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并且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简介
鲁尔区属于北莱茵——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和与利珀河之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新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来讲,它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也是消费中心,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德语中“鲁尔区”的一个译法为“饭锅”,由此也可见鲁尔区对于德国的重要性。
鲁尔区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交通路口,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在近代,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以内。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鲁尔区得以快速发展。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源成为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并且在战后经济恢复过程中又起到了重大作用,占全国工业产值的40%。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鲁尔区发展成为了以煤炭、钢铁和电力为核心的典型重工业区。
1946年,鲁尔区的采煤量占联邦德国总采煤量的80%,钢铁占全国产量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鲁尔区真正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心脏”。
从1960年起,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等原因,城市空间也经历着转型,鲁尔区的许多煤矿和钢铁厂开始倒闭。
1980年左右,鲁尔区面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城市发展逐渐失去动力,所以政府开始致力于鲁尔区的经济调整和转型。
和欧美国家的其他传统老工业区相似,长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成为鲁尔区转型发展的一个极大的障碍。
衰败之路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一般城市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
首先,空气污染问题极其严重。最鼎盛时期的鲁尔拥有数十座煤矿、钢铁厂、炼焦厂等高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都为城市带来了极多的烟尘、化学气体。
有调查显示,在鲁尔区居住的的老人和儿童,因为长期吸入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同龄人。
其次,土壤污染严重,地面下沉幅度大。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严重地超出了土壤的自净化能力,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
此外,大规模的煤矿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地面下沉,全区地面下沉4到12米,最为严重的埃森市下沉幅度高达19至20米。
最后,水体污染严重。鲁尔区每年的污水排放量高达6亿吨,污水排放口的埃姆舍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污水中的化学物质更是造成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
变形记之鲁尔区
再工业化
面对严峻的问题,鲁尔区早期政府仍然相信鲁尔区未来仍然需要依靠钢铁和煤矿,所以采取了“再工业化”的政策,结果就是在高投入和高资助后的鲁尔区不但经济上仍然在衰落,而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在这次改造中,政府最大的误区是对鲁尔的重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过于乐观的态度,没有意识到经济危机真正的原因,主观的思想判断和鲁尔区真正发展的潜质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再开发中价值取向的误区,这也是鲁尔区在早期阶段更新实践不断失败的主要原因。
发展迷茫阶段
在此次改造期间,地方政府和民众也为吸引新的企业和发展机会,将一些工业废弃地进行了彻底的清除、改造,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回报,但大量的废弃厂房拆除比新建更浪费人力和财力,这也使得政府对于鲁尔未来发展陷入迷茫阶段。
新产业化
在1985年左右,政府开始时间“新产业化”政策,重点在园区老工业部门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工业景观建设来改善城市面貌。
这次的改变为改变鲁尔形象和潜在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为后期重振鲁尔地区经济和推进结构性调整的寻找到了有效途径。
新产业化的政策实施基础是治理鲁尔区内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煤炭和钢铁企业。不仅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环保规定,同时也鼓励环境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德国的环境净化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鲁尔区徘徊在更新创造的困境时,英美等老工业区出现了以旅游开发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开发项目,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文化脉络和独特的历史记忆。
鲁尔区也就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开始初步尝试,将一些废弃厂房改造为工业博物馆、餐厅、会议中心等,这些新空间作为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将原有的工业以及也进行了保护,强化了市民原有的城市记忆,极大地改观了鲁尔区原来在人们心目中的负面形象,因此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鲁尔区成功地从过去的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宜居城市。而鲁尔区的转型成功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1999年,美国华盛顿人口危机委员会的报告将鲁尔区列为特大城市及产业和人口密集区生活质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地区。
2006年,埃森市作为鲁尔区的典型城市,被选为“2006 年欧洲文化首都”,鲁尔区真正地从老工业区转型成为美丽的生态之城。[1]
微“观”变迁
鲁尔区在工业改造中卓有成效,这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针对鲁尔区工业结构性危机和经济复苏发展的目的,北威州政府实行了财政税收政策、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政策。
财政上,初期采取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煤炭和钢铁工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后来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降低了对煤铁行业的扶持力度,侧重于煤钢产业的基础设施改造、技术升级和更新等方向。
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政策上,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必须要投入大量优质人才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解决鲁尔区的窘境,所以对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建设尤为重视。
