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南宋官窑青瓷簋是一件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原典藏于清宫寿皇殿[1],其全高12.7公分、口径17.5×19.5公分、底径16.0×16.0公分、足径15.8公分。[1]
年代
南宋初创基即严重感觉代表正统的礼乐用器之阙如。靖康之变,金人在汴京大肆搜刮,装载二千零五十车的宋朝府库积蓄,北运燕京,主要的礼仪祭器几乎皆不免。[2]南宋绍兴年间,朝野上下酝酿而出复兴北宋文化的思潮,让 《宣和博古图》成为重建礼制器用的典范。影响所及,也让南宋官窑器中出现一类仿铜器,此品即为其中的一个例证。浙江省浙江市郊坛下官窑窑址及南宋太庙遗址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类。[1]
外观
器形模仿青铜簋,敛口略呈椭圆形,硕腹,平底,圈足略高。口足磨损而加镶铜边,口下饰弦纹两道,腹两侧各按饰一螭形耳,耳下削平,露出黑灰色的胎体。胎骨较厚,通体施浓润青釉,釉色粉青,釉面满布冰裂纹,边棱釉薄处微现粉青光泽。[1]
青瓷特色
龙泉青瓷尽揽大自然的苍葱与润泽,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端庄的造型誉满全球。龙泉窑始烧于南朝,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龙泉金村窑五代时就为吴越钱氏烧“秘色瓷”。南宋时龙泉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土、水、火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创烧出粉青、梅子青釉色瓷器,使青瓷的釉色达到巅峰。自宋代起,龙泉青瓷便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和地区。
龙泉窑釉色将青山、绿水、蓝天、草地万般青色溶进釉层,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灵魂之色。明中期龙泉窑传入欧洲,人们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倾倒,记录西方与中国瓷器贸易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比所有的金、银、水晶都更可爱。”一千多年来,龙泉窑深入到人们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产品制作规整、造型端庄优雅、釉色柔和含蓄,符合儒家文化思想,极具艺术之美。[3]
器形渊源
簋是指有圆形器口、圆腹、圈足和一定大小等基本器形,用以盛装黍稷的青铜器。这些基本器形随足型、腹壁曲线和耳型的差异,又可再细分成若干类。簋型器自商朝早期开始萌芽发展,到了西周中、晚期和春秋早期,簋型器臻于鼎盛,并由盛而衰。[4]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三晋两周地区的贵族大墓自战国早、中期起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簠、甗等等成套成组的生产。到了汉武帝时期,用于丧葬的鼎、敦、盘、匜等仿铜礼器虽还有所生产,但仓、灶、井、炉等模型明器的烧造正在急遽增长,到了东汉时期,旧式陶礼器显著减少以至绝迹。[5]直到宋代因为金石学的发展,再加上宋徽宗试图再现三代制礼作乐,进而编成《重修宣和博古图》一书,而成为日后仿古器的制作蓝本。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贵似晨星:清官传世12致14世纪青瓷特展》.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6: 69. ISBN 978-957-562-766-9.
- ↑ 蔡玫芬. 〈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 《故宫学术季刊》. 1997, 15 (2): 88.
- ↑ 浅谈龙泉青瓷簋式炉,每日头条,2018-02-02
- ↑ 《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5: 25、56–64. ISBN 957-562-180-8.
- ↑ 《中国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 1982: 97–106. ISBN 978-7-5010-0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