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子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子參補益類中藥,為石竹科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 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始載於清《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其根部細小,塊根由數根至數十根不等、肉質、直生、呈長紡錘形,表皮淡黃色,疏生鬚根,每個塊根只有一二寸長,故又稱孩兒參或童參。但歷代本草收錄並不相同,如《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太子參即遼參之小者,非別種也…味甘、苦,功同遼參」,係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目前應用的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並非指人參之幼根[1]。其成份為太子參皂A(Pseudostellarinoside A)、尖葉絲石竹皂D (Acutifoliside D)、太子參多醣(PHP-A和PHP-B)、脂肪酸類、太子參總磷脂、太子參環A.B.C.D(heterophyllin A.B.C.D)、揮發油類、胺基酸類、微量元素[2]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細長紡錘形,外皮淡黃白色,疏生鬚根。莖直立,有2行短柔毛。葉對生,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莖頂葉較大,常4葉排成「十」字形。花2型,腋生,莖頂的花大,白色,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披針形,花瓣5,先端2齒裂,雄蕊10,花柱3;莖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閉合,無花瓣,雄蕊通常2枚。蒴果卵形,種子扁圓或長圓狀腎形,褐色,具疣點。花期4~5月,果期5~6月。

藥材性狀

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10厘米,直徑0.2~0.6厘米。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頂端有莖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燙後曬乾者);或類白色,有粉性(生曬者)。氣微,味微甘。[3]

產地

生於林下富腐殖質的深厚土壤中。分布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主產於江蘇山東。此外,安徽等地亦產。

性味

甘、微苦,平。[4]

歸經

三經。[5]

功效

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太子參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改善人體的心功能。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用於脾虛體弱、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6]

參考文獻

  1. 太子參,藥師週刊(第1855期)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3. 太子參,中藥查詢
  4. 中國藥典
  5. 中藥大辭典
  6.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健康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