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墨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蘭墨米 |
|
又稱 :黑糯米 產地 :廣西東蘭縣 特點 :米飯紫黑色 軟硬適中 |
東蘭墨米又稱黑糯米,壯話叫「候墨」。此米成產於廣西東蘭縣,故又稱「東蘭墨米」。該米營養豐富,硒元素含量高,在0.20-0.35mg/kg。硒被國內外醫學界和營養學界譽為「抗癌之王」「生命火種」「天然解毒劑」「機體穩定的中心元素」「長壽元素」「人體年輕的元素」。
關於飲食文化[1]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有人依據黃帝製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傳說,認為他是烹飪的始祖;有人認為燧人氏「鑽木取火,以化腥臊」,是他揭開了烹飪史的第一頁;還有人認為伏羲氏[2]「結網罟,以教佃漁」,應為中國烹飪的始祖。
特產簡介
墨米,又稱黑糯米,壯話叫「候墨」。此米成產於廣西東蘭縣,故又稱「東蘭墨米」。其原產地是東蘭縣,由於特定的山區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環境,遠離城市(距離自治區首府有380公里、離河池市有120公里),農業生產區域內沒有受到工業「三廢」污染,在一年的氣候分布中,光溫充足,雨熱同季,夏長冬短,年無霜期達300天左右,自然固有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墨米生產。在種植上,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測土配方施肥與稻田水氣平衡管理等技術,對環境無污染。墨米,墨谷經加工後,米質呈墨色而得名,世界長壽之鄉醫食同源之珍品,是全國有名的六大珍米之一。該米營養豐富,硒元素含量高,在0.20-0.35mg/kg。硒被國內外醫學界和營養學界譽為「抗癌之王」「生命火種」「天然解毒劑」「機體穩定的中心元素」「長壽元素」「人體年輕的元素」。此外,還含有脂肪、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滋陰補脾、健曖肝、明目活血之菌效。除可作產婦和病弱者、老人的滋補食外,還可治療一般性的鐵打損傷、風濕病等,故又稱「藥米」。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古籍藥典詳有記載:「墨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溫肝,益氣補血,生津潤胃,活筋壯骨,利便止瀉,抗衰保顏等功效」。長期食用,有健體及延年益壽之功,因而古代宮廷把墨米列為首選貢米。
東蘭墨米已有400多年的種植史 ,該品種屬感光、中遲熟糯稻,全生育期135—138天,株高120—125厘米,葉寬厚長,分櫱中等,穀粒紫色,米墨色,結實率65%左右,具有耐蔭、耐寒、耐瘠等特性,極適宜在高寒山區田洞栽培,單種一般畝產350公斤,與雜交稻混種一般畝產100公斤。經多年的生產栽培驗證,該品種米質性狀與產量比較穩定,正在打造東蘭富硒墨米品牌,是理想的優質稻種,目前種植規模為1.5萬畝左右。
東蘭墨米以其特優的米質及獨有的風味,贏得了市場和顧客的信譽,產品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近年來,東蘭墨米價格穩步上升,在內地市場上東蘭墨米每公斤8.0—10.0元,比普通稻米高出3—4倍,在港、澳、台市場上,東蘭墨米產品也十分走俏。以東蘭墨米原料加工產品主要壯鄉墨米酒、東蘭紅墨米酒、墨米速食粉、墨米粥、墨米飲料等系列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屬於緊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受歡迎。東蘭墨米開發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品種:一個是皮紫心白,煮熟後,全粒皆黑;另一個則是皮心皆黑。
特點:用此米做飯,味道香甜,甜而不膩,柔軟可口;以墨米為原料釀酒,醇香濃郁,甘甜味美;用墨米製成黑糯糍粑,別具風味。因米粒色澤墨黑,故得名「東蘭墨米」,當地群眾也稱「高山黑糯」。
成份:據化驗分析,墨米內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十六種氨基酸等營養成份。
功效:當地中醫常用墨米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症、早期白髮以及神經衰弱等病症。故有「藥米」之美 稱。
地域範圍
東蘭墨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東蘭、武篆、三石、長樂、隘洞、長江、巴疇、泗孟、蘭木、金谷、大同、花香、切學等13個鄉鎮及其管轄的126個行政村。保護範圍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07°5′-107°43′,北緯24°13′-24°51′。保護面積2000公頃,產量75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1、外在感官特徵:東蘭墨米為感光型糯性稻種,幼苗期葉尖紫紅色,成株期葉基部紫紅色,莖杆紫色,平均株高120cm,平均穗長20.8cm,穗粒數120-220粒,全生育期125-130天,整個生育期植株均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尤其在抽穗揚花期香味更濃郁。東蘭墨米穀粒鈍圓形,穎殼黑褐色;米粒表面短圓形,紫黑色,色素易溶於水、溶液呈紫紅色,米心白色;腹部或近胚部大多有深紅色;米飯紫黑色,軟硬適中,富有彈性,氣味芳香濃郁。
2、內在品質指標:維生素B1含量為170-210μg/100g;維生素B2含量為35-36μg/100g;原花青素含量為850-1100mg/100g;氨基酸含量6-8%;直鏈澱粉2-7%;蛋白質含量9%以上。3、安全要求: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大米》(NY5115—2002)要求。
參考文獻
- ↑ 品鑑中華飲食文化之美,搜狐,2022-11-13
- ↑ 【三皇五帝】人文始祖——伏羲,搜狐,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