在战后修建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后,又建成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学生数量高达14万,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比63.5%,这也为鲁尔区成为最密集的科技产业区提供了支持。
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并且优先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并且实现了在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地形成了横跨全区的高科技走廊。
政府在鲁尔的转型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微“观”鲁尔
在1960-1980期间,鲁尔进行过一次总体规划,覆盖产业、交通、绿化等各个空间领域,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设想:
鲁尔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南方的饱和区域”也就是鲁尔河谷地带,继续保持其经济稳定发展;
在人口和城市高度密集的“重新规划区”也就是鲁尔核心地区,进行稳定和控制计划;
在鲁尔西部、东部和北部的新区进行发展战略。这个设想作为鲁尔区的总体规划,为鲁尔区长久的规划提供了保障。
在鲁尔工业区改造过程中必须要提到的是就是IBA埃姆舍国际建筑展,这个项目在解决鲁尔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起到了基础作用,也对鲁尔区转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埃姆歇地区包括从杜伊斯堡到贝卡门之间的地域,面积为803平方千米,14个城市,人口大约200万,是鲁尔的重工业核心区域。
IBA是“国际建筑展”德语缩写,鲁尔区政府举办这次建筑展最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整个地区150年来重工业历史所遗留的生态问题,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以下主题:
1. 恢复世界上最大地排水系统的生态环境,将排水渠改造成为河流和水系,河流系统回归自然。
2. 改造莱茵河沿岸地区,形成集居住、就业和休闲疗养功能的滨水区。
3. 景观重建,在杜伊斯堡和贝卡门之间建立一个覆盖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公园系统,这也是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的最主要工程,涉及景观、社会、文化等规划内容。
4. 保护历史遗存工业,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保持城市经济和文化活力。
5. 对工业废弃用地进行重新利用。
6. 开发现代化住宅和创新住宅。
7. 发展旅游业。
在长达十年的治理期间,埃姆舍地区共完成了123个项目,从技术中心的成立到公寓的革新和工业纪念碑的旅游保护,鲁尔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鲁尔的工业遗产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标志。
杜伊斯堡北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北景观公园是埃姆舍公园计划中的一个,杜伊斯堡公园规模较大,一些严重污染部分需要继续关闭。设计师对这个旧钢铁场的改造主要是整合、连接、重塑工业区已形成的元素和注入新元素。
原有的油罐改造成为潜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存放焦煤的水泥构筑物被改造成为攀岩训练基地,不同水平的攀岩路径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攀岩爱好者;有的旧铸造车间被改造成为露天影剧场;有的承办接待婚礼和生日会等各种晚会;有的成为了雕塑公园,大量的艺术品充斥在其中;有的旧办公楼被改造成为青年旅社。
设计师在植被设计上的策略是从生态角度出发,使其进行自我恢复,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蒙特赛尼斯矿区
蒙特赛尼斯矿区位于鲁尔中心地区,拥有鲁尔最深的矿井,工业发展历史长达108年,在工厂关闭后也曾做过商业的改造,因为种种原因都遭遇了失败。
因为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它成为了其中最大的项目之一,MGG有限公司和黑尔讷市规划机构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建立起了高等教育学院,并且在学院周围建设商业零售业和服务设施和公寓等。
最主要的是这个建筑群利用太阳能动力装置提供照明,将煤矿生产的煤气转换为电力和热力,对生态生产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
瓦尔德工业矿区
拥有130年的开采历史,曾经是鲁尔产量最高的煤矿之一,鼎盛时有4000名矿工在这里工作,与蒙特赛尼斯一样的,这个项目由黑尔腾市和MGG公司采取公私合营模式经营管理。
将矿区改建为城区,除了必要的商业和教育服务,还引入高品质居住、休闲和教育设施,最重要的是建立了氢能源中心。
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
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老工业区,是埃森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煤炭开采基地。这个相当于200个足球场的矿区通过功能置换和改造措施,成为了办公场所、展览馆、设计中心、景观公园等特色场所。在200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煤矿工业区”。
北极星公园
修建在盖尔森基兴市的一个废弃煤矿地上,最大的特点体现在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埃姆歇河经过治理后形成的景观与公园相连,开阔的视野使这个公园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户外活动。
从这些具体的改造中,可以见得鲁尔对于产业遗存地再开发主要有历史保护、经济复兴、环境改造三种类型,保存历史风貌为前提,侧重于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发掘,找到建筑空间的潜力后进行合理运用,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
以史为鉴
鲁尔区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转型,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之路。它的成功法则其实也有迹可循:
产业结构多元化成为必要条件,无论是企业大小,还是产业分配上来看,都是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合作上,这个时代更需要开放的横向合作,才能共赢共生;
创新永远在路上;
灵活管理,考虑政府以及不同部门、机构、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
同样,目前鲁尔在工业改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虽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该区域内很大部分依然依赖传统产业部门,尤其是政府对于结构调整在资金上支持了30年,承担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直到认清形势后才不得不放弃。
其次,花费大量资金培育高等人才,但是当地产业无法全部吸纳,造成人才流失。[2]
视频
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上
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下
參考资料
- ↑ 变形记之绝境重生——德国鲁尔工业区(上)2018-07-24 来源:搜狐网
- ↑ 变形记之微“观”变迁——德国鲁尔工业区(下)2018-07-25 来源:网易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