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涌(英語:Tung Chung)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北部,屬於離島區,為北大嶼山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鄰近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為香港出入境其中一個樞紐,東涌新市鎮有鐵路和公路連接港島、九龍的市區,新界西的屯門、元朗、以至透過港珠澳大橋連接澳門及珠海。
歷史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 。自宋朝開始,東涌已有人居住,以捕魚及務農為生。根據方志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今日的馬灣涌,就是東涌舊墟[1]。
在1970年代前,東涌一直未有大規模的發展,及至1970年代後期,政府建議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時,始出現針對東涌和大蚝的發展計劃。在1983年發布的《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研究中,北大嶼山沿岸的東涌、大蚝等地已有建設可容納近30萬人口的新市鎮的構想。
1989年制訂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正式決定新機場將在赤鱲角興建,東涌新市鎮的發展亦得到確定。東涌新市鎮的第1期發展計劃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當中[2],目標乃成為機場的支援社區。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則為整個東涌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新市鎮發展在原來的東涌墟東北面的填海土地上,以及東涌河下遊人工改道後所平整而成的土地。
早期發展
2006年9月18日,昂坪纜車系統正式開始營運,來往東涌纜車站至昂坪纜車站只需25分鐘左右。
2009年2月,房屋委員會計劃於東涌56區海邊地皮興建4座高47至49層的公共屋邨,可以容納10,300人居住,預計於2015年入伙;同時諮詢離島區議會,受到東涌居民極力反對,理據是香港政府違反對香港市民不興建及關注屏風樓的承諾。房屋委員會分別於2011年6月及8月就新修訂的發展方案兩次諮詢離島區議會。最終,房屋委員會按照離島區議會及地區人士意見後,修減了原定方案中的4座住宅樓宇高度至41層,低於主水平基準以上140米。有關計劃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啟動,預計於2016年落成,其後命名為迎東邨,可以提供約3,600個單位,容納9,900人居住。另外設有停車場、休憩用地及街市等各類社區配套設施。
2010年,位於映灣園以北的第55B區限呎地由南豐集團以34.2億港元,在2014年,每方呎樓面地價約9000多元。建成後提供1,419伙,由1房約550方呎至5房1,800方呎。另有6伙包括地下花園、空中花園及泳池屋的特色戶,多戶呎價挑戰1萬港元。55B項目於2013年11月1日正式命名為「昇薈」(The Visionary),據發展商公布,項目設有9座高座高密度住宅,另備有洋房,合共提供1,419伙。
在55B地盤北面臨海的55A區地皮,於2011年6月17日起招標,地盤面積27.3萬方呎,結果由新鴻基地產透過旗下利宙企業以37.7億港元投得,該地皮預期可以興建單位數目達2,020個,並於2014年下半年命名為「東環」(Century Link)。
2017年2月17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東涌東與東涌西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視頻
東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別攔我,我要去東涌!百年水鄉古鎮南沙東涌就是一個傳奇! ,搜狐,2017-11-16
- ↑ 香港將軍澳和東涌新市鎮案例分析報告,道客巴巴 ,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