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File:索尔仁尼琴1.jpg」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ghh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索尔仁尼琴
 +
|圖片 = [[File:索尔仁尼琴23.jpg|250px|缩略图|右|2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4104359870&di=981eaef57431a8174ad5ded9ca0614b8&imgtype=0&src=http%3A%2F%2Fimgtu.lishiquwen.com%2F20160916%2F2c5a70b2ec08f46cb319adc7f1c381f2.jpg 原图链接][http://www.lishiquwen.com/news/51233_2.html 图片来源于历史趣闻]]]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918年12月11日
 +
| 國籍    = [[俄罗斯]]
 +
| 别名    =  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
| 職業    = 作家
 +
| 知名原因 =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
 +
| 知名作品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癌病房》]] 
 +
}}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
==人物生平==
 +
 
 +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
 +
 
 +
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
 +
 
 +
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等。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
 +
 
 +
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因给自己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词条有:“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等等词汇,结果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动改造。
 +
 
 +
1953年3月索尔仁尼琴获释,开始在哈萨克斯坦的境内流放生活,斯大林同月去世。先后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数个劳改营劳动,在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他从事[[矿工]]、[[砖匠]]、[[铸造工]]等多个工种。在“特别”劳改营劳动期间,索尔仁尼琴切除一个[[肿瘤]],但未意识到自己身患[[癌症]]。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后,他的癌症出现扩散。
 +
 
 +
1953年年底,他濒临死亡边缘。
 +
 
 +
 
 +
 
 +
[[File:索尔仁尼琴4.jpg|480px|缩略图|左]]
 +
 
 +
1954年获准转移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医院接受治疗。在位于埃基巴斯图兹的[[劳改营]],他的第一个劳动果实诞生——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
 
 +
1956年解除流放,摆脱全部罪名,恢复自由身,与此同时,他的癌症痊愈。1957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ref>[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08/04/010304947.shtml 索尔仁尼琴人物简介)],新华网 时间:2008-08-04 </ref>
 +
 
 +
1962年苏俄“大阳春”时代(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甚至连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
 
 +
1963年,作者接连发表《马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并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
 +
 
 +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
 +
 +
1965年索尔仁尼琴再接再厉,准备将小说[[《第一圈》]]付印,结果遭抄家,有关稿件都被充公。索尔仁尼琴从此被迫将著作偷运出国外出版。
 +
 +
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
 
 +
 
 +
 
 +
 
 +
[[File:索尔仁尼琴5.jpg|480px|缩略图|右|索尔仁尼琴]]
 +
 
 +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
 
 +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
 
 +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事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这年四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
 
 +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这时的他,已经为巨著[[《古拉格群岛》]]准备了7年了,这些年里,他悄悄向200多名前劳改营囚犯收集资料。这部作品里最著名的一个章节是写高尔基前往苏联著名的劳改营地索洛维茨岛。在索洛维茨岛上的犯人受尽虐待,他们都期待高尔基的出现,以坚持正义。在儿童教养院,一个少年花了1个多小时,把岛上的一切告诉了高尔基。等到他登船离岸后,男孩子就被枪毙了。然而,高尔基回到城里以后,发文称索洛维茨岛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高压管制是贯穿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管控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调。这样的一本书在1973年辗转走出了国门,并且很理所当然地在西方国家出版,因为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对手急需一些这样东西来打击[[苏联政府]]。
 +
 +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
 +
 
 +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该书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
 +
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美国当局以为这个作家只是不喜欢极权主义,而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顺利地揶揄苏联。
 +
 
