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猎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鱼猎龙属(属名:Ichthyovenator)是棘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早期的寮国。
该属的唯一种为模式种老挝鱼猎龙(Ichthyovenator laosensis),ichthys在古希腊文意为“鱼”,而venator在拉丁文意为“猎人”。
其正模标本(编号MDS BK10-01 — 15)包括:后段背椎、5节荐椎、前2节尾椎、骨盆的坐骨与肠骨、以及肋骨。化石是在2010年发现于寮国沙湾拿吉省的Grès supérieurs组地层,Grès supérieurs组的地质年代可能为阿普第阶。
鱼猎龙与其他棘龙科恐龙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背棘分成两个区块,前半段由背椎延长而成,较小的后半段则由荐椎延长而成。化石发现一个小于二平方公尺的挖掘地点[1]。
叙述
研究人员列出鱼猎龙的数个自衍征。鱼猎龙的背部到臀部,有神经棘构成的背帆。倒数第二节背椎的神经棘,长度约是椎体的4.1倍。第三、第四节荐椎的神经棘末端,外形呈扇状。从上方看,第一节尾椎的侧突呈正弦状。第一尾椎的前关节突、横突之间的凹处呈高度落差。肠骨与耻骨的比例,比其他兽脚类恐龙还长。
在坚尾龙类里,鱼猎龙有某些相当独特的特征。最后一节背椎的肋骨,连接至胸骨的凹处。耻骨后缘的闭孔、下方洞孔必没有完全闭合,成为凹口。坐骨大,侧边有大型洞孔。坐骨主干的两侧平坦。
不同于其他棘龙科,鱼猎龙的背帆可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背帆分布于背部,前后长度超过1公尺,倒数第二节(第12节)背椎的神经棘最长,长度为54.6公分。第二段背帆较为低矮,从臀部的荐椎延伸而出,最高处位于第三、第四节荐椎。背椎的神经棘末端较宽,外形呈梯形;而其他棘龙科的神经棘呈长方形。第12节背椎的前方有一个三公分长的狭窄骨突。第13节背椎的神经棘只有部分被保存下来,神经棘的上端、下端都已断裂。研究人员根据其外形,推测第12节、第13节神经棘的长度相当。
这显示前段背帆的后缘形状陡降。第一节荐椎的神经棘长度约21公分,与前方神经棘相比,长度忽然减少许多。第二节背椎的神经棘长度再度增加。第三、第四节荐椎的神经棘长度约48公分,末端宽广、呈扇形。第五节荐椎的神经棘较短。荐椎间的神经棘并没有愈合、或是互相接触。
参考文献
- ↑ Ronan Allain, Tiengkham Xaisanavong, Philippe Richir and Bounsou Khentavong. The first definitive Asian sp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Laos. Naturwissenschaften. 2012,. in press. doi:10.1007/s00114-012-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