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一代IP網絡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下一代IP網絡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中國移動研究院成立於2001年,為集團公司直屬單位,是公司「一體四環」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創新力量,也是公司成立最早、領域最全、輸出人才最多的研發機構。研究院以「成為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研發機構」為願景,以「做中國移動技術創新引擎」為使命,以「技術產業引領、企業核心智庫、關鍵平台與能力研發」為三大定位,現有研究領域覆蓋無線、網絡、業務、安全、人工智能[1]、物聯網、測試、戰略市場產業以及前沿技術等。

研究院擁有高素質、專業化的幹部隊伍,高水平、國際化、專業化的人才團隊,目前有員工1500餘人,平均年齡34歲,碩士占比67%,博士占比20%。研究院助力集團公司獲批基礎電信企業首個院士[2]專家工作站,擁有多名特聘院士和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通過Fellow制、科技委等方式充分發揮專家作用。研究院擁有國際一流的研發試驗基地,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包括5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2個國際組織全球測試認證基地,為行業提供了協同創新的平台。

研究院助力公司實現了移動通信領域技術與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主導了第三代TD-SCDMA、第四代TD-LTE以及第五代5G的研發、技術標準及產業化進程,在智能網、軟交換、光網絡等領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創新成果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在內的14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累計專利申請突破10000件,廣泛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累計向ITU、3GPP、NGMN、IEEE等重要國際組織提交文稿1.4萬餘篇,並擔任主要國際產業和標準化組織領導職務30餘個,助力公司在國際標準和專利工作中居於國際運營商第一陣營。

成果概述

圍繞未來網絡業務承載需求,首次在業界發布《未來IP網絡 IDEAS關鍵技術白皮書》,提出IDEAS架構,從智能化、確定性、柔性、易用及安全五個方面出發,推進數據通信架構的變革。從架構層面,基於傳統IP優勢功能,逐步引入智能化、確定性、算網融合、異構互聯、安全增強等新能力,並從管理面、控制面和數據面逐一分析各個新增網絡功能的分階段演進。目前已經在中國通信協會完成2項標準立項。在網絡確定性、複雜異構互聯、內生安全、網絡智能化、算網融合等多個方面推進新技術突破。,相關技術的原型樣機逐步實現並在多個典型行業和場景的試驗驗證。架構性標和技術標準在、CCSA和IETF等組織進行討論和制定。

成果突破性

網絡5.0架構技術以IP優勢能力為基礎,以超越IP的傳統思路為目標,提出了一種可平滑分階段演進的架構設計。面向未來網絡地海空天一體、服務於全產業全行業、安全可靠可管可信等諸多方向開展研究。在傳統IP統計服用和高擴展等優勢功能基礎上,支持端到端大網超高精度轉發能力,通過IP協議創新引入的多重語義、靈活地址的能力,擴展了定長數字地址空間到廣義開放地址空間,根本上更好地支持了諸如高動態時變拓撲(衛星)、算網融合(算力路由)、短地址應用(超輕量級物聯網設備)、遠程工業控制(雲化PLC遠程操作)等高價值場景。同時互聯分散的計算、網絡和存儲等資源,構建一體化的新型ICT基礎設施,向全產業提供網絡能力、計算能力及數據能力服務,並使其更加有效地滿足萬物互聯、萬物智能、萬物感知的需求。

技術方案

需求挑戰

互聯網技術從強調「及時性」轉變為「準時性」,網絡正在面臨從消費型互聯網向產業型互聯網的轉型。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的大發展,視頻直播、VR/AR、車聯網等各種新應用、新服務不斷湧現。新興業務的發展對傳統數通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數據傳絡在保障業務QoS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滿足用戶的QoE等。 新型應用不斷湧現,對網絡側的能力需求也不斷擴大。諸如浸入式體驗、全息通信、機器人看護等應用,由於其需要通過網絡傳輸和處理大規模多媒體信息,且設備密度和總信息量巨大,未來網絡需要想用戶側提供超高帶寬的傳輸能力。

新業務的不斷湧現還對網絡在技術領域扮演的角色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誕生之日起,網絡就承擔了「連接」的天然職責。網絡的協議設計、接入設計本身都在很大程度上面向連接兩點的需求展開。而後發展的數十年中,網絡的目標在於提升擴展性和拓撲範圍。在規模和效率不斷擴大和提升的同時,新業務對網絡的角色不再停留在「連接即可」的水平上,而進一步要求要有一定的服務質量,並且服務質量能夠穩定、可期、可控,按需提供。此時,網絡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連接媒介,而更應是超越連接的服務能力與數字平台,進而支撐更多的新應用在其上開展。

面對這些業務和網絡新需求,以IETF為代表的數通領域標準組織大多採取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從路由、管理、安全、應用等各個角度進行新技術的探索和研究 。由於缺乏整體架構的指導,各個技術方向獨立發展,進度參差不齊,彼此之間難以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 人工智能的特點及應用,搜狐,2023-03-24
  2. 院士是什麼級別? ,搜狐,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