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氏長頸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氏長頸龜
原圖鏈接

麥氏長頸龜 (拉丁名:Chelodina mccordi)別名:長頸龜。分類地位:蛇頸龜科長頸龜屬。分布:印度尼西亞帝汶島以南。其命名是為紀念美國烏龜專家麥克·考德博士(Dr. William McCord)。它們是從新幾內亞長頸龜中分出來作為獨立的物種,與新幾內亞長頸龜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從生物學上的分類來說,麥氏長頸龜 [1]屬於龜鱉目蛇頸龜科,頭部很長看起來與類很有幾分相像之處。成年以後的麥氏長頸龜體長通常在二十五厘米左右,光是腦袋加脖子的長度幾乎就要占到一半以上,堪稱是非常地獵奇了。

特徵

麥氏長頸龜[2]又稱[[[羅地島蛇頸龜]]]或羅地島長頸龜,它們常棲息在沼澤梯田和細小的湖泊中。羅地島長頸龜的繁殖為一年三次,每可以產卵8枚~14枚,卵長3厘米,寬2厘米,重約8克~10克。經3個月-4個月的孵化期後,幼龜便會出生。幼龜出生時小巧可愛,長僅為2.8厘米,胸甲上不布滿黃點,而且黃點的顏色會逐漸變深最終成為黑色。羅地島長頸龜非常稀有,世界上現存數量極少,2004年,該屬種龜被正式《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名單中 。它是分布在[[[帝汶]]西南部羅地島地區的一種極危種屬。麥氏長頸龜龜殼長約18厘米~24厘米。龜殼呈灰褐色,有些部位呈栗色,胸甲部位呈乳白色。該種屬龜的頸背呈深褐色,並有圓形的小結。

分布及習性

僅出現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的羅地島(Roti Island)上。這個位於帝汶島(Timor)西南部的小島,是人們盡知的地點。與C. mccordi親緣關係最近的是產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C. novaeguineae和C. pritchardi。生活在該島南部的濕地、湖泊和稻田中。

體形特徵

大小平均可達22cm左右,有些個體還可以更大些。背甲呈略帶灰色的淺棕色,而有部分個體則長着一個較為深暗的栗棕色的背甲。腹甲為淺亮的白色,略略泛黃,有許多個體,沿腹甲的接縫,有一些淺棕色的不規則區域,頸部覆蓋着的小結節,比龜頭還有長,脖子太長了,適合捕食,形狀渾圓,並不尖銳。

繁殖

麥氏長頸龜一胎可以生8-14隻蛋,一年有三次繁殖期。蛋長3厘米,闊2厘米,重約8-10克。經過3-4個月的孵化期後,幼龜便會出生。幼龜出生時約長2.8厘米,胸甲上有黃點,會逐漸變深直至整個胸甲成為黑色。在成長階段中,它們的顏色會逐漸變淡。

威脅

麥氏長頸龜的頸部。麥氏長頸龜因為稀有,故被過度採集。餘下的二或三個群落只生活在島內約有70平方公里大的高地。於2004年,它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保護

極度瀕危,羅地島上盡存的群落也幾乎要滅絕了。自這種龜被首次描述以來的幾年裡,棲息地的毀壞和過度開發,再加上分布範圍極為有限,使之在數量上受到了重創。在印度尼西亞,C. mccordi所受的保護是在Chelodina novaeguineae以下的。因此,建立人工飼養黠的繁殖群體,以及進行不同血統間的交流,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