 +
1975年定居[[美国]]。 也许出于凸显意识形态战争中的需要,美国单方面地把索氏当成了反抗苏联铁幕统治的战士。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
 +
美国人的初衷,也许以为索尔仁尼琴只是讨厌极权主义,但有一天,人们忽然惊恐的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和对极权的斯大林主义几乎一样保持着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并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
 +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
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他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ref>[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8/12308428.html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人民网,2010-08-01</ref>归来的他,看到一片废墟,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依然让当局异常难堪。叶利钦甚至在回忆录所言:“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有说法称他在199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中称赞斯大林是发动的“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但是其原文是“发动了加速度”而从上下文来看专指军事科技的内容。他没有像前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季诺维耶夫]]和[[马克西莫夫]]那样的公开承认自己犯过错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说他应该到一个旧时的修道院里去,在石板上跪下来进行忏悔,乞求上帝宽恕他的罪过。 <ref>[https://news.qq.com/zt/2008/Solzhenitsyn/ 索尔仁尼琴逝世)],腾讯新闻,2019-01-13</ref>
 +
 
 +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将俄罗斯20世纪过往兴衰起伏之经验传诸子孙,以之视为个人的历史责任。因此对1998年要颁给他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嗤之以鼻,并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有感于最高权力当局造成俄罗斯社会崇尚物质主义极度腐败不堪之境,故拒绝受奖。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2007年接受其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
 
 +
1998年叶利钦宣布颁发给他国家奖章的时候,他为了抗议叶利钦的毁灭性国内政策,拒绝接受。直到2007年,才接受普京亲自去他家颁发的国家奖章。 <ref>[http://book.sina.com.cn/today/2011-08-01/1541289193.shtml 2008年8月4日,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逝世)],新浪读书,2013-11-10</ref>
 +
 
 +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颁奖典礼结束后,普京对他说:“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身遵循。” 
 +
 
 +
2002年,索尔仁尼琴批评普京在打击寡头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不过,两人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两人的观点在很多方面相同。一方面,[[普京]]赞同索尔仁尼琴对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批评以及俄罗斯文化应自立于西方的观点,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也赞赏普京为俄罗斯的复兴做出的努力。 <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新浪网,2017-12-19</ref>
 +
 
 +
2003年来,因为健康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出门,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索尔仁尼琴仍在编纂30卷的作品全集。2008年4月,索尔仁尼琴夫人曾向媒体透露,这位89岁高龄的作家身体欠佳,外科手术后摘除了一节脊椎,无法行走,只能以轮椅代步。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每天伏案工作。
 +
 +
2008年8月3日夜间,索尔仁尼琴心脏病发作,闻讯前来的医护人员竭尽全力进行了抢救。2008年8月4日凌晨零时三十分,因心脏病抢救无效,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寿89岁。他的儿子[[斯捷潘·索尔仁尼琴]]4日说,父亲死于心力衰竭。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
 +
 +
索尔仁尼琴病逝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先后向索尔仁尼琴家人发去唁电表达慰问。
 +
 
 +
 
 +
[[File:索尔仁尼琴6.jpg|480px|缩略图|右|索尔仁尼琴]]
 +
 
 +
==社会影响==
 +
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
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ref>[http://www.qikan.com.cn/Article/lldk/lldk200607/lldk20060733.html 让文学为历史存照——索尔仁尼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刊网[引用日期2013-12-22</ref>
 +
 
 +
==人物轶事==
 +
索尔仁尼琴曾批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政治幼稚、缺乏经验和缺乏对自己国家责任感”,但戈尔巴乔夫在接受国际文传电讯社采访时却对索尔仁尼琴作出高度评价。他说:“直到他(索尔仁尼琴)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依然在奋战。”
 +
2002年,索尔仁尼琴批评普京在打击寡头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
索尔仁尼琴2005年6月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切的改革令这个国家损失15年时间,“我们需要变得更好,所以我们需要慢点走”。
 +
就在逝世前一年,索尔仁尼琴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在采访中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的政治活动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缺乏经验,他推行的政治路线惊人地幼稚和不负责任;而叶利钦政权对俄罗斯人民同样地不负责任,急切草率地推行私有化,结果造成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公开掠夺。此外,叶利钦为了换取地方政权对联邦中央的支持,默许或鼓励分离主义势力抬头,事实上瓦解了俄罗斯国。
 +
索尔仁尼琴认为,普京接手的是一个被洗劫一空、打倒在地的俄罗斯,社会道德败坏,大多数民众生活在赤贫之中。普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逐渐恢复了[[俄罗斯]]的国力,但普京的努力没有马上获得重视和认可。索尔仁尼琴解释说,当一个堡垒从内部开始重建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外部的赞赏的。
 +
 
