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道古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嚴道古城遺址位於四川省滎經縣,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漢。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嚴道城址和何君尊楗刻閣刻石[1]。
嚴道城址保護範圍:西至陡坎,其餘各方以城牆為基線外延100米。面積約27.975公頃。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向西外延50米至滎河,向東、南、北外延100米。何君尊楗刻閣刻石保護範圍:北至滎河,西外延400米至烈士鄉加水站,東外延600米至民建鄉順河村,南外延10米至108國道線。
簡介
嚴道縣城由主城和子城兩部分組成。主城平面約呈正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75米。夯土中發現漢代陶罐、瓮、缽、筒瓦等殘片。子城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城牆建築方法與主城同。東牆殘高1.2米,寬1.5米,牆內夾有大量漢代遺物。
嚴道的由來與古嚴道居民的構成
滎經最初的居民是由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氐羌系統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及外來的楚人(也應該包括有舜的後裔,因楚文化也有舜文化的成分)構成。春秋戰國之際,楚莊王之後裔岷山莊王,約於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以滎經城為中心的楚人建立了附庸於楚國的岷山王國。滎經縣在岷山莊王管轄時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為楚國從麗水地區運送黃金的轉運站。岷山莊王以莊為氏,他是楚王派在滎經管理麗水地區黃金的代理人。至秦滅蜀後,岷山莊王族被迫「南遷滇池」,因而後來的滇王莊嬌也應是楚莊王之後裔。公元前六世紀時,滎經便已是蜀國開明王朝的銅冶基地,同時也是開明蜀國的銅器、氂牛、笮馬貿易的中心。為取得氂牛、笮馬和銅冶資源,秦國於公元前329年吞併蜀國,並從上郡(現陝北地區)遷來大批「嚴允」 羌人,不久便以「嚴允」羌人和本地人「迎」部羌人(戰國時期南遷的羌部落之一部,該羌人部落酋長叫「迎」),修築了從臨邛(今邛崍市臨邛鎮)至今滎經的道路,秦時「嚴」與「迎」同音,故所修之路稱為「嚴道」(此路漢代時,從成都起經嚴道至雲南,可直達緬甸北部,再轉至印度,此路與通過各部落的民間商路合稱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2004年發現於雅安滎經縣的東漢「何君尊楗閣」摩崖石刻便印證了此路的存在)。公元前316年,秦在此設置嚴道縣(治所就在今滎經縣嚴道鎮的近郊六合鄉古城坪),隸於蜀國守。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三年),秦惠文王的異母兄弟樗里疾因戰功顯赫並從楚國奪取漢中而封爵於嚴道,號為「嚴君」,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三年),樗里疾被任為秦國相。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廢蜀國守,設蜀郡,嚴道隸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遷楚莊王(於公元前613—590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之後於此,因而嚴道又名「莊道」,直至東漢因避漢明帝劉莊之諱而停用此名。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79-156年)時,賜幸臣鄧通於嚴道銅山冶銅鑄錢,隨即有「鄧氏錢,布天下」一說。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設「榮經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榮字改木從水,「榮經」設為「滎經」[2]。
視頻
嚴道古城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國網,2006-06-02
- ↑ 滎經古嚴道文化與巴蜀文化的淵源,中國考古,200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