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工作)原圖鏈接來自 中央民族大學 的圖片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原燕京大學[1]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北平研究院等單位從事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史和民族語言等方面研究的權威學者,大多集中到了中央民族學院,建立了研究部。研究部是新中國創建最早的民族學教學與研究中心,也是當時中國頂尖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民族史學家、人類學家和民族語言學家最集中的地方,如于道泉、翁獨健、翦伯贊、潘光旦、吳文藻、聞宥、楊成志、費孝通、林耀華、馮家升、傅樂煥、汪明瑀、馬學良、王鍾翰、程溯洛、陳永齡、沈家駒、宋蜀華、施聯朱、王輔仁、王曉義等都在研究部工作。

教師隊伍

學院高層次人才薈聚,擁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科委學部召集人1人、教育部民族學類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國家民委領軍人才5人、國家民委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9人,整體學術水平一流。

學院現有4個本科專業(民族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文物與博物館學)、1個本科創新人才實驗班「孝通班」、7個學術碩士學位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2]民俗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政治民族學)、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社會工作和文物與博物館學)、6個博士學位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政治民族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民族學、社會學),具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本科生652人,碩士研究生523人,博士研究生276人。

國際交流

學院與國際學術界一直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近些年,與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荷蘭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海外近30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達成實質性合作關係。2018年獲批2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發展中國家社會文化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社會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學院以「國際大都市多民族社會文化融合比較研究」項目入選北京海外學人中心的「2020年北京市外籍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2020年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海外社會文化研究創新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為深化和拓展世界民族與海外社會文化研究,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抓手,也為提升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增長點。

學術貢獻

學院堅持「從實求知、學以致用」的學術傳統,致力於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建國初在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等重要民族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時期在涉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國家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學術貢獻,如人口較少民族社會經濟調查、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一帶一路」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等。學院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被中央及省部委多次採納,成為黨和國家促進民族發展、解決民族問題的「思想庫」與「智囊團」。

視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相關視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五四青春詩會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五四青春詩會

參考文獻

  1. 燕京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搜狐,2017-07-13
  2. 考古學的定義,搜狐,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