 +
==人物评价==
 +
 
 +
对于这样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总统非常悲痛,他向索尔仁尼琴的家属表达了哀悼。——[[白宫发言人]]戈登·约翰德罗代表布什总统对索尔仁尼琴逝世表示哀悼
 +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
直到他(索尔仁尼琴)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依然在奋战。——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
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苏联另外一个作家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
 +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ref>[https://news.qq.com/zt/2008/Solzhenitsyn/ 索尔仁尼琴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2013-11-10</ref>
 +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 <ref>[http://cul.sohu.com/20080805/n258600728.shtml 索尔仁尼琴的流亡和回归之路(组图) )],搜狐文化[引用日期2013-11-10</ref>
 +
他辞世以后,[[美国]]《时代》周刊是这样盖棺定论的:“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索尔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征,但他并没有回馈这些被赋予的身份的尊重。作为拥有强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认为西方精神世界恶化,他对西方民主的极端批判有时候甚至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感到困惑。”索尔仁尼琴既不像[[东方学者]],同时也不像[[西方学者]],他是美国的“俄罗斯古董”,他更像是一个永远的挑战者,并被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站在[[国家]]之间关系的风口浪尖上。
 +
 
 +
== 參考來源 ==
 +
 
 +
[[Category: 文学家]] [[Category:人物]]

於 2019年4月1日 (一) 14:19 的修訂

索爾仁尼琴
出生 1918年12月11日
國籍 俄羅斯
別名 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
知名作品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島》《癌病房》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二戰時的蘇聯炮兵連長,因勇敢獲得二枚勳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薩克8年,此段經歷後來成為他作品的主題。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營生活的作品,被吸收進作協,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無法在國內出版而在境外發表,被開除出作協,隨後獲得1970年諾貝爾獎,隨後因出版描寫極權主義的巨著《古拉格群島》被驅逐出國,到美國後毫不留情地批評自由主義,蘇聯解體後又大罵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毀了俄羅斯,立場讓左右兩派都無法與之相處。他死後,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生於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

1924年,隨寡母遷居到頓河畔羅斯托夫市。在這裡,他讀完了中學,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物理數學系。

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與此同時,因酷愛文學,他還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攻習文學。代表作有《莫要靠謊言過日子》等。蘇德戰爭爆發後,索爾仁尼琴應徵入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兩次立功受獎。

1945年2月,索爾仁尼琴在東普魯士的前線因給自己朋友寫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詞條有:「那個蓄着絡腮鬍子的人」、「主人」和「老闆」等等詞彙,結果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判處他8年勞動改造。

1953年3月索爾仁尼琴獲釋,開始在哈薩克斯坦的境內流放生活,斯大林同月去世。先後在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數個勞改營勞動,在一個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特別」勞改營,他從事礦工磚匠鑄造工等多個工種。在「特別」勞改營勞動期間,索爾仁尼琴切除一個腫瘤,但未意識到自己身患癌症。開始在哈薩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後,他的癌症出現擴散。

1953年年底,他瀕臨死亡邊緣。


索爾仁尼琴4.jpg

1954年獲准轉移到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的醫院接受治療。在位於埃基巴斯圖茲的勞改營,他的第一個勞動果實誕生——短篇小說《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1956年解除流放,擺脫全部罪名,恢復自由身,與此同時,他的癌症痊癒。1957年恢復名譽,後定居梁贊市,任中學數學教員。 [1]

1962年蘇俄「大陽春」時代(11月),經赫魯曉夫親自批准,索爾仁尼琴的處女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這部蘇聯文學中第一部描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響,甚至連赫魯曉夫也誇獎這部小說是「從黨的立場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實情況的作品」。

