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成立於1980年,於2003年更名為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業務範圍是:珠算與珠心算普及、學術研究、交流、教學培訓、技術等級鑑定等。協會[1]擁有團體會員15個,個人會員399人,設5個專業委員會。

機構簡介

協會協同珠算界、數學史、數學教育界等人士,深入挖掘珠算文化的內涵[2],集聚了上海珠算領域的重要傳承人和研究學者,並在金融行業、教育領域及公共社區有着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凝集力。協會以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創新發展,服務社會,走出一條新路。

二、具體做法

1、開拓創新,協會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

20世紀90年代以前,協會掛靠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並依靠財政、金融、商貿、交通等各企事業理事單位的合作支持,發揮珠算的計算功能,為經濟建設服務,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均取得顯着成績。但隨着科技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普及和迅猛發展,協會自身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極大威脅。在此困境下,協會勇於挑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成功地實施了戰略轉移,從而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大轉變:在體制上由企事業單位組合型轉向由珠算界、教育界聯手,堅持理論為基礎、科研為指導的科教辦學型,創建了珠算心算的新學科;在經營上由財政補貼、社會資助走上了的自力更生、自主發展道路,建立了協會—學校—經營部「三位一體」的機制。這是是協會結合自身功能的優勢,建立了來自社會、又直接服務於社會的良性循環機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自主活動、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一種模式。事實證明,協會實施戰略轉移是正確的、及時的,這是協會在新形勢下具有鮮明社會形象、又充滿活力的一種辦會模式。

2、傳承發展,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由協會和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弘揚中華珠算文化」專題研討會成功召開。全體與會代表通過了「遵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方向,大力弘揚中華珠算文化」的主題文件,指出「珠算是中華傳統數學文化的瑰寶,是一項影響深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對珠算的認識從技術操作層面提升到文化層面,由此開啟了由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牽頭的珠算申遺之路。

2008年,珠算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和實踐,是中華傳統數學文化的瑰寶。珠算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青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珠算已從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文明。同年,協會與華師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了「珠算心算教學研討會」,來自全國19個省市和海外珠算組織共45個地區的珠算界、數學界、教育界專家及教師等230餘名代表與會,反映出「珠算心算與數學教育相結合」已是主流,這一趨勢意義重大,說明珠算心算教育走向了普及,反映了我國珠算事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4年10月,正逢珠算世界申遺成功作周年之慶,協會和華東師範大學又聯合舉辦「第二屆弘揚珠算文化專題研討會」,200餘位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與會。代表們一致認為:珠算這項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由民族走向世界邁出了新的步伐,顯示了其恆久的生命力。將珠算這一中華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發揚光大,需要把握方向,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的高度,聯合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深化珠算內涵,走進大眾教育,繁榮珠算學術,大力開創珠算文化的新局面。與會代表對新的歷史時期珠算心算的計算功能、啟智功能、教育功能、開發多元智能的功能以及智障、視障兒童缺陷補償的功能進行了研討和交流。一致認為,應拓展珠算的社會文化功能,讓珠算廣泛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2015年,為了更好地推進珠算的理論研究與推廣普及,在上海市科協的支持下,協會作為申報單位向上海市文化局提交了將珠算納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書,並與同年7月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與時俱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2011年10月23日,協會和台灣省商業會珠算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弘揚中華珠算文化——海峽兩岸珠心算活動展示大會」,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與終身學習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終身學習的高度。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其意義深遠。終身學習的含義一方面是從幼兒學珠算心算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隨終身,一生受益;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個年齡段都可以參加到學習珠算心算的行列中來,知識價值取向不同。

(1)以開發智力為目標的幼兒珠心算教學的普及。協會於2006年、2008年先後創立了自主辦學的兩個教學點——福州路教學點和碧雲教學點,又先後於2011年、2013年增設了高橋和閘北教學點。珠心算教學有了自己的實踐基地,同時開發並完善了體現教育理念、適應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條件的珠心算教材和相應的配套資料。

(2)以與數學教育結合,提升數學能力為目的小學珠心算校本課程的開發。「珠算納入小學數學課程」是繼2006年 「弘揚中華珠算文化」會議後,協會一直在努力爭取的工作,這是有關於珠算文化教育的大事。張奠宙、黃建弘、陸萍聯名以「珠算:不該遺忘的角落」為題向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小組提交了建議。2010年上海版的數學教材中出現了算盤,用於多位數的認識。2011年國家教委在《全日制義務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又重新提到了珠算。雖然目前珠算計算還不能進入小學數學課程,但珠心算作為校本課程已可以進入小學。

