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由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主辦、山東省蓬萊市人民政府和山東園藝學會承辦的「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全國蘋果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於2018年10月26~29日在山東省蓬萊市召開。本屆會議的主題為「研討我國蘋果發展措施,儘快實現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來自全國15個蘋果主產省份的290餘位專家、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果農大戶等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開幕

27日會議開幕式由蘋果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韓振海教授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1]、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束懷瑞,國家蘋果工程中心主任、山東省園藝學會理事長高東升,山東省果茶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志剛,煙臺市農業局局長白國強,蓬萊市委副書記、市長楊升岩出席並致辭。開幕式結束後,與會人員進行了7個品種展示園及苗木繁育基地的業務參觀考察。

主題報告

28日全天進行大會主題報告,全國農技中心經作處李莉處長、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王金政研究員、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魏欽平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鋒旺教授、青島農業大學原永兵教授、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傑研究員、陝西省延安市副市長張宏、蓬萊市農業局局長王軼、蓬萊市元峰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閆長征等9人圍繞本次會議主題,分別作了大會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就蘋果生產中科研貢獻、歷史傳承、研發團隊建設、經濟和生態效益並重、果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做主旨報告。其後,參會代表進行了熱烈的學術交流。最後,蘋果分會理事長韓振海進行了會議總結,並就分會2019年工作做了計劃性部署。

28號下午,蘋果分會年會安排專門時間,由分會理事長韓振海教授組織了「十九大」精神專題學習

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全國蘋果產業發展高峰論壇10月27至28日在蓬萊市隆重舉行。會議的主題是:「蘋果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會上,9位果樹專家、政府部門官員、果樹企業家作學術報告,聚焦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全國農機推廣中心經作處處長李莉研究員、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理事和常務理事40餘人,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與試驗站站22人,以及來自15個蘋果主產省市的代表共計296名代表出席會議。

國際園藝學會理事、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蘋果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國家蘋果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韓振海教授主持開幕式,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園藝學會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高東升教授,山東省農業廳果茶站站長王志剛研究員,煙臺市農業局局長白國強,蓬萊市市長楊升岩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國家蘋果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王金政、叢佩華、馬鋒旺分階段主持全國蘋果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和參觀考察。

全國農機推廣中心經作處處長李莉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馬鋒旺教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果研究所副所長魏欽平研究員、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王金政研究員、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原永兵教授、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傑研究員、陝西省延安市副市長張宏、蓬萊市農業局局長王軼、蓬萊市元峰果業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閆長征,先後作《我國水果產業轉型升級對策分析》《西北旱區蘋果產業發展和科研工作思考》《現代果園矮砧栽培關鍵技術》《渤海灣產區蘋果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世界蘋果產業技術與趨勢》《2018年度蘋果市場分析與建議》《黃土高原是我國優質蘋果核心產區之我見》《蓬萊市蘋果產業發展概況》《現代果業服務創新模式探索》的報告。

專家報告

在聽完上述專家的報告後,束懷瑞院士作報告,從宏觀的角度對我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他說:蘋果對於農民增收作用很大。中國人均蘋果32公斤,高於世界人均25公斤的水平。但是分析起來,我們總感覺到吃蘋果的人少,吃到高檔蘋果的人更少。過去,在屋裡放一個蘋果,滿屋子飄香。現在,生產的蘋果很少有香氣,放一箱蘋果也聞不到香味。有關果樹生產,國家的政策是提質增效,降低成本,肥藥雙減,綠色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生產的蘋果不僅外觀好看,還要好吃,吃了還想吃。在我國適合發展蘋果的區域,選育最好的品種,生產出最好吃的蘋果,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蘋果產業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深層發展

束懷瑞說:2017年我國蘋果面積3893萬畝,總產量4139萬噸,分別占世界的52%和56%,高檔果13%。平均單產低,質量差,爛果多,生產規模小,勞動力成本高。怎樣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滿足蘋果產業發展的需要,建議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以提高效益為中心,既要提高經濟效益,也要提高生態效益和資源效益。陝北的洛川發展蘋果綠化了荒山,增加了降雨量30%,生態經濟林為土壤儲存了水資源。山上的樹木,根系向深層發展,97%的靠自然水生長,果樹生產要遵循喬木儲水規律,山地要上中下統籌,喬灌水草結合,解決水的問題。二是樹立國家人才的觀念。科研機構[2]、高等院校要有國家人才觀,科研人員的工作是為國家服務,在崗位上奉獻是為國家盡一份責任,而不是個人奮鬥,為了私人利益、小團體利益和本部門、本單位利益。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發揮團隊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幹大事,出成果。三是理論聯繫實際,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作為科研的根本任務,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圍繞蘋果產業發展,從土壤肥力提升,到新品種選育、老果園改造、現代果園建設、果樹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果園機械化的全過程,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只有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新產品、新技術,才是可以推廣的。

據介紹,黃土高原優勢區蘋果種植面積為1781.7萬畝,產量1946.68萬噸。環渤海灣優勢區蘋果種植面積為1064.4萬畝,產量1612.9萬噸。目前西北旱區蘋果種植規模已占全國60%,全國蘋果種植中心向西部優勢區持續遷移。無論是黃土高原優勢區,還是環渤海灣優勢區,在蘋果產業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是相同的。這些問題是:品種老化,結構單一,單產水平低;千家萬戶生產經營方式,造成果品質量可控性差,標準化水平低,從而導致一流的果品,三流的商品;人工短缺,果農老齡化,後繼乏人;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市場競爭力下降;;老齡鬱閉果園面積大;生產設備簡陋,機械裝備匱乏;土壤酸化,肥力水平低;果品加工產業嚴重滯後。因此,專家提出在蘋果栽培管理技術上應採取以下對策:推廣優新品種,開發廣適、多抗矮化砧木;加快矮砧栽培模式發展,推動栽培制度轉型升級;實施成齡鬱閉果園優化改造,提質增效;推廣應用精準高效省力化栽培新技術;加快提升果園裝備機械化水平;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采後加工處理產業。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蓬萊蘋果產區是環渤海蘋果優勢區最典型的代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條件,優良的蘋果品種,精細的管理技術,優質價高而聞名。蓬萊蘋果栽培面積33.9萬畝,產量84.3萬噸,優質果率達85%以上,高檔果占40%以上,農民的人均純收入80%以上來自於蘋果產業,蘋果是該市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全國蘋果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蘋果產業化發展水平高的蓬萊市舉辦,與會人員現場參觀這裡的蘋果矮砧密植集約化栽培示範園,對於引領我國蘋果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