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E1G型煤气内燃机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TE1G型煤气内燃机车俄语:Тепловоз ТЭ1Г)是一种由苏联研制、装用煤气发动机、可燃用固体燃料的煤气内燃机车,第一台机车于1951年试制成功。中国亦曾经在1959年引进过两台TE1G型机车进行试验,称之为NDQ型煤气内燃机车。TE1G型煤气内燃机车是在TE1型柴油机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每台机车由一辆内燃机车和一辆装载煤气发生器的煤水车组成,机车以无烟煤作为燃料,煤炭在煤气发生炉内进行气化产生煤气,将煤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注入内燃机气缸中形成混合燃烧气体,气体在气缸内被压缩到保证液体燃料燃烧的自燃温度,然后将柴油经过喷油器喷入气缸内进行点火。然而,由于发动机磨损和管道腐蚀等原因,加上国家石油产量增加,中苏两国都不再继续发展煤气内燃机车。

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初期,当内燃机车刚刚出现在苏联铁路之时,就已经有人提出在这种机车上使用固体燃料的问题。虽然内燃机车的热效率远比蒸汽机车为高,但内燃机需要使用成本较昂贵的液体燃料。由于当时石油工业的开采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且石油资源储量尚未经过详细勘探探明,加上日益发展的汽车航空交通都需要大量燃油,使石油成为一种需求不断趋升的天然资源,因此在靠近煤炭生产地区和远离石油生产地点的铁路上,用固体替代液体燃料的内燃机车就有其特别的经济价值。1926年,在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总工程师彼得·瓦西里耶维奇·雅各布森(П. В. Якобсон)的领导下,设计了一个将Eel2型柴油机车改造为煤气内燃机车的项目。1932年起,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1]的研究部门与列宁格勒煤气发生器工厂合作,先后进行了几个煤气内燃机车的设计项目,最后一个项目于1936年完成设计,设想建造一台2-6-1轴式的机车,配备液力机械传动装置和一台1860马力的串联卧式四缸四冲程双作用活塞发动机,五个可燃用无烟煤的煤气发生炉安置在一台六轴煤水车上。

1939年,科洛姆纳机械制造厂建造了一台实验性的TP1型内燃蒸汽机车[2],该型机车是以FD型蒸汽机车为基础的混合动力机车,既可以像蒸汽机车一样利用来自锅炉蒸汽来推动活塞,亦可在活塞内燃用煤气发生炉所产生的煤气来做功。由于这种机车本质上仍然是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来源,和蒸汽机车相比并没有节省多少燃料,因此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该型机车的煤气发生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成为后来苏联发展煤气内燃机车的基础。1943年,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铁道工程师П·В·雅各布森和А·А·波伊达(А. А. Пойда)建议将Eel型柴油机车改造为可燃用褐煤的煤气内燃机车。不久之后,随着更先进的TE1型柴油机车开始投入生产,煤气内燃机车的改造目标车型又变为TE1型柴油机车,取代了技术落后的Eel型柴油机车。

视频

TE1G型煤气内燃机车 相关视频

13.3内燃机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