(3)以生活珠心算為載體,培養特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為目的教學實驗的創新發展。加強推動智障兒童珠心算科研工作的力度,這是體現珠心算開發腦潛能的一個重要實踐基地;也是向各界宣傳的一個窗口;更是關注弱勢群體,倡導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董李鳳美輔讀學校的珠心算課程開發也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教材。2014年,協會和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陽光之家」指導中心合作開展「生活珠心算課程開發」,學校還承擔了課程開發、培訓和教研的任務。繼在長寧、徐匯兩個區試點「陽光之家」智障人士珠算心算教學活動之後,2015年,協會為5個區的60多名教員提供了專業培訓,目前「生活珠心算」的項目已推廣到了5個區28個「陽光之家」中。

(4)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目的的「尋根中華——華裔學生夏令營」活動的深化。自2007年起,協會承擔了由國務院僑辦主辦,上海市政府僑辦承辦的「尋根中國相約上海——海外華裔青少年漢語和中華文化夏令營」項目中的珠算心算教學的任務。它對於增進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國語言文化、了解祖國和祖籍國的歷史與現狀、保持華裔青少年民族特性及促進海內外青少年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以益智健腦為目的的老年珠算心算活動在社區學校的推廣。2010年初,協會在徐匯區華涇鎮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區學校開始「老年珠心算健腦活動」的嘗試,是上海最早探索「珠算心算健腦作用」的特色活動。此項活動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歡迎,既豐富了老年人的業餘文化生活,又發揮了健腦作用,同時也給社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協會和社區學校聯合開發的《老年珠心算健腦活動教材》已成為上海徐匯區區本教材。2012年,該門課程獲得上海市教學資源評比二等獎。2013年該課程先後被評為徐匯區優秀課程一等獎、上海市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品評比二等獎。

在華涇鎮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調下,珠算文化巡迴宣講走遍了華涇鎮所有的17個居民社區,受眾人數近800人。目前,在華涇鎮已經形成了「居委教學點——社區學校——珠算沙龍」的三級學習網絡。在社區學校的推動下,珠算心算健腦課程走進了徐匯區楓林第二養老院、久康養老院、長寧區逸仙養老院和楊浦區五角場街道。而這其中活躍着一支樂於奉獻的志願者隊伍,他們由一些珠算的愛好者和一些骨幹學員組織。承擔宣講任務,每個月組織沙龍活動,開展趣味比賽,交流學習經驗,還定期走進養老院,和老年人一起打算盤,給他們帶去了健康和快樂。2014年,該團隊被評為上海市老年人優秀學習團隊,他們在傳承和發揚珠算文化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東方電視台的「大愛東方」欄目組,拍攝了「老算盤的新故事」紀錄片進行了播放宣傳,引起了社會很大反響。

(6)以促進財經類學生專業技能發展和培養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為目的大中專院校珠算心算課程的啟動。珠算有助於提高財經、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2015年,協會承辦了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的」珠算「項目。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每兩年一屆,已舉辦了五屆。今年第六屆又恢復了上一屆停辦的珠算項目。這對珠算文化在今天信息時代的繼續發展,提高職業院校對珠算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生勤學技能,培養職業素質,發揚創新精神都有着積極和深遠的意義。

三、主要經驗

1、改革創新,傳統文化煥發活力

協會在改革與發展中始終理論創新、機制創新、學科創新,不斷認識、發展、改革、創新、弘揚珠算文化,拓展珠算服務社會的功能,使傳統珠算煥發新的活力。

2、合作共贏,增強活動機制

協會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的、群眾性組織,積極爭取各方力量,得到了上海市科協和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的項目支持,並依託16個弘揚珠算文化的基地學校,以及他們的骨幹成員和專業人才,成為重要的傳承群體,共同承擔保護、傳承、發展珠算文化的職責。

3、凝聚人才,促進可持續發展

協會的發展離不開專業化、年輕化的人才,協會積極引進年輕的專職人員,同時還聘用有經驗的兼職工作人員,有效地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