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寅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风清扬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16日 (六) 08:45的版本 (removed Category:1969年逝世; added Category:语言学家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寅恪1890年--1969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渡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以及当代的唐均,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


著作书目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元白诗笺证稿》
  • 《论〈再生缘〉》
  • 《柳如是别传》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寒柳堂集》
  •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 《陈寅恪文集》
  • 《陈寅恪集》
  •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健东) 三联书店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