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甘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
馀甘子(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是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的植物,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美、台湾、香港、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及中南半岛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区,多见于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1],也有人工种植。
果实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馀甘味,可生津止渴[2]。干叶可作枕头填料。亦可药用。
名称由来
庵摩罗果、米含(广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语)、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噜公膘(云南瑶族)、滇橄榄、油甘子(华南)[1]油甘(潮汕话)、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语:油柑)。
馀甘子还曾以梵文译名“庵摩勒”或“庵摩罗迦”(梵语:āmalaka)记载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语名也被马来语所借用,即马六甲树(马来语:Pokok Melaka),后来成为马六甲名字的起源。
形态特征
馀甘子一般高约1至3米,生长于灌丛或疏林中。花期为4至6月而果期为7至9月。花小而黄绿色,在枝条上簇生,果实球形,直径约1.5厘米。叶片两列排,羽状复叶,叶线状长圆形,顶端钝圆或截平,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长0.8-2厘米,宽2-6毫米,干后浅褐色或带红色,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长1.2-2.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长0.5毫米,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一半以上,边缘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长圆形或匙形,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齿无瓣,子房卵圆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顶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丝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顶端具短尖头。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厘米,外果皮肉质,浅绿色,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名产地及风俗
- 产于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的谷饶狮头油甘为其中的一个名优品种,可鲜食,又可作加工后制成佐餐小菜,还可加工成高级蜜饯。
- 香港荃湾油柑头一带盛产油柑子,因而得名,亦有油柑头村。
- 在中国大陆,余甘子一般在秋分前后收获并上市,是中秋拜月佳果。
- 可用盐或甘草、白糖等腌制成“咸油甘”和“甘草油甘”。南印度一带也有将其制为腌制品的风俗。
参考文献
外部连结
- 馀甘子 绿田园基金
- 树木谷_油甘子_树木介绍 hktree
- 阿嬷级的超级水果“馀甘子” 丰富维生素C抗氧化、防癌 康健杂志
- 馀甘子机能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苗栗区农业改良场
- 余甘子 Yuganzi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 余甘子 Yuganzi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 馀甘子 Yu Gan Zi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