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農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市農學會是1896年冬由羅振玉、蔣黼、徐樹蘭、朱祖榮等發起,在上海組織成立的學會,又名「務農會」,是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倡導農學[1]的團體。

協會建設

制定了《農學會章》,提出了「採用西法,興天地自然之利,植國家富強之源」的宗旨,並提出一系列主張:講求農事,廣樹藝,興畜牧,究新法,浚利源;翻譯歐美日本各種農書、農報,「俾中國士夫咸知以化學考地質,改土壤,求光熱,以機器資灌溉,精製造之法之理」;「俟樹藝畜牧漸着成效,即設廠製造」,以廣『利源,等等。並準備籌款在江浙一帶試辦,辨別土宜,酌購外洋機器農具。

該會設立農務學堂,創辦《農學報》,「專譯各國農務諸報,及本會開辦後一切情形」。御史曾宗彥向清政府奏稱:是會「兼采中西各法,以樹藝畜牧倡導海內,在興利之中較有實際」,但行一年,功力有限,亟須激勵。總署採納其言,請予保護並給予專利權。1898年6月,附設東文學社,培養翻譯人才。1900年因經費支絀而解散。

相關資訊

科技社團史話丨「興農學」思潮下誕生的我國最早的農業學術團體——上海農學會

1896年,羅振玉等人在上海創立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學術團體——上海農學會,它作為戊戌變法的產物,是少數幾個在變法失敗後保存下來的學會之一。

122年前的農曆七月初一,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雜誌《時務報》在上海創刊。作為《時務報》創辦人之一的汪康年,在三個月後收到了一封來信……

正是由於這封來信,間接的助力了上海農學會及《農學報》的創立。從而揭開了我國近代農業改進的序幕。

「無巧不成書,學會始建成」

這封信來自羅振玉,他在信中除了表達對汪康年辦刊的欽佩之意,還與蔣伯斧一起尋求汪康年的幫助,發展農學。

半個月以後,朱祖榮也找到汪康年,提出「擬倡興農學會」的設想。與此同時,徐樹蘭也因「興農學」想法求助於汪康年。在這種巧妙的契機下,1896年,四人在上海籌創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學術團體——上海農學會(又稱務農會)。

「內憂外患始反思,創立學會以發展」

當時的中國,外有帝國主義的步步緊逼,內有固步自封且日漸衰落的清政府。

面對逐步加深的民族危機,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落後是造成國力衰退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其中,農業尤其落後。上海農學會創立之前,羅振玉等人便在汪康年的積極配合下,將「公啟」發表在《時務報》上,進行宣傳。

刊發不到一個月,便收到各地人士的贊成及獻言獻策。加之,他倡導「以農立國」,並認為農業是中國的「立邦之本」。

「只有農業教育的發展,才能有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農業科學要變為生產力,首先要使農民掌握農業科學技術。」

在他這種超前的思想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896年,上海農學會成立。

1897年,《農學報》創刊。直到戊戌政變之後,大批學會被查禁,報刊被停。農學會因「農報不干政治,有益民生」才成為少數幾個維持下來的學會之一。

「辦學報,構叢書,建農會,推發展

《農學報》自創立以來,除了刊登各省農業政策、農事消息及翻譯西洋農業的文章外,在每期後面均附有外國農書的譯文,以及中國的古農書或者一些相關的調查報告。

隨後,這些附文被單獨匯訂成冊,構成《農學叢書》。《農學叢書》從1898年創刊到1906年停刊之前,共有235篇文章,600多萬字。其中,翻譯外國的文章共152篇,占總數的64.6%。

1906年左右,上海農學會解散。在它成立及《農學報》、《農業叢書》創刊以來的這十年時間裡,極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對近代農業科學的認識,促進了農會組織的建立,推動了我國近代農業的發展

1907年7月,我國近代直接由清廷頒發關防圖記式樣、享有社團「法人[2]」社會地位的農會組織在直隸誕生。

民國初期,農會組織已遍布全國縣乃至鄉以上的各個地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