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立於2000年,以進行公眾的科學普及教育以及輔助相關大、中、小學的教學為服務宗旨。以豐富的館藏,極具特色的文化學術氛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博物館以香港同胞捐贈的「馬文輝堂」為館址,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817年,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生物博物館有植物標本22萬號;昆蟲標本60餘萬號;動物標本3萬號,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1]等37種,以及護士鯊、豹紋鯊、翻車魚等百餘種珍稀動物標本,此外還有北極熊、企鵝、鴕鳥等國外的珍稀動物標本。

展廳設置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的展廳分為綜合展廳、化石與生命演化展廳、動物生態展廳以及生命科學熱點系列展窗。

綜合展廳

綜合展廳以極其豐富的實物、標本、模型、文字、圖片、燈箱、電教設施等全面展示生命科學知識及研究成果與發展歷史,積極倡導生命科學原理及其應用。包括微生物、植物、動物、昆蟲四個展區,有神奇的熱帶雨林[2]「倒木」、高大偉岸的亞洲象、生動逼真的草原景觀等實物模擬景觀。 「化石與生命演化」展廳以生物的系統進化為依據,陳列古動植物化石以及鱘、雀鱔、弓鰭魚、骨舌魚等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標本,展示古代爬行類(魚龍、貴州龍)和水生哺乳動物(江豚、平鼻海豚)的骨骼標本,設有貴州龍動物群、茂名龜動物群等專區,科學地系統地展示生命演化的漫長曆程。展廳內結合形象有趣的展板,為人們展示了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和複雜的生命現象。

中山大學風景

生命科學長廊目前的展覽主題是「生物之美-人與自然攝影圖片展」。通過攝影圖片展,促使青少年找尋和感受自然之美、和諧之美、生物之美,從而達到自然與環境教育、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脊椎動物生態展廳

脊椎動物生態展廳內容科學嚴謹,在200m2展區里,展出的動物標本含 4綱18目40科共計72種。布展按動物的地理分布特點,以動物生活環境為背景,展示本館收藏的澳洲動物、非洲動物、亞洲動物以及特色海洋脊椎動物,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部分館藏動物及其自然生活場景。該展區還配有多媒體系統,通過觸摸屏控制燈光,使人、機和展覽能夠充分互動,以更形象、更豐富多樣的內容展示動物的大千世界,揭示生命的奧秘。另外,內容豐富的脊椎動物館藏標本陳列室也向市民開放。

昆蟲標本館

昆蟲標本館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着名的昆蟲學家蒲蟄龍院士紀念室,則展示了老一輩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及其豐碩的科研成果

科普工作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立五年來,在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績斐然。接待來館參觀的中小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十餘萬人次;舉辦了「現代生物科技展」、「生物入侵」等科學專題,開設生物科普知識講座以及生動有趣的生物小實驗;建成網上生物數字博物館,通過網絡為民眾普及生物知識。

生物博物館在科普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受到了廣泛關注,先後被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廣州市的科學普及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廣東省、廣州市科普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

視頻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 相關視頻

數據上的名校-中山大學:學在中大,立志做大事
2021第68期鄉約科普探秘生物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