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衡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師曾
陳師曾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1876-03-12)1876年3月12日
湖南鳳凰
逝世 1923年9月17日(1923-09-17)(47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衡恪
職業 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知名作品 《中國繪畫史》
《文人畫之價值》

陳師曾,((1876.3.12—1923.9.17),又名陳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個人經歷

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

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

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範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

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範任課,後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

先後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

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個人成就

繪畫藝術

陳師曾畢生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留學日本的經歷則使其對西洋繪畫有相當的接觸和研究,他曾畫過少量的西畫作品,因此在對事物的觀察以及繪畫技法的運用上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由此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他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皆有涉及。

篆刻藝術

清末民國初年時,金石文字學盛興,篆刻也隨之發展,至吳昌碩、齊白石而達到頂峰。篆刻將中華文字的結構之美、書寫之美、布局之美融為一體。篆刻家多是文學書畫等多方面修養並蓄的文藝家。陳師曾的篆刻早期受蔣仁、黃易、奚岡等浙派影響,後得益於趙之謙、吳昌碩等近代篆刻名家,又從漢銅、鼎彝、磚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廣泛汲取營養,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吳昌碩又名吳倉碩,陳師曾的齋號之一就是「染倉室」,表明了他與吳昌碩在藝術上的淵源,其印譜即稱《染倉室印存》。與繪畫一樣,陳師曾的篆刻亦學吳,但又不全然類吳,他的篆刻筆姿剛健婀娜,拙中見巧,出奇造意,於古樸中富靈秀之氣。 美術史研究

陳師曾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繪畫創作的同時還在美術史研究和美術教育領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高度評價

梁啓超[1] 在致悼詞中稱:「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吳昌碩的題字是「朽者不朽」,這是對陳師曾藝術人生的最高評價。

陳師曾的代表作《文人畫之價值》,是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畫學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他認為中西繪畫沒有誰優誰劣、誰高誰低的問題,中國畫壇的流弊是「沉滯不前」,「宜以本國之畫為體,舍我之短,采人之長」。他主張「中西融合」、「固本出新」、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種畫學思想在五四之前是難能可貴的,也是超前的。他提倡師法自然,開啟花鳥畫、山水畫親近自然之先河,主張人物畫當隨時代,充分體現其思想敏銳、治學嚴謹的大家風範,為現代美術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品欣賞




















































參考文獻

  1. 梁啓超 百家號