1963年,作者接連發表《馬特遼娜的家》等3個暴露社會陰暗面的短篇小說並加入蘇聯作協。這以後,他又寫了好些作品,但隨着政治形勢的變化,除了《馬特遼娜的家》等四個短篇外,其餘均未能在蘇聯境內發表。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蘇聯當局立刻下令《新世界》雜誌停刊,索爾仁尼琴遭到圍剿。

1965年索爾仁尼琴再接再厲,準備將小說《第一圈》付印,結果遭抄家,有關稿件都被充公。索爾仁尼琴從此被迫將著作偷運出國外出版。

1965年3月,《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受到公開批判。



索爾仁尼琴

1967年5月,第四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前夕,索爾仁尼琴給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散發對本國書刊檢查制度的「公開信」,抗議蘇聯的報刊檢查制度,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制度」,遭到當局指責,大會通過了譴責他是蘇聯作家的叛徒的決議。

1968年寫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個政治犯特別收容所的長篇小說《第一圈》及敘述蘇聯集中營歷史和現狀的長篇小說《癌症樓》,均未獲准出版。1968年《癌症樓》《第一圈》在西歐發表。

1969年他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此事引起了國際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薩特的抗議。這年四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選為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

1970年,「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迫於形勢,索爾仁尼琴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他原在國內未獲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長篇小說《1914年8月》在西方國家先後問世。這時的他,已經為巨著《古拉格群島》準備了7年了,這些年裡,他悄悄向200多名前勞改營囚犯收集資料。這部作品裡最著名的一個章節是寫高爾基前往蘇聯著名的勞改營地索洛維茨島。在索洛維茨島上的犯人受盡虐待,他們都期待高爾基的出現,以堅持正義。在兒童教養院,一個少年花了1個多小時,把島上的一切告訴了高爾基。等到他登船離岸後,男孩子就被槍斃了。然而,高爾基回到城裡以後,發文稱索洛維茨島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高壓管制是貫穿蘇聯各個歷史時期管控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調。這樣的一本書在1973年輾轉走出了國門,並且很理所當然地在西方國家出版,因為在意識形態的戰場上,對手急需一些這樣東西來打擊蘇聯政府

1974年2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其蘇聯國籍,把他驅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僑居瑞士蘇黎世,後流亡美國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該書由作者的個人經歷,上百人的回憶、報告、書信,以及蘇聯官方和西方的資料組成,分七大部分敘述1918~1956年,特別是斯大林執政期間,蘇聯各地關押迫害數百萬人的(由於是不同時期,分批處決,具體數字難以統計)集中營的情況。繼承了雨果托爾斯泰十九世紀的人文傳統,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1974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美國當局以為這個作家只是不喜歡極權主義,而嚮往西方的民主自由,並且可以利用他的影響力,在意識形態的鬥爭中順利地揶揄蘇聯。

1975年定居美國。 也許出於凸顯意識形態戰爭中的需要,美國單方面地把索氏當成了反抗蘇聯鐵幕統治的戰士。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國《時代》周刊上,索爾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鏡頭下的海明威一樣。線條堅毅而粗獷,面部稀疏的白色鬍渣和滄桑的皺紋,像一隻老獅子。副標題是「從藝術家到流亡者」。 美國人的初衷,也許以為索爾仁尼琴只是討厭極權主義,但有一天,人們忽然驚恐的發現,索爾仁尼琴對資本主義和對極權的斯大林主義幾乎一樣保持着批判態度:他始終是一個異見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在演講中並不認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價值。他稱美國陷入了庸俗的物質消費主義,還痛罵美國音樂實在難聽。這樣的言論讓邀請者很尷尬。 戈爾巴喬夫當政後,1989年,蘇聯作協書記處接受《新世界》雜誌社和蘇聯作家出版社的倡議,撤消作協書記處於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爾仁尼琴開除出蘇聯作協的「不公正的、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牴觸的決定」,同時委託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的作家們向最高蘇維埃提出撤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據蘇聯作協的決定,索爾仁尼琴的作品開始在蘇聯國內陸續出版。 蘇聯解體後,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邀請,於1994年回歸俄羅斯,他原來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陸續在國內出版。 [2]歸來的他,看到一片廢墟,發表了一連串抨擊時政的言論,依然讓當局異常難堪。葉利欽甚至在回憶錄所言:「索爾仁尼琴的筆是受上帝指揮的」 ;有說法稱他在199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在轉折關頭》中稱讚斯大林是發動的「偉大的向未來的奔跑」。但是其原文是「發動了加速度」而從上下文來看專指軍事科技的內容。他沒有像前持不同政見者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季諾維耶夫馬克西莫夫那樣的公開承認自己犯過錯誤,著名作家邦達列夫說他應該到一個舊時的修道院裡去,在石板上跪下來進行懺悔,乞求上帝寬恕他的罪過。 [3]

