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試驗基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試驗基地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赤草村坡田洋,是全國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南繁育種基地;海南省熱帶農業主產區、反季節果蔬種植基地,主要有豇豆、茄子、青瓜、苦瓜[1]和絲瓜等。海拔高度11米,年均溫度26℃,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霜。基地總面積500畝,全部為租賃試驗用地,租賃期限13年,建有科普展示、公共平台、行政辦公、餐飲住宿、學習室、試驗田。基地主要圍繞基因編輯創新利用、作物表型組學研究、作物野生近緣種保護與利用、作物精準育種技術研究、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智慧化數字化南繁技術、南繁生物安全與風險評估、南繁種子品質鑑定與分子改良、水稻種質創新研究等開展工作。

相關資訊

種業「南繁硅谷」,最好的種子永遠是下一個

這是一片神奇的熱土,四季無冬,艷陽高照。這裡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誰知絕島窮荒地,猶有幽人處士家」。

世紀60年代,「雜交水稻之父[2]」袁隆平懷着「禾下乘涼夢」,和千千萬萬南繁人一起,追逐陽光到此開展「候鳥式」科研育種,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城重煥生機,熱土再鑄輝煌。新一代南繁人有了更高的使命和追求:建成服務全國,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南繁硅谷」,把農業「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一期項目(2021年11月24日 楊冠宇攝)

01

古城煥新機?追光者啟新程

三亞市中心以西40多公里,崖州古城枕海壁立。歷史在這裡留下斑駁的印記,自然造化也讓地處北緯18度的沖積平原聚滿光和熱。

2021年10月26日,這片希望的田野傳來喜訊: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實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夙願。

科研不斷茬,收割完水稻的基地里,新種的秧苗透出濃濃綠意。城西村「老把式」鄭聯盟翻地、拉線、下肥,在轟鳴的機器聲中,領着村民為科研單位搶播上千個大豆品種。

推動種業振興成為南繁人的共同使命。2021年5月揭牌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里,嶄新的2269台測序儀、質譜儀等科研設備整齊擺放,15個院士團隊正在開展育種前沿領域科研,到處可見忙碌的身影。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說,從田間移步實驗室,便能完成科研實驗。「這裡有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運用基因技術,能大幅提高育種效率。」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接連入駐,人才、技術資源迅速集聚。「希望畢業後能留下來,實現我的育種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博士後耿慶河說。

從高處俯瞰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一期項目,數千畝梯田高低錯落。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董事長李智全指着坡下的新樓說:「育種專家的度假式科研公寓馬上交付使用,我們還在籌備世界種業交易中心,將在當地實現科研成果轉化。」

中國種子集團總部遷至崖州灣、大北農集團落地生物育種孵化器、海墾南繁產業集團擺脫「收地租」的低水平發展模式,打造集聚328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南繁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始於一粒種子的南繁事業加速產業化裂變,即將迎來開花結果的收穫期。

02

告別「難」「煩」?種業創新起高地

2021年11月29日,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啟動「揭榜掛帥」項目,各路「揭榜英雄」紛紛簽下軍令狀,向76個重大攻關項目發起總攻。

「英雄不問出處,實驗室打破了各科研單位的邊界。」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說,圍繞「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設置攻關項目,項目責任人自行組建科研團隊。經費不設上限,分階段採取「里程碑」式考核,引導團隊攻克「山頭高地」。

「關起門育種」曾是南繁育種的常態,各自為戰下科研「小散弱」現象凸顯。如今,2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420多家涉農企業進駐崖州灣科技城,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有序推進,將統籌各方科研力量聯合攻關。

立足商業化育種,科企合作走向深入。2萬多項知識產權在崖州灣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展示,作為交易供應信息掛牌的高價值專利達2000多項。依託平台,中國農科院和當地企業完成「丹霞紅梨」植物新品種交易,獨占許可轉讓權價格高達2200萬元。

眼下,中國農大正與海墾南繁產業集團共建種業聯合創新中心。「進駐項目以成果轉化為導向,誰用地、怎麼用、有何商業前景都要講清楚。」三亞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院院長龔元石說,226畝基地產生的一切專利、品種,企業都享有權益,並優先進行商業化推廣。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之前,中國農大每年上百名師生來南繁,經常得找農民租地,教授帶着學生,守着「巴掌大」的田地搞科研。近兩年,學校新增南繁基地約500畝,科研「打游擊」的窘境成為歷史。

為落實國家南繁規劃,三亞等地劃定26.8萬畝國家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驗室、公寓、學校、醫院等不斷完善,告別「難」「煩」的許多科研「候鳥」不再遷徙,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轉變。

過去年年南來北往,這次一待就是一年。「平台建起來,項目動起來,人才留下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說,該院正加快南繁研究實體化建設,已創建7個南繁科研創新團隊。

「以崖州灣科技城為依託,三亞正在打造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作為築造『南繁硅谷』科技內核的空間載體和關鍵支撐。」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周紅波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