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骨髓纤维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骨髓纤维化(MF)简称髓纤。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地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髓纤又称“骨髓硬化症”、“原因不明的髓样化生”。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及主要发生在脾、其次在肝和淋巴结内的髓外造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性贫血,并有较多的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常出现干抽,脾常明显肿大,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本病属少见疾病,发病率0.2/100000~2/100000。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也可见于婴幼儿,男性略高于女性。[1]

病因

尚未阐明,一些学者认为骨髓纤维化是由于某种异常刺激使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新骨形成,骨髓造血组织受累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骨髓纤维化主要病理改为骨髓纤维化及脾、肝淋巴结的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的发生是由中心逐向外周发展,先从脊柱、肋骨、骨盆及股骨、肱骨的近端骨骺开始,以后逐步蔓延至四肢骨骼远端。[2]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其后逐渐出现疲乏盗汗心慌苍白、气短等虚弱症状及腹痛腹块、骨痛、黄疽等。本病多数进展缓慢,病程1~30年,部分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少数表现急性骨髓纤维化,其病程短且凶险,多于1年内死亡。本病主要表现为: 逐渐出现的疲乏无力、消瘦衰弱。

  1. 皮肤黏膜苍白、紫癜
  2. 部分患者有骨关节疼痛肾绞痛发热,左上腹不适、沉重压迫感或疼痛。
  3. 肝脾肿大,以脾肿大显著。
  4. 晚期患者可有严重贫血出血

检查

血象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贫血通常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红细胞的形态有明显的大小不一及畸形,网织红细胞2%~5%。外周血出现泪滴样红细胞、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或巨大血小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白细胞计数

早期大部分患者增多,一般在10×109~20×109/L,很少超过50×109/L,分类中以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到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少数可见5%以下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可轻度增多,70%患者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增高。[3]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

均有异常,早期血小板可增加,个别可达个别达10×1011/L,血小板随病情进展逐渐减少。外周血中可见到大而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

骨髓穿刺术出现“干抽现象”是本病的一个特点,骨髓涂片早期可为增生象,中晚期出现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转为白血病时,原始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可见到大量网状纤维组织为诊断本病的依据,根据骨髓中保留的造血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不同,骨髓病理改变可分为三期:

早期

全血细胞增生伴纤维组织增生。

中期

骨髓萎缩与纤维化。

晚期

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

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目前没有发现特征性染色体变化,少数患者呈三体型染色体异常。

X线检查

约有50%患者X线检查有骨质硬化表现,骨质密度不均匀性增加,伴有斑点状透亮区,形成所谓“毛玻璃样”改变,也可见到新骨形成及骨膜花边样增厚,骨质变化好发于胸骨、肋骨脊椎肱骨锁骨骨盆等,部分患者也有颅骨变化。[4]

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患者肝、脾等髓外造血区积累了大量放射核素,出现放射浓缩区,有纤维组织增生的长骨近端、躯干的红髓部位则不能显示放射浓缩区。

其他检查

部分患者血清尿酸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维生素B12及组胺均见增高。

诊断

骨髓纤维化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诊断标准为:

  1. 骨髓中有纤维组织增生,
  2. 周围血中有幼红幼粒细胞;
  3. 红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等,有泪滴状红细胞;
  4. 出现巨大血小板,周围血中偶可见巨核细胞碎片;
  5. 脾大,出现髓外造血;
  6. 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诊断鉴别

凡中年以上患者,有原因不明的巨脾,外周血出现幼粒细胞和幼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有干抽现象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进行骨髓活检进一步病理证实,骨髓病例中有明显的网状纤维胶原和胶原纤维增多是确诊本病的依据之一。有关IMF的诊断标准及其新进展分列如下。

疾病诊断

(一)、国内诊断标准:

  1. 脾明显肿大。
  2. 外周血象出现幼稚粒细胞和/或有核红细胞,有数量不一的泪滴状红细胞,病程中可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
  3. 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增生减低。
  4. 脾肝淋巴结病理检查有造血灶。
  5. 骨髓活检病理切片显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

上述第⑤条为必备条件,加其它4项中任何2项,并排出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二)、国外诊断标准:

PVSG制定的IMF诊断标准为:

脾肿

  1. 大。
  2. 外周血涂片有幼稚粒、幼稚红细胞。
  3. 红细胞数正常,Ph1染色体阴性。
  4. 取材良好的骨髓活检切片中,纤维组织占1/3以上。
  5. 除外其他全身性疾病。

(三)、IMF的最新诊断标准:

  1. 根据BCR/ABL阴性MPD分子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按照2001年WHO的诊断标准,IMF分为纤维化前期和纤维化期。
  2. 纤维化前期包括:
  3. 临床:无或轻微的肝脾肿大;
  4. 外周血象:轻度贫血,轻、中度白细胞增多,轻到显著的血小板增高,可见或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可见或无异型红细胞,少许泪滴样细胞;
  5. 骨髓:细胞容量增加,中性粒细胞增生,巨核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巨核细胞成堆,异常分叶核,裸核),轻微或无网硬蛋白。

2、 纤维化期包括:

  1. 临床:中度至显著的肝脾肿大;
  2. 外周血象:中、重度贫血白细胞低、正常或升高,血小板低、正常或升高,可见幼稚粒、幼稚红细胞,异型红细胞明显伴泪滴样细胞;
  3. 骨髓:网硬蛋白、胶原纤维增生,细胞容量减少,髓窦扩大伴腔内造血,显著的巨核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增生,骨硬化。

治疗

  1. 贫血可用康力龙口服或丙酸睾丸酮肌注。
  2. 有溶血者可加用强的松。
  3. 白细胞计数高伴脾肿大显著者可行小剂量化疗。
  4. 可试用干扰素及1,25羟基维生素D3
  5. 巨脾引起严重压迫症状或脾梗塞脾原性血小板减少症明显,顽固性溶血门脉高压症者可考虑切脾。

视频

刘晓力医生讲骨髓纤维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