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觀秉仲家月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中觀秉仲家月桂》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的作品之一。
陳與義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1]。
“ |
月桂花上雨,春歸一憑欄。 東西南北客,更得幾回看。 紅衿映肉色,薄暮無乃寒。 園中如許梅,獨覺賦詩難。 |
” |
— [南宋]陳與義 |
人物評價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
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着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2]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