1997年索爾仁尼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將俄羅斯20世紀過往興衰起伏之經驗傳諸子孫,以之視為個人的歷史責任。因此對1998年要頒給他的「聖安德烈榮譽勳章」嗤之以鼻,並說「目睹俄羅斯從歐洲強權的巔峰,墮落到當前如此悲慘的地步,我無法接受任何榮譽」。有感於最高權力當局造成俄羅斯社會崇尚物質主義極度腐敗不堪之境,故拒絕受獎。他認同普京的許多執政理念,2007年接受其頒發的俄羅斯國家獎。

1998年葉利欽宣布頒發給他國家獎章的時候,他為了抗議葉利欽的毀滅性國內政策,拒絕接受。直到2007年,才接受普京親自去他家頒發的國家獎章。 [4]

2007年俄羅斯國慶節那天,索爾仁尼琴獲得2006年度俄羅斯人文領域最高成就獎俄羅斯國家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7年之後,索爾仁尼琴終於在自己的祖國獲得了肯定。普京在頒獎典禮上說:「全世界成百上千萬人把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名字和創作與俄羅斯本身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的科學研究和傑出的文學著作,事實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祖國。」頒獎典禮結束後,普京對他說:「我想特別感謝您為俄羅斯所做的貢獻,直到今天您還在繼續自己的活動。您對自己的觀點從不動搖,並且終身遵循。」

2002年,索爾仁尼琴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不過,兩人的關係逐漸融洽起來,這主要是因為兩人的觀點在很多方面相同。一方面,普京贊同索爾仁尼琴對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批評以及俄羅斯文化應自立於西方的觀點,另一方面索爾仁尼琴也讚賞普京為俄羅斯的復興做出的努力。 [5]

2003年來,因為健康原因,索爾仁尼琴沒有出門,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別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索爾仁尼琴仍在編纂30卷的作品全集。2008年4月,索爾仁尼琴夫人曾向媒體透露,這位89歲高齡的作家身體欠佳,外科手術後摘除了一節脊椎,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儘管如此,他仍堅持每天伏案工作。

2008年8月3日夜間,索爾仁尼琴心臟病發作,聞訊前來的醫護人員竭盡全力進行了搶救。2008年8月4日凌晨零時三十分,因心臟病搶救無效,俄羅斯的偉大作家索爾仁尼琴與世長辭,享壽89歲。他的兒子斯捷潘·索爾仁尼琴4日說,父親死於心力衰竭。索爾仁尼琴的妻子娜塔麗婭·安德烈耶夫娜說:「他度過了艱難但幸福的一生。」

索爾仁尼琴病逝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京先後向索爾仁尼琴家人發去唁電錶達慰問。


索爾仁尼琴

社會影響

索爾仁尼琴不僅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詩人,更是一位歷史學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畢生追求公平與正義,給俄羅斯留下了豐厚的思想和文學遺產,在有生之年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普京在唁電中表示: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的逝世是對全俄羅斯的沉重打擊。他堅強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內在人格魅力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將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 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堪與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並列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為加速前蘇聯的民主化、「公開性」進程,推動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6]

