,郯城縣總人口增至74.86萬人;1989年,郯城縣總人更達85.09萬人;1999年,郯城縣總人口已達96.45萬人。建國50年,本縣淨增人口55.09萬人,淨增率達136.5%。此人口數字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6.8倍。若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字338770人計算,郯城縣1953—1999年46年間,即淨增人口57.58萬,淨增率148.1%,更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7.2倍。1497.6降至1312平方公里。 2010年,郯城縣總人口92萬人。2011年,郯城縣總人口92.7萬人。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看,與山河相間之地貌特點一致,呈隨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點。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餘公里,約占郯城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沂沭河川流縣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幹流兩岸1公里之內為縣人口最為稠密區,山河之間或兩河之間澇窪地區,其人口密度介於二者之間。 從性別構成比來看,郯城縣男女性別比為106.19:100。

2012年年末,郯城縣總戶數25.9萬戶,總人口94.1萬人,非農業人口23.3萬人,男性48.5萬人,女性45.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5‰。

民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漢族548233人,占總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其它有壯族6人,朝鮮族4人,滿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漢族764884人,占總人口的99.54%,比1964年普查增長39.40%,年均增長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長1.53%;其它民族為滿族13人、壯族5人、朝鮮族4人、蒙古族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郯城縣有17個民族。其中漢族871079人,占99.52%;比1982年普查增長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1982年普查增長16%;其它民族為蒙古族7人,朝鮮族3人、苗族11人、藏族2人、彝族10人、壯族7人、布依族4人、滿族22人,侗族1人、瑤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3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土族1人。

2011年,郯城縣漢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為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

經濟

綜合 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6.7億元,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4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49.3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9.2:46.2:44.6,第三產業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71.56萬噸,畝產502.88公斤。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2.3萬畝,其中夏糧(小麥)播種面積70.6萬畝,單產448.6公斤,總產31.72萬噸;秋糧播種面積71.7萬畝,單產556.4公斤,總產39.88萬噸。

2018年全年生豬存欄量下降27.8%。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為70.3萬頭、1.36萬頭、12.2萬隻和1782萬隻。全縣豬肉產量為5.98萬噸,牛、羊、禽肉的產量分別為287.5噸、164.1噸和2664.7噸。禽蛋產量為1782.4噸,其中雞蛋1766.5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至296家,實現工業產值580億元,同比增長1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精細化工、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特色板材、紡織服裝、機械產業、現代中醫藥八大產業共183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71.8億元,占全部規模企業的73.2%。其中:化工企業1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6.8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3億元;食品加工企業6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38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8億元;機械企業4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90.1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5.4億元。

建築業

2018年全縣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24家,其中施工總承包23家,專業承包公司1家。主要分布在3個鄉鎮,其中郯城街道20家,馬頭鎮3家,李莊1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02億元,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16萬平方米、建築竣工面積13.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面積6.6萬平方,從事建築活動的從業人員1993人。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其中一產投資增長5.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6.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9%。全縣工業投資增長9.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2.0%,民間投資增長9.3%,全縣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41.7億元,下降55.6%。

2018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0.9億元,同比增長66.8%;新開工面積42.3萬平方米,增長27.8%。商品房銷售面積55.1萬平方米,增長42.3%;商品房銷售額24.4億元、增長49.8%。

國內市場、外經外貿

2018年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88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7.8億元,增長7.9%。從行業看,限額以上批發業完成營業額50.6億元,零售業完成營業額61.5億元;住宿行業3.5億元、餐飲行業2.2億元。

2018年全縣新增外貿經營權備案企業42家,全年實現進出口17.7億元,同比增長26.68%。其中出口16億元,增長30.7%;進口1.7億元,下降1.4%。[

財稅、金融

2018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1億元、增長8.5%。其中,地方級稅收收入11.4億元,增長9.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7.2%;增值稅、改徵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四項主體稅種收入6.2億元,增長10.3%,占稅收收入比重為54.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5億元,增長3.6%。國地稅全年完成收入19.8億元,同比增長7.0%。

2018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87.2億元,較年初增加26.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242.6億元、比年初增加21.5元。各項貸款餘額178.8億元,較年初增加30億元,存貸比62.3%。外幣存款餘額折價為679.42萬美元,較年初減少227.15萬美元;外幣貸款本月末餘額折價為175.38萬美元,較年初增加33.76萬美元。

社會事業

居民生活 2018年全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88,改善6.7%;優良天數204天,PM2.5濃度為56ug/m3。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8元、增長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11元、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0元、增長7.8%。全縣居民人均現金支出21557元。其中,現金消費支出14024元,生產經營現金費用支出3644元,購置資產及非轉移性支出8783元;食品支出3384元,衣着支出1014元,居住支出3079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025元,交通通信支出2046元,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218元,醫療保健支出1870元。

勞動就業 2018年,城鎮從業人員80835人,其中新增城鎮就業7743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259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34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071人,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金額2018萬元,發放人數202人。全縣事業編招考人數56人,公務員招考85人。[1]

社會保障 2018年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3015人,企業職工養老、機關養老人數分別達到4.3萬人、1.8萬人。職工醫療保險人數5.4萬人,工傷保險人數6.1萬人,生育保險人數3萬人。全縣衛生機構532處,其中醫院18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09所,婦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各1所,專科疾病防治院2所。全縣擁有床位數3315張,執業(助理)醫師1281人,護士1509人。

文化事業 2018年,縣圖書館1座,館藏紙質圖書245萬餘冊;電影院3處,容納量780人,數字放映機37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體育場館1處,可容納3000人。全縣廣播電視擁有欄目21套,其中電視欄目有12個,廣播欄目9個。主要廣播設備和電視設備61套,其中廣播設備6套,電視設備55套。固定電話用戶3.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6.3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17.9萬戶。

體育事業 2018年組建校園足球俱樂部,先後舉辦了多次省級與國家級足球賽事,全縣校園足球運動水平整體提升。2018年,郯城一中女足在多次獲得各種中學生足球賽事第一名之後,代表國家參加世界中學生五人制足球錦標賽,獲得第七名。9月10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認定郯城縣為33個全國青少年足球試點縣之一。[2]

參考文獻=

  1. 年郯城8百度文庫
  2. 郯城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