人物軼事

索爾仁尼琴曾批評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政治幼稚、缺乏經驗和缺乏對自己國家責任感」,但戈爾巴喬夫在接受國際文傳電訊社採訪時卻對索爾仁尼琴作出高度評價。他說:「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後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 2002年,索爾仁尼琴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 索爾仁尼琴2005年6月接受國家電視台採訪時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急切的改革令這個國家損失15年時間,「我們需要變得更好,所以我們需要慢點走」。 就在逝世前一年,索爾仁尼琴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在採訪中對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的政治活動進行了評價。他認為戈爾巴喬夫缺乏經驗,他推行的政治路線驚人地幼稚和不負責任;而葉利欽政權對俄羅斯人民同樣地不負責任,急切草率地推行私有化,結果造成少數人對社會財富的公開掠奪。此外,葉利欽為了換取地方政權對聯邦中央的支持,默許或鼓勵分離主義勢力抬頭,事實上瓦解了俄羅斯國。 索爾仁尼琴認為,普京接手的是一個被洗劫一空、打倒在地的俄羅斯,社會道德敗壞,大多數民眾生活在赤貧之中。普京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逐漸恢復了俄羅斯的國力,但普京的努力沒有馬上獲得重視和認可。索爾仁尼琴解釋說,當一個堡壘從內部開始重建的時候,是不可能獲得外部的讚賞的。

人物評價

對於這樣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總統非常悲痛,他向索爾仁尼琴的家屬表達了哀悼。——白宮發言人戈登·約翰德羅代表布什總統對索爾仁尼琴逝世表示哀悼 (索爾仁尼琴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之一,是異議的化身。索爾仁尼琴的不屈不撓、個人理想以及長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為繼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後的一代傳奇人物。他完全有資格進入世界偉人殿堂,我對他表示深深的緬懷。——法國總統薩科齊 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後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在俄羅斯國內,評論界和讀者對他及他的創作褒貶不一,蘇聯另外一個作家葉夫圖申科在考察了索爾仁尼琴的創作道路後指出,這位作家的出現,從一開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學事件;他的「藝術潛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閃現」過,但是後來「在走出文學的圈子後就沒有能再回到文學中來」。這種看法為俄羅斯文學界相當多的人所認同。 有人說「索爾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後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羅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飽經磨難,卻足以燭照未來。 [7] 很多西方人視其為與蘇聯當權者鬥爭的偉大文學家與英雄,但索爾仁尼琴又抨擊所有的民主派資本家個人消費者自由主義者等,在他們眼中索爾仁尼琴是個難以理解和面對的人。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在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總統福特不要接見索爾仁尼琴,並於備忘錄上寫道:「索爾仁尼琴是個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張是一件令追隨他的異見者都覺得尷尬難堪的事。接見他不僅會得罪蘇聯,還會因其政治主張在美國及各盟國中引起論戰。」 [8] 他辭世以後,美國《時代》周刊是這樣蓋棺定論的:「對於西方世界來說,索爾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徵,但他並沒有回饋這些被賦予的身份的尊重。作為擁有強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認為西方精神世界惡化,他對西方民主的極端批判有時候甚至讓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一樣感到困惑。」索爾仁尼琴既不像東方學者,同時也不像西方學者,他是美國的「俄羅斯古董」,他更像是一個永遠的挑戰者,並被套上意識形態的外殼,站在國家之間關係的風口浪尖上。

參考來源

  1. 索爾仁尼琴人物簡介),新華網 時間:2008-08-04
  2. 「俄羅斯的良心」索爾仁尼琴 )人民網,2010-08-01
  3. 索爾仁尼琴逝世),騰訊新聞,2019-01-13
  4. 2008年8月4日,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逝世),新浪讀書,2013-11-10
  5.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帥男組合SHINee出道(附圖),新浪網,2017-12-19
  6. 讓文學為歷史存照——索爾仁尼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刊網[引用日期2013-12-22
  7. 索爾仁尼琴 ),騰訊新聞[引用日期2013-11-10
  8. 索爾仁尼琴的流亡和回歸之路(組圖) ),搜狐文化[引用日期2013-11-10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19年3月27日 (三) 08:42於 2019年3月27日 (三) 08:42 版本的縮圖334 × 500(32 KB)一路奔跑吧涛對話 | 貢獻

沒